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衣服是用来干什么的?遮羞、御寒、美观,没错,这些都是衣服的功能。但除了这些实用功能,衣服还是一种符号象征。在刀耕火种的史前时代,当时的人类对衣着材料有要求吗?1958年,在距今大约4000多年的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中,考古人员发掘出绢片、丝带、丝线,这是已知世界上发现的最早丝织品。丝织品的出土让遗址所在的八里店这个小镇成为丝绸文明史上极其重要的一个坐标。  相似文献   

2.
一九二一年,安特生(J.G.Andersson)於秋季在河南渑池县的仰韶村大规模的发掘村南的史前遗址,他认为这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末期的遗存,代表中国远古的一种文化,因此,他名之为‘仰韶文化’。一九三○年,李济、董作宾、吴金鼎诸先生在山东历城县龙山镇发掘城子崖史前遗址,一九三一年秋后继续发掘,这遗址里的遗物和仰韶村的遗存是两种风格,因此在中国新石器时代末期乃有龙山文化问题的初部认识及讨论。  相似文献   

3.
《教学随笔》2015,(5):50
<正>位于杭州西子湖畔的中国丝绸博物馆,是第一座全国性的丝绸专业博物馆,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丝绸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占地五公顷,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陈列面积3000平方米,于1992年2月26日正式对外开放。馆内的基本陈列于2003年作了全面的调整,主厅讲述的是一个关于中国丝绸的故事,主要讲述丝绸的起源和发展、丝绸的主要种类、丝绸之路及丝绸在古代社会生活中占据的地位。馆内全方位地展示了中国五千年的丝绸历史及文化,其基本陈列包括:序厅、历史文物厅、蚕丝厅、染织厅、现代成就厅等五部分。馆内藏有自  相似文献   

4.
浐河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人地关系特征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西安浐河流域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群的考古资料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归类和研究,确定了表述新石器时代遗址人地关系的特征因素.用特征因素表述了新石器时代遗址的人地关系,建立了遗址人地关系的计算机交互系统,关联分析了遗址特征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相似文献   

5.
<正>从旧石器时代进入新石器时代,是人类发展史上一次伟大的变革和质的飞跃,与此同时,相对稳定的聚落群体也应运而生。这些聚落多以大河流域为核心,并形成丰富多彩的聚落文化。其中,位于辽河支流绕阳河源头的查海遗址,就是辽河流域最早的一处聚落遗址,也是新石器时代人类早期聚落遗址。  相似文献   

6.
中日丝绸交流长达两千余年,一直是东海丝路上的主角。日本通过持续不断地学习中国先进的蚕丝和丝织技术,为本国丝绸业的迅速发展乃至后来居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尤其从15世纪起,日本利用明朝海禁导致国内市场扩大而放手发展丝织业,又因进口生丝造成白银大量外流而努力发展蚕丝业,从而建立起"养蚕——缫丝——丝织"完整的丝绸生产体系,彻底摆脱了对中国丝织品和生丝原料的依赖,最终使东海丝路因丝绸贸易日渐萧条而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保持科技优势以掌握国际贸易主导权、通过双向交流以确保国际贸易航路长盛不衰,应是我们在重建海上丝绸之路时予以汲取的宝贵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7.
泥塑单元是综合实践活动——劳动与技术四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中国泥塑的先驱之作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考古工作者在浙江省余姚河姆渡遗址、湖北省京山屈家岭遗址、山东省大汶口遗址和陕西省西安半坡遗址的出土文物中,发现了不少用泥巴捏成的陶猪、陶羊、陶鸡、陶鱼、陶鸟、陶人面等,高度在10厘米左右。这些古老而珍贵的艺术作品,足以证明中国泥塑的历史可以上溯到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本单元对于泥塑的教学主要分三个板块,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理解与尝试教学,谈一些想法。  相似文献   

8.
高19.6厘米、口径6.1厘米、腹径16.5厘米 1977年河南新郑裴李岗出土在距今七、八千年前。我国黄河、长江流域出现了众多的氏族聚落。当时的先民们已经从采集、狩猎生活走向定居,并开始农耕,饲养家畜,使用磨制的石器,掌握了烧陶技术,我国历史进入了新石器时代。我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十分丰富,目前已发现六千余处,遍及全国各地,经过科学发掘的有一百余处。发掘结果表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开发最早的两个重要地区。黄河中、下游最著名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有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1977年在河南新郑县城西北七公里裴李岗又发现了裴李岗文化遗址。后者经过科学家测定距今约八千年,属于早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近年在河南中部地区,除裴李岗遗址外,密县峨沟北岗也发现了裴李岗文化遗物。此外河北武安磁山  相似文献   

9.
在希腊语中,中国人叫"Seres(赛里斯)",并由比派生出了拉丁词"Seric",意为丝绸。作家普林尼(Pliny)反对那些与他同时代的时髦的人的奢华嗜好,他曾抱怨大量的中国丝绸进入了罗马。中国的纺织品沿所谓的丝绸之路传入西方至少是在公元前1200年,因为直刭大约公元200年,仍然只有中国人知道怎样加工蚕丝。晚至7世纪,旅行家们包括僧侣还带着丝绸卷轴,庄医疗紧急的情况下作为货币使用。根据传说,中国人失玄对丝绸  相似文献   

10.
中原地区在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前仰韶文化时期,已经是以农业、畜牧业为主,渔猎、采集为辅的经济形态;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仰韶文化时期,开始逐步地向夏商周的"栽培农作物和饲养牲畜"的纯农业经济形态过渡。前仰韶文化时期已经出现的手工业,如制陶、制木、制石、制骨、织布、房屋建筑和酿酒等等,在仰韶文化时期都有了很大的发展,还出现了玉器加工、金属加工、丝绸纺织和席草编织等新技术。中原地区考古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数量、面积和密度的变化,反映了该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人口快速增加的趋势,从而彻底改变了母系氏族社会全盛时代(繁荣阶段)"生产极不发达,因而广大地区内人口极度稀少"的社会状况。这一切表明新石器时代中期出现的农业经济,为父系氏族制度的产生奠定了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11.
绚丽多彩的中国丝绸,一直为古今中外人们所赞颂。中国是最早发明养蚕的国家。蚕茧和生丝产量一直居世界各国之首。蚕丝业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渗透到衣、食、住、行各个领域,形成浩瀚多彩的丝绸文化。我们设计的认识“蚕”系列活动,目的是让幼儿通过观察蚕的生长过程,了解绚丽璀璨的丝绸织物的由来,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相似文献   

12.
设计思想 绚丽多彩的中国丝绸,一直为古今中外人们所赞颂.中国是最早发明养蚕的国家,蚕茧和生丝产量一直居世界各国之首.蚕丝业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渗透到衣、食、住、行各个领域,形成浩瀚多彩的丝绸文化.我们设计的认识"蚕"系列活动,目的是让幼儿通过观察蚕的生长过程,了解绚丽璀璨的丝绸织物的由来,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相似文献   

13.
兴隆洼遗址位于赤峰市敖汉旗宝国吐乡兴隆洼村,是新石器时代先民聚落遗址。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似文献   

14.
在希腊语中,中国人叫“Seres(赛里斯)”,并由此派生出了拉丁词“Seric”,意为丝绸。作家普林尼(Pliny)反对那些与他同时代的时髦的人的者华嗜好,他曾抱怨大量的中国丝绸进入了罗马。中国的纺织品沿所谓的丝绸之路传入西方至少是在公元前1200年,因为直到大约公元200年,仍然只有中国人知道怎样加工蚕丝。  相似文献   

15.
半坡遗址     
在人类发展史上,我们中华民族和世界上许多民族同样,经历了若干万年的无产阶级的原始公社。属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半坡遗址是关中地区的一处典型完整的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村落遗址,距今六七千多年。遗址于一九五三年发现。现存面积约五万平方米。一九五四年由考古工作者进行发掘,到一九五七年止,只发掘了总面积的五分之一。在发掘的基础上,于一九五八年在这里建立了我国第一座新石器时代遗址博物馆。一九六一年国务院公布半坡遗址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一切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和政府对文物古迹的重视和关怀。半坡遗址地处西安东郊浐河东岸第二台地,这里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都十分优越。根据遗址中出土的各种动物骨骼和植物胞粉分  相似文献   

16.
人类何时采用文字记录代替结绳、串贝记事?湖北考古工作者最近在宜昌县杨家湾遗址发现我国最早象形文字,把文字起源推到6000年前,比商代殷墟甲骨文还早2000多年。 杨家湾遗址是长江三峡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遗存面积近5万平方米。据出土器物类型分析,该遗址时代属大溪文化中期,距今6000年左右。考古队员从该遗址中发掘出大量石器、玉器,还  相似文献   

17.
安庆有着灿烂的古代文明,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遍布全区。黄龙遗址的发现及曲折的发掘过程,为安庆新石器时代文化考古工作的蓬勃开展起了鸣锣开道的作用,接着又相继发现了震动考古界的薛家岗文化遗址以及其他五百多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这些考古发掘成果,填补了长江中下游新石器时代文化考古的一个空白,在长江流域的区域文化考古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晓星 《广西教育》2008,(10):22-23
一、背景知识 折纸最初是伴随着造纸技术的诞生而发展起来一种艺术形式。大约在西汉中期,中国人造出了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纸。当时质量较好的纸张比较昂贵,但相对于更加昂贵的丝绸与绢来说,还是便宜很多。因此,纸除了用于文字书写之外,还常常在祭祀等礼仪场合代替丝绸与绢做一些祭祀用品的造型,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折纸艺术。  相似文献   

19.
赤峰市敖汉旗是全国文物大旗(县),境内有不可移动的古代遗址4200多处,居全国县级之首,是中国北方著名的"小河西文化"(约1万年)、"兴隆洼文化"(约8000年)、"赵宝沟文化"(约7000年)、"小河沿文化"(约4500—5000年)的发现命名地,这些遗址的发现和命名,不但添补了中国北方考古编年的空白,并且将这一地区新石器时代  相似文献   

20.
七色板     
宜昌发现最早象形文字 我国文字起源又推前两千年 湖北考古工作者最近在宜昌县杨家湾遗址发现我国最早象形文字,把文字起源推到6000年前,比商代殷墟甲骨文还早2000多年。 杨家湾遗址是长江三峡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遗存面积近5万平方米。据出土器物类型分析,该遗址时代属大溪文化中期,距今6000年左右。考古队员从该遗址中发掘出大量石器、玉器,还发现170余种刻划在陶器上的符号。这些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