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经历由数实物的个数到估计数、口头数数的过程。2.能熟练地数100以内的数。3.在数实物的过程中,培养估计的意识和习惯。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师:老师给大家出一个谜语,看哪位小朋友能猜出来:兄弟三五个,每人一道门,若是走错了,出去笑死人。  相似文献   

2.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经历由数实物的个数到估计数、口头数数的过程。2.能熟练地数100以内的数。3.在数实物的过程中,培养估计的意识和习惯。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师:老师给大家出一个谜语,看哪位小朋友能猜出来:兄弟三五个,每人一道门,若是走错了,出去笑死人。  相似文献   

3.
数的组成比较普遍的教法有三种:一是完全由老师演示一个数的全部分合过程,幼儿跟着学习;一是强调幼儿动手操作,让每个幼儿在计算板上操作某数的一种分合方法,然后由老师概括其全部的分合方法;一是教师给每个幼儿提供足够的实物(如学习4的组成,就提供12样实物),让幼儿在操作中,把每个数分解的全过程演示出来,从  相似文献   

4.
许娜 《甘肃教育》2014,(21):55-55
正要促使幼儿形成数概念,需要尊重幼儿智力发展的规律。一般孩子,2岁半就有实物数量的模糊概念;到3岁可以懂得"2"的意思,产生数概念的雏形意识;到3岁半才能理解"5"之内的数量关系,认识数概念图片表征;到4岁时,能够认知"10"之内数量关系,实现从实物、图片到符号表征的转变。在幼儿数概念建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实物、图片数量  相似文献   

5.
一年级学生在认识百以内的数时,受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影响,在理解与应用数时往往会遇到许多障碍。主要有:1.用数来表示生活中的物体的个数、顺序和大小、用数来交流的意识不强,不会联系生活用“数”说话,只会用“很多“”一点点”等词含糊表达。2.数的认识是从实物到符号步步抽  相似文献   

6.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31—33页。教学目标:1.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100以内各数的过程,感受100以内各数的大小,体验100以内各数就在身边。2.学生能独立地数100个物体,知道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对计数单位“一(个)”“十”“百”有一个感性认识。3.培养学生数数的兴趣和估数的意识,并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注重“方法”的传授与引导。教具学具准备:课件,花生、糖果、小棒、幸运星等实物。教学过程:一、课前引入1.估算班级人数。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要用到数数。你知道我…  相似文献   

7.
活动对象 :小学五年级学生。活动目的 :1 学生已学过二进数及其与十进数的转换、二进数的运算等。这节课让学生在游戏中了解二进数的应用 ,初步会制作编码表 ,解决有关问题。2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训练学生思维 ,培养探求意识和团结协作的精神。活动准备 :教学软件、实物、编码表、物品表、十进数与二进数对照表、练习纸。活动形式 :分小组讨论、实际操作。活动过程 :导语 :同学们 ,现在中考、高考报名时 ,为什么只需用铅笔涂卡就可以知道有关资料了呢?你们知道计算机是怎样进行计算的吗?街上的那些算命先生是怎样“神机妙算”骗取钱财的呢…  相似文献   

8.
认“数”是学习数学的基础。儿童认“数”的过程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即从依靠操作实物的具体形象思维到依靠实物表象的映象思维,再向理解数词实际含义的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儿童在头脑中逐渐形成关于数字的形状、名称及它所代表的实际含义之间的关系,建立起各数词在音、形、义上的联系。儿童的认数过程大致可以分三个阶段,即认识10以内数、认识20以内数和认识百以内数,每一阶段各有其特点。本将结合每一阶段的特点来阐述数学教育的方法及策略。  相似文献   

9.
幼儿掌握数概念比掌握其他实物概念要困难得多。他们有时知道1,2,3的3与3个苹果、3把椅子的3是相同的,但他们却难以离开具体事物从抽象的意义上来理解3。一个数的概念的获得,至少应当理解三方面的内容: 1.数的实际意义。即理解一个数是代表同一类事物的总数。如3代表苹果的总数是3,3把椅子或3  相似文献   

10.
一、10以内数的认识10以内数的认识包括数数、认数、写数等内容。教材在编排上,采用了与加、减法穿插进行、适当结合的编排方法。在教学时,可以用实物或实物图来认识5以内的数,结合实物图和学生已有的基础认识6—9各数,通过实物操作认识10,用实物或实物图演示过程来认识0。要以极其直观和有趣的形式,以学生日常生活内容为素材设计便于学生想像的情境学习数的认识,培养数的意识。在教学中,还应体现集合、对应、分数等思想,建立序数、基数的观念,认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小学生在入学前,一般地都会数10以内的数,这就要…  相似文献   

11.
<正>教学目标:1.了解近似数,探索、构建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会用"万"或"亿"作单位求一个数的近似数。2.在认识、理解和应用近似数的过程中,体会近似数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的数感。3.在合作交流中,获取学生的感性认识及理性思考,发展数学思维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教学重点: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教学难点:探索、建构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教学过程及意图:  相似文献   

12.
认“数”是学习数学的基础。儿童认“数”的过程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即从依靠操作实物的具体形象思维到依靠实物表象的映象思维 ,再向理解数词实际含义的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儿童在头脑中逐渐形成关于数字的形状、名称及它所代表的实际含义之间的关系 ,建立起各数词在音、形、义上的联系。儿童的认数过程大致可以分三个阶段 ,即认识10以内数、认识20以内数和认识百以内数 ,每一阶段各有其特点。本文将结合每一阶段的特点来阐述数学教育的方法及策略。一、儿童认识10以内数的特点及教育儿童掌握10以内数一般要经过以下两个阶段。首先 ,…  相似文献   

13.
教学内容:浙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七节.1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了解准确数和近似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近似数的两种精确度表示;学会根据预定精确度取近似值.过程方法目标: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数感;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情感态度目标:欣赏准确数和近似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2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近似数的两种精确度表示:根据精确度取近似值.难点:有效数字的概念;由近似数确定它的精确值的取值范围;带有数量单位的数的精确度的确定.3学情分析…  相似文献   

14.
数的组成是幼儿从计数活动到运算活动的中间环节,它对幼儿巩固数的概念和学习加减运算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幼儿园计算教学中要重视数的组成的教学。但是由于幼儿思维有具体形象性的特点,要掌握数的组成知识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我们教学10以内各数的组成时,注意培养幼儿初步的分析综合能力,每教一个数的组成,都先通过实物演示、看图,让幼儿直观地了解数的组成,还指导他们各自用实物  相似文献   

15.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2~3页。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感受100以内各数的大小;使学生能独立地数100个物体,了解100以内数的顺序,知道10个一是10,10个十是100;使学生对计数单位“一(个)”、十”、百”有一个感性认识,知道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2.能力目标:体会数数方法的多样性;能运用认识的数描述、交流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初步感受一列数蕴含的规律。3.情感目标:让学生在数数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感受100以内各数就在身边。教学重点:数100以…  相似文献   

16.
数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种基本数学素养,培养数感也是教师的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数感,不是通过传授就能得到培养的,而是根据学情让学生通过实物、学具进行数数,引导学生去发现、感知、理解,进而逐步掌握数的内部结构,最终提升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17.
片断一: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读、写数 师:猜一猜,我一把抓了多少粒豆子?(抓起一把豆子放在实物投影仪上)  相似文献   

18.
教学内容:国际本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24、25页。教学要求:1.联系已有的知识,让学生经历两位数加整十数或一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过程,能正确地进行计算。2.使学生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意识。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以及积极思考、动手实践与同学合作学习的态度。教学重难点:理解口算方法的思维过程。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10架计数器、小棒、数字卡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引新1.故事导入小朋友们,今年是什么年啊?(投影:群猴围着猴王的图片)小猴子们可兴奋…  相似文献   

19.
<正>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已有知识(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基础上,学会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并能正确地比较几个数的大小。2.让学生经历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比较类推的方法。3.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及探索创新能力。教学重点:掌握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教学难点:位数相同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  相似文献   

20.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素养,是人主动自觉地理解和应用数的态度和意识。而培养学生的数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经历数数过程,建立良好的数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