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国古代杂文学背景下,汉代官文书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文学光彩,且与宏阔朴健之大汉气象一脉相承。汉代官文书有长篇深论、引经稽古之宏大气势,也有经世致用、文死谏之健迈气格,成为后世称颂、蓬勃向上的大汉气象在政治文化领域之投影,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2.
敦煌悬泉置壁书是指出土于汉代敦煌悬泉置遗址,以隶体墨书于泥墙上的古文书。悬泉置壁书的文本由题记、诏书、诏书的行下之辞以及多种形式符号等构成;壁书内容反映了西汉从中央到地方均存在的官文书的分抄制度以及官文书的下行路线和报告制度;透过该壁书,可以了解西汉官文书布告于特定地点的告示制度;该壁书中出现的习语,尤其是"昧死"一语,对研究西汉官文书用语制度有着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官文书制度作为行政系统和政治制度的一部分,在汉代时期已经确立.本文通过现存文献资料来探讨官文书在汉代行政系统的运行书体.  相似文献   

4.
杨二斌 《兰台世界》2009,(10):69-70
官文书制度作为行政系统和政治制度的一部分,在汉代时期已经确立。本文通过现存文献资料来探讨官文书在汉代行政系统的运行书体。  相似文献   

5.
《春秋繁露》是经过不同时代编辑的文本,只有考察其文本的历史语境,才能确定它的话语特征。通过与董仲舒《天人三策》的比较,可以发现,《春秋繁露》用六经和数术的两套话语体系进一步建构了"《春秋》之道",其中的"三统""文质"等历史周期说主张变革与损益,以《春秋》当新王之法,即以汉代周。西汉中后期兴起了新"三统"说,其以《春秋左传》为根据,主张天、地、人三统递相继承,即以汉继周,标志着汉代政治思想的重大转折。  相似文献   

6.
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之说早已耳熟能详,《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列举弟子有77人,且说: "学者多称七十子之徒."看来,即使汉代司马迁所能称述的孔子弟子及贤人的数目也是个大概数目.……  相似文献   

7.
吕坚 《档案学研究》1998,12(2):72-76
从奏稿与奏折之比较看今后清人全集整理出版吕坚一清代官文书沿袭了明代官文书的主要制度,且又有所发展,具有依行政机构分工而种类繁多、系统完整且保管严密有序等诸多特点,它是清代君权至上、高度中央集权下封建专制政治的产物。奏折文书是清代官文书中史料价值最高、...  相似文献   

8.
齐金江  孔磊华  李岩 《山东档案》2008,(6):67-68,70
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之说早已耳熟能详,《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列举弟子有77人,且说: “学者多称七十子之徒.“看来,即使汉代司马迁所能称述的孔子弟子及贤人的数目也是个大概数目.……  相似文献   

9.
元末明初,“文体承元末之陋,皆务奇博。”作为文治武功勋业彪炳的一代“肇兴英主”,朱元璋深明治乱之道,十分重视加强和完善自秦汉以来的文书工作。他深刻地认识到官文书对国家治政的重要作用和意义,自上而下地对官文书进行改革,提出“明白易知”。“通道理,明世务,无事浮藻”的官文书理论,并采取一系列有力的行政措施,改革明初繁浮的官文书文风,规范了官文书制度,由此奠定了明朝文书工作在中国官文书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0.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的清代《起居注册》,是研究清史的基本史料之一,早为国内外学者所重视。现该馆已组织了编辑力量,先将康熙朝的《起居注册》标校整理出版。 《起居注册》也简称《起居注》,它是我国封建时代所特有的一种专门记载帝王言行的册籍,由专职官员逐日记注,按月成册。其内容不是直接摘引当时的官文书,就是来源于侍值  相似文献   

11.
《太和县御寇始末》为明末南京凤阳府颍州太和县(今属安徽省阜阳市)往来之公文揭帖、文移、告示、书信及艺文等,涉及内容包括"捍御之具、团练之法、修潜之术、编查之方、储积之策、蠲缓之请"等。公文时间自明崇祯七年(1634年)八月至八年(1635年)十月,时间为一年零三个月,其中记事多关明末农民军及太和县地方第一手资料,具有较高的史  相似文献   

12.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帝国的建立及巩固,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各个方面,都出现了划时代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地区、各民族往来的增多和风俗的融汇,使得医药文化的发展有了更丰厚的土壤。从汉代的饮食文化对《伤寒论》用药的影响,可见其一斑。  相似文献   

13.
正李慈铭(1830—1894),字旡伯,号莼客、越缦,浙江会稽人,晚清著名学者、诗人、藏书家。所著《越缦堂日记》是其积40年之力、铢积寸累而写成,举凡"朝野见闻、人物评述、史事记录、风土民情"诸内容在《越缦堂日记》中均有详细记载,被誉为"日记之大观、掌故之渊薮"a。作为爱好读书的藏书家,李慈铭与同时代的官员、藏书家及学者文人等社会群体,或因互求互助,或因志趣相投,彼此间保持着书籍往来关系。《越缦堂日记》中对李慈铭与士人间丰富多彩的书籍往来有详细记载,本文即对书籍往来的具体情形和内容略作综述。1.李慈铭与潘祖荫家族的书籍往来  相似文献   

14.
二、册的形制为了讨论册的形制,有必要分辨一下简与策、策与册的涵义问题。先说简与策。策原是竹子做的马鞭,后又转作树的细枝的意思。《说文》曰“策马箠也。”《杨雄方言》则说:“木细之谓之杪,燕之北鄙、朝鲜冽水之间,谓之策。”如果再联系到前面简有竹简、木简之分,以及南方用竹简,北方缺竹地区用木简,我们就可知道:策和简原相  相似文献   

15.
《著作权法》的修改与出版业的发展密切相关。文章详细阐述了《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与出版业关系密切之处,并提出了出版业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6.
模拟文本可在不同程度上反映被模拟文本的信息,故可与被模拟文本形成"镜鉴"关系,成为理解彼此的重要参照物。学界就《过秦论》的分篇有二篇、三篇两说,参照模拟《过秦论》而作的《辩亡论》,知其原当分为上下二篇,而非上中下三篇。《史记》之《陈涉世家》所引乃上篇;《秦始皇本纪》所引则为下篇,但经过了司马迁的增损。其中,《本纪》中"秦孝公据崤函之固"至"攻守之势异也"一段与《世家》重出,恐系东晋时窜入,非原本所有。  相似文献   

17.
西王母是汉代民众信仰中最重要神祗之一,根据《山海经》、《穆天子传》、《淮南子》、《史记》、《汉书》等文献可知,从先秦到东汉时期,西王母的形象经历了三重变化,从上古凶神变成为掌握长生不死之药的女神,又变成全能的宗教偶像。通过对西王母形象的变迁可以管窥汉代神仙信仰的变化过程,从而为进一步研究其文化意义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看书琐记     
日人大村西崖《中国美术史》第九章论晋代美术,谓“当时泰西油画之法,亦输入中国,以蜜陀僧加油,与颜料配合,施于画面。考蜜陀僧为波斯所产,其名亦波斯语,盖当汉代之际,波商船往来广东贸易,晋时尤盛,佛教大师,法显西来,亦乘波斯之船,则油画之法,与密陀僧之药,或系当时传入乎?”按:此说大谬!汉晋之世,即公元一至四世纪,而西方油画之发明,乃  相似文献   

19.
刘向校书“随竟奏上”的叙录是以官文书“表”的文体形式出现的。叙录首先是“群臣上书于天子”的上行文书,然后才是书目提要。从上行文书的角度审度叙录,既可以为“表”提供较为集中的史料,从而深化对汉代官文书的认识;更为重要的是,能够提供对叙录研究的独特视角,从而深化对叙录乃至对刘向校书工作的认识。文章认为,叙录的内容具有资于治用的外围指向以及引经据典的论述方式,这是与单纯书目提要的重要差异之处。最后,还对刘向校书同僚中的“杜参”和“富参”,以及样书分工等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正>王国维是近代著名学者,对后世影响深远,他与友人往来书信是研究其学术思想、政治观念等重要资料,历来受到学界重视。自1980年《观堂书札》刊行以来[1],学界不断搜集刊布,主要的有《王国维全集·书信》(1984,下简称《书信》)[2]、《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2000,下简称《往来书信》)[3]、《王国维未刊往来书信集》(2010)[4]、《王国维全集》第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