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课程改革以来,我们把研究聚焦于"怎么教",忽视了对"教什么"的思考,造成了"非语文与泛语文"现象的普遍存在,导致了课堂虽然热闹,但学生的语文素养却提高缓慢,学生学了几年的语文,仍然是"书读不好,文章写不通"。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的效率低下,我认为是教学内容选择不当造成的。语文教学内容还没有着落、还稀里糊涂、还有扭曲...  相似文献   

2.
现代的课堂教学应该由知识课堂向生命课堂转变,"让语文课堂成为生命的绿洲",为"生命价值"而发展。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才能使学生知识的探索能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达到最佳状态。生命课堂的特质,并依此为原则组织教学,使其真正"活出生命的意义",让教学不断回归"日常化、生活化、生命化"。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堂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场所,不仅是课程与教学的时空交集,更是学生获得生命体验的地方。程翔老师讲授的《将进酒》一课呈现了生命发展生态课堂的课堂范式。程老师打破常规,采用了"一读到底"的授课方法,分别以齐读、自读、诵读等方式引导学生读诗十二次,以"读"贯穿课堂始终,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进而给予学生丰富的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4.
我校的课堂文化为:生本、对话、求真、累加。课堂之所以充满生命活力,就因为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因此,追求生命的意义应成为语文教学的起点和归宿。课堂文化中的"求真",就是要呈现真实、探究的课堂。"求真",方能凸显课堂本色。  相似文献   

5.
甘建辉 《海南教育》2014,(16):47-48
通过一个学期的实践和思考,让我对语文课堂又有了一些肤浅的认识。一、时代的呼唤:生命课堂需要抓"文本秘妙"前不久,听了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项目专家杨乃林教授关于生命课堂的讲座,也听了好几节在杨教授指导下的语文研究课,内心有了不小的触动。杨教授所说的"生命课堂",突出了三个核心特征,即"动手三读"、"两说合作"和"三个追问"。"动手三读"强调在做中学,开启人生智慧;"两说合作"强调比较学,助推生命对话;  相似文献   

6.
陈光辉 《考试周刊》2011,(43):68-69
语文是有生命的,语文的生命融入在主题参与下的不断生成的语境和语流中,语文的学习应该是在这样活生生的动态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的。新课标呼唤人文精神的教育,呼唤充满生命温暖的课堂,呼唤充满与崇高人性的对话。审视我们的行为,我们始终习惯于把学生看作是一个"认知体",把训练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信息解构能力作为基本目标。一句话,语文教学缺乏人情味,没有把"人"放在教学的核心上。因此,我认为一堂优秀的语文课应当注重培植学生的主体精神,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帮助他们找寻自己的精神家园,使他们感受到课堂中生命的涌动与成长。  相似文献   

7.
"课堂在转型",从昨天走到今天,从今天将走向什么样的明天,《上海教育》800期给了我们非常清晰的指引,就是围绕"人"和"课堂"。昨天的课堂,通过研究学生,改革教学方法,创造出一批课改教育成果;今天的课堂,正在逐步告别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课堂,转而更加注重发挥学生的学,注重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的培育,才有了更多智慧课堂和生命课堂;明天的课堂,将更加开放,更加注重个性化学习,注重分享与协作。  相似文献   

8.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学习主体作用,高效而合理地开发学生这一重要教育资源,是当今教育工作者迫切思考的问题。但现在的课堂上,却仍存在忽视对课堂生成资源中各种信息的激活与利用,造成生成的"即时资源"流失与浪费,以致一个个十分可贵的课程资源"开发点"在有意无意间"稍纵即逝"。那么,面对"活"起来的课堂,语文教师们该怎样把握原生态课堂教学资源,使自己成为课堂资源生成的"激发者""重组者""推进者",让精彩不断生成呢?  相似文献   

9.
元献华 《考试周刊》2012,(58):57-57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各式各样的教学方式及教学行为把课堂点缀得"五彩缤纷"、"绚丽多姿",表面上,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生动有效、热闹非凡的课堂;透过表面,冷静理性地思考,有些教学行为已"误入藕花深处",对学生的学习、  相似文献   

10.
人的发展是生命意义不断丰富的过程,教育活动的终极目标就是激扬人的生命活力,促进生命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反思不断发生的生命极端现象,意义的失落、教育的"纯工具化"理性成为生命失落的根本诱因,因而引导学生"为何而生",帮助学生发现和创造生命的意义也就成为了生命教育的本质规定。由此,教育要唤醒生命之爱,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的积极展现中赋予生命以意义;提升自我意识,引导学生在省察自我中发现生命的意义;涵化生命情感,引导学生在良好的文化熏陶中体验生命的意义;培养坚强意志,引导学生在挑战痛苦中实现生命的意义;激发责任感,引导学生在创造性劳动实践中开创生命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对老年人开展生命教育的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教育的价值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技能,在其深层意义上是使人成为人。早在20世纪90年代,教育界对传统教育中忽视师生生命质量的问题进行反思,提出了"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强调生命是教育的基础。生命教育起源于美国的生活学校,后陆续在世界各地得到认可与倡导。本文主要在阐述生命教育的兴起与内涵的基础上,对老年人开展生命教育进行设想。  相似文献   

12.
语文新课程在传统文化中挖掘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认知生命、敬畏生命、关爱生命和尊重生命的生命教育,是一个新课题。儒家文化的育人思想和践行尽性的做人理路,是语文课程进行生命教育取之不尽的宝贵资源。理解好"儒家生命哲学的三大要义",构筑好"生命教育的三个维度",完善"生命教育的三个体系",可以有效利用儒家资源,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生命价值观教育,提升青少年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3.
初中语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沿袭"一本书、一言堂、一锅煮"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将备课当成"抄教案",将上课当成"演教案",将学生当成灌输知识的"容器",忽视了学生主体的能动性、自主性、自为性,使课堂缺乏活力,教学效果欠佳。因而,我们应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如何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构建初中语文"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我认为可以从以下  相似文献   

14.
余燕 《学子》2013,(8):26-26
一、构建正确的教学过程,培养创造能力语文教师大都具有良好的文学功底和能言善辩的口才,于是语文课堂往往成了语文教师展示个人魅力的舞台,教师以讲为主,变"主导"为"主讲",取代了学生的思考的过程。这样的课堂看似知识含量丰富,但学生只是被动接受,创造性思维得不到及时激发。看来在课堂中把"主讲"的权力交给学  相似文献   

15.
以往的教育多停留在机械的"物化"层面,注重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往往忽视学生作为生命主体的存在,缺乏对生命的关注、对精神的关怀。"人文关怀"是指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注人丰富多样的个体需求,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本文结合笔者的实践经验,从"用人文的语言解决摩擦""用人文的行动亲近学生""用人文的方式转化学生""用人文的要求激励学生""用人文的艺术机智育人"五个方面,谈了如何在班主任工作中给予学生"人文关怀",实践"生命教育"。  相似文献   

16.
刁永能 《考试周刊》2011,(14):50-51
如何才能让语文课堂充满激情,绽放出生命的光彩,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成为学生向往的乐园呢?我认为,语文教学应添点"油",加点"醋",让其"津津有味",独具魅力,充满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17.
林雪 《辅导员》2010,(10):J0008-J0009
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是高高在上的司令员,学生是接受知识的容器。优等生是主角,中等生是配角,暂差生是道具,教师是导演,课堂教学也只不过是"导演"在精心排练一场场还算是精彩的剧本罢了。而实施新课程理念下的"生命性"课堂,首先把学生当成"人",是一个完整的"人",而且是一个发展中的"人".  相似文献   

18.
人是教育的、受教育和需要教育的生物。教育是一种关怀生命,促进生命发展的活动,其真实意义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升而进行的社会活动。"那么,教师在设计、实施教学活动时,一定要"以人为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相似文献   

19.
思想政治理论课重建的基点是课堂生活的重建,而从"知识课堂"到"生命课堂"的转换,是当前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生活重建的根本。思想政治理论课"生命课堂"的构建,必须做到"目中有人",遵循"主体性"与"活动性"、"序列性"与"适切性"相结合等原则。学生的积极活动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生命课堂"实现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朱玲玲 《考试周刊》2012,(48):38-38
从传统课堂模式看,课堂是一种"知识课堂",是以知识为本的课堂。这种传统课堂普遍是接受式、分析式、封闭式的。而"新课标"课题倡导的课堂模式是一种"有生命"的课堂,它是以人的自主发展为本的课堂,强调对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