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论述了课堂生活中的五类“受教育”角色,即“迎合”的“受教育”、“顺从”的“受教育”、“适应”的“受教育”、“投机”的“受教育”和“反抗”的“受教育”。分析了其形成的成因,并对构建理想境界的课堂生活和“超越的受教育”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本文论述了课堂生活中的五类“受教育者”角色,即“迎合”的“受教育者”、“顺从”的“受教育者”、“适应”的“受教育者”、“投机”的“受教育者”和“反抗”的“受教育者”。分析了其形成的成因,并对构建理想境界的课堂生活和“超越的受教育者”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周斌  关磊 《教书育人》2004,(12):27-27
美国教育家布朗认为:教育的环境应该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这里的“真实问题”,显然是学生的生活实际。反观我们现实的学校德育工作,其德育目标只注重方向性,缺乏时代感而不切实际,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假、大、空”的弊端:教育错误地认为,只要讲授或灌输.受教育就必然会听进去,包教包办的意味较为浓厚,而受教育的参与性较低,出现精神游离现象:朱小蔓教授说:“任何国家,如果只是在课堂  相似文献   

4.
不同时期,教育界中形成不同的知识观,但随着知识的充实,人的精神却发生了异化,当代教育实践呼吁关注知识对受教育者的生存意义。教育者以课堂为载体,关注受教育者的生存方式,建设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文化;关注受教育者的生活意义和生存价值,建构“学习和生活共同体”,提升受教育者的文化涵养,关怀受教育者的生存价值。  相似文献   

5.
科学地认识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教育与受教育主客体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传统理论把它简单地归结为“主体-客体”或“客体-主体”的结构模式是不科学的。对其科学认识应从思想政治工作自身的认识属性和教育与受教育在其过程中的各自本质属性及其相互关系的整体上作归结。具而得出如下结论:教育是主导性主体,受教育是客体性主体,即“主导性主体-客体性主体”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6.
从受教育与义务教育之间的关系来看,我国教育理论界对义务教育的性质多界定为既是受教育的权利又是受教育的义务,这主要是受宪法“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规定的影响,这种权利义务一体化的理论,一方面混淆了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的关系,引起权利理论的困惑和混乱;另一方面影响义务教育立法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的选择,给保护受教育权的司法和执法工作带来困难。笔认为,站在“以人为本”的视野下审视,基于对“以人为本”不同维度的理解,应明确接受义务教育只是受教育的一项权利,而非义务。  相似文献   

7.
1 课堂与游戏的结合 游戏是指活动自主娱乐的活动,它的根本目的是给人们带来享受。而“教育是教育有目的有意识的向受教育传授人类生产斗争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活动”,其目的是传授经验,促进人的发展。二看似矛盾,实则绝非对立。作为现代的课堂教学,如果能将课堂教学与游戏融合起来,利用游戏的优势来为教育服务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8.
石卫新 《生活教育》2013,(12):65-66
摘要:受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中“活的课堂”启迪,学校开展“行知课堂”教育实践。文章着重介绍了“行知课堂”模式内涵、理念支撑、操作要领等方面的思考与做法。行知课堂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做学为中心,以生活为背景,激活学校的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持续学校的健康发展。关键词:行知课堂;活的课堂;做学  相似文献   

9.
“关于环境”“在环境中”“为了环境”的教育原则是人们普遍认可的卢卡斯环境教育模式中所阐述的环境教育的原则,其中,“关于环境的教育”主要是指环境教育要传授有关的环境知识,理解不同群体对待环境所持的态度和价值观的差异,理解现实生活中正在发生的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与解决办法;“在环境中的教育”则要求把熟悉的或相关的真实环境作为教育的资源和教育的场所,培养受教育的环境保持技能,  相似文献   

10.
“教育是对受教育心理上所实行的一种确定的、有目的的和有系统的感化作用,以便在受教育的身心上,养成教育所希望的品质。”教师应充分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并将这个任务贯穿于教学工作的始终。  相似文献   

11.
徐莉 《师道》2008,(1):42-43
“教育的价值需要在受教育者之后的生活中被反复检验,当受教育者多年后重新回顾,并梳理自己的受教育经历时,他们真诚的表达就是对曾经的教育最好的评价——所有的一厢情愿都会被个体经验公正客观地检视效果,让我们得以看到教育的真相。”  相似文献   

12.
素质教育是指“依据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注重培养受教育的潜能,促进他们的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是根据时代的要求,针对当前教育的现状,特别是“应试教育”带来的弊端而提出来的。它的提出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教育自身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知识)信息的变化使我们每一个人都成了终身学习。本认为接受现代大教育的挑战。其关键是应高度重视智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的变革。确立智育的现代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人科学教育,从传统的知识灌输转向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使受教育在未来的教育过程中掌握“会学、能学”的基本方法。提高受教育适应未来、应付未来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教育起源于生活,教育的起点就应该是生活。而且教育的过程和终点都应该是生活。用现代生活教育的思想,反思课堂教学的现状,我们可以这样设想:何不让“知识”的课堂成为“生活”的课堂?  相似文献   

15.
王云建  张越 《教育》2006,(6):24-27
“择差”学校的出现是合理的吗?或有人会引用黑格尔的这个命题来证明其合理性: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都是现实的。既然现实的生活已经出现了“择差”学校。而且不止一所两所,可见其出现有其合理性。但是,他们忘记了恩格斯在引用黑格尔这句话时还指出:“在黑格尔看来,凡是现存的绝非无条件地现实的。” 这里,我们并不是要去讨论哲学问题。“择差”教育是现象,也是存在。合理否?这是一个现实的哲学命题。 在庐山择差教育中心举办的一个论坛上,“差生”这一叫法就曾受到来自国内的六位教育专家的一致批评,甚至被认为是“反教育”的。 自从“择差”一词的出现,人们就提出疑问:何谓差?差之标准?差之界限与界定?差之源?等等。“择差”教育,是合伦理,还是合法理?是合人之常情之理,还是合教育规律之理?再者,“择差”教育之手段与目的之统一何在?——是钱,是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诸如此类的问题,既拷问生活,也拷问生活中的人。 带着“拷问”之重负,我们记者造访了学者、专家和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他们如是说——[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主体教育思想强调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基础上,着力培养主体精神,强调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尊重主体,就要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天生的求知欲。传统意义上的教育让学生以学得间接经验为主,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致使学生失去了天生的求知欲,学习兴趣也常常不在课堂里表现出来。本人从实际教学工作中发现,语文综合性学习正是关注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兴趣的有效载体。  相似文献   

17.
在对小学语文“生活课堂”的摸索实践中,我受传统相声中的“说、学、逗、唱”四门口技的启发,大胆将这种大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作为一种生活工具嫁接运用到语文教学中,进而衍化成“说课”“学课”“斗课”“唱课”四种不同的生活课堂模式,深受学生喜爱,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下面笔者就不揣浅陋,将这四种生活课堂模式做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8.
传统教学中的教师所扮演的角色,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和学生之间只是单纯的传递信息、教授知识和接受信息、学习知识的关系。当前,小学思品教育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和教师负担过重的影响,在教育方法上仍存在说教化、简单化、灌输化和成人化的倾向,依然存在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现象。思品教育局限于课堂、学校,与社会生活的大环境脱离,容易产生“花盆效应”。  相似文献   

19.
教育的涵义是化的传承,更是个体生命体验与创造的过程。因此,教育在深深植根人类化历史沃土之中的同时,也必然关照受教育本身凸显的生命张力。笔认为,基于生活的教育能从更实际的事实层面体现这种生命关怀,是实现这一关怀的出发和落脚点。具体而言,这样的关照是由教师与儿童共同的生活来创建的,他们的生命交流、生活交往才是教育生活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20.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也提出了这样的教育思想,把生活引进课堂,把课堂“搬到”实践当中,用生活来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