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一位雕塑家完成了一座非常完美的雕塑,有人问他是怎样雕出如此完美的雕塑的,他说:其实,这座雕塑原本就在那里,我只是将其多余的边角去掉而已。 真的,在人生当中,每一个人都是一座雕塑,只要去掉“边边角角”,就能获得完美的人生,而那位出色的雕塑家就是我们自己。  相似文献   

2.
诗词与其他文艺形式一样,同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艾青在《诗论》中说:“一首诗必须具有一种造型美,一首诗是一个心灵的雕塑?”这种造型,这个心灵的雕塑就是指诗的形象。所谓形象就是人所能感觉到的物质的形态与特征。朱自清在《诗与感觉》一文中指出:“任何一些颜色、一些声音、一些香气、一些味觉、一些触觉,也都可以有诗:”  相似文献   

3.
牛汉的诗,乃是诗人生命历程中“带血的风”,它闪亮着生命的本真;亦是:“不羁的灵魂”写照,它既是心灵的雕塑,又是中国脊梁的诗意造型;同时,诗人在诗路跋涉中所进行的灵魂拷问,还构成难得的“冰山风度”。诗人牛汉,有鲜明个性而无“角色化”的定位,且不执于任何一种流派或创作方法。牛汉的杰出之处,则在于他以与兽性较量中可以升华的人格美,荡涤着当今喧闹而低迷的诗坛。牛汉不愧为“诗之赤子”。  相似文献   

4.
中国诗歌有“诗言志”与“诗缘倩”两说.素来为诗论家所关注,由于认识上的偏颇,个人兴趣上的差异,两说的推崇者往往各据一端而大格征伐。其实,以诗为本体而论,言志与绿倩两说并不相作.乃一体两翼。好诗皆情志兼备。所不同的在于,就每一诗而言,情与志两者各有侧重。但历来诗论家答重“情”而轻“志”.以为“志”诗重理,重理则“无诗昧”,故不敢标榜。但有识之士,深入诗之堂奥,就会发现,诗中之“理”应藏于诗内,为整首诗的诗境所出,不必用有理性的语言直接道出,不是直白地说“理”。所谓“理无形而藏密,言有文而行远。”(…  相似文献   

5.
明代时期的平遥双林寺造像是明清雕塑的一次崛起,一扫以往萎靡之风,而其中又以“韦驮”塑像最具代表性。双林寺“韦驮”像的艺术特征的精髓体现在这尊雕塑所展现出来的生机勃勃的内在活力和“不动之动”、“蓄而不发”的态势,是中国古代以“温柔敦厚”为诗之旨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观念及其他文化因素所衍生出来的产物,是这个时代儒家文化、道家、佛家思想的结晶。韦驮塑像是一尊典型的写实兼写意集一身的雕塑代表之作,充分体现创作者追求一种内在美和一种大巧若拙的哲学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6.
以文化人     
《现代特殊教育》2013,(5):F0003-F0003
“爱”的雕塑 学校中心广场上有一组“爱”的雕塑,它是由两组铜质雕塑和一扇打开的红窗组成,以老校区移植过来的桂花树为背景。雕塑一是老师打着手语“我爱你”,学生微笑着说“我知道”:雕塑二是老师弯着腰扶着盲生的手在触摸盲文,课桌侧面刻有小诗:上苍,关上一扇门:必定。为我们,打开一扇窗。雕塑的寓意是通过爱的教育让盲聋学生打开世界这扇窗。  相似文献   

7.
诗教的魅力     
诗教的魅力●王乃声董淑荣“诗言志。”运用诗进行教育,称作“诗教”。诗教,堪称我国传统教育中的一朵奇葩。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说:“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礼记·经解》明代王阳明也主张“每日轮值一班歌诗,其余静听,每五日各...  相似文献   

8.
常德诗墙     
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一颗“星星”放射着耀眼的光芒——常德诗墙。常德诗墙全称“中国常德诗墙”,有着“文物之邦”的美称。它总体分为六大章:“名贤题咏”、“百代沧桑”、“武陵佳致”、“兰芷风华”、“华夏新声”和“五洲嘤鸣”。它以诗为主,综合书画、雕塑等  相似文献   

9.
<正>郑敏是"九叶"诗派中一位重要的女诗人。她的诗总是由日常事物引发对宇宙与生命的思索,并将其凝定于静态而又灵动的意境里。每一个画面都仿佛是一幅静物写生,而在雕塑般的意象中凝结着诗人澄明的智慧与静默的哲思。赋予画以诗的神韵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动天地,泣鬼神,莫近乎诗”,我们的先哲早在两千年前就意识到诗歌神秘而伟大的力量。两千年来,诗歌滋养和塑造了一代又一代人。余秋雨先生说:“在欧洲,作为古代经典最醒目的标志是一尊尊名扬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屹立千百年的建筑。中国历史上毁灭性的战乱太多,只有一种难以烧毁的经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代诗文经典。这些诗文经典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目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接一代传递性的诵读,便是这些经典连绵不断的长廊。”如何继承这些经典诗文,继续营造连绵不断的“长廊”,是语文学习的大事。然而,由于诗歌内涵丰富,…  相似文献   

11.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动天地,泣鬼神.莫近乎诗”。我们的先哲早在两千年前就意识到诗歌神秘而伟大的力量。两千年来,诗歌滋养和塑造了一代又一代人。余秋雨先生说:“在欧洲,作为古代经典最醒目的标志是一尊尊名扬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屹立千百年的建筑。中国历史上毁灭性的战乱太多。只有一种难以烧毁的经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代诗文经典。这些诗文经典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目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接一代传递性的诵读,便是这些经典连绵不断的长廊。”如何继承这些经典诗文。继续营造连绵不断的“长廊”,是语文学习的大事。然而.由于诗歌内涵丰富,情感含蓄,析理深刻,风格迥异。学生欣赏起来往往意犹未尽,不可透悟;加上部分教师误认为诗歌教学不过是让学生背诵、积累,致使学生如人五里之雾。甚至读不出其中的韵味。  相似文献   

12.
诗有诗眼,文有文眼,每一篇文章,每一首诗都有它们的“眼”。课文《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是公认的千古名句,其妙就妙在“绿”字上。一个“绿”字,把一派生机勃勃的江南春天的景物活脱脱地描写出来。这个“绿”字就是“诗眼”,它在诗中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台湾的诗坛上,有一对杰出的“诗人伉俪”,那就是罗门和蓉子。一次别开生面的婚礼朗诵会,他们完成了人生的一件大喜事,“踏着灯屋里的灯光,走进诗的漫长的岁月”。诗是他们的红娘,诗是他们的爱情,诗是他们的世界,诗也是他们的生命。在40年的诗歌创作历程中,他们既共同构筑诗的辉煌的“灯屋”,又各自营造属于自己艺术风格的彩灯;他们都醉心于音乐、绘画、雕塑,在艺术的陶冶中汲取灵感,但他们对音乐、绘画、雕塑又各有不同的感悟;他们都以人类的良知、良能去拥抱人生,关心人的苦难,然而他们又以各自不同的视解,去观察自然、都市、现实、生命以及永恒。  相似文献   

14.
郑敏,生于1920年,是“九叶派”著名女诗人。“九叶”之名得自于1981年出版的诗集《九叶集》,其中收录了穆旦、唐、唐祈、陈敬容、杜运燮、杭约赫、郑敏、辛笛、袁可嘉等9位20世纪诗人的诗作。郑敏从1942年开始创作,她的诗在融合中国诗歌传统的同时,深受西方现代诗歌及西方音乐、绘画、雕塑的影响,富于智性的思维。她的诗具有雕塑的“静中见动”感和油画的色彩效果,通过一个个新颖意象的叠加、一组组比喻的运用,使得她哲思丰厚并且深蕴感情。《金黄的稻束》是其代表作。这是一曲从雕塑中沁出的圣歌,“使流动的变为结晶,从浩无涯际的海洋转向…  相似文献   

15.
最近,我们学习了《“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我深有感触。文章记叙了巴迪在童年时写的一首诗,父亲和母亲对他的诗有截然不同的评价,母亲说诗“精彩极了”,而父亲说诗“糟糕透了”,这两种评价对巴迪产生了巨大影响,并且从两种评价中感悟到相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每  相似文献   

16.
于燕淑 《河北教育》2004,(11):36-36
教师素来享有“园丁”的美誉。园丁的重要职责是浇水、施肥、捉虫,可有的时候,很多教师不愿做园丁,而要做“雕塑家”,要按照自己的设计来雕塑每一个学生,表现出“责人之过,过于苛求”“师道尊严,高人一等”。  相似文献   

17.
《辅导员》2011,(13):115-115
一、因诗人的性格或创作风格而起 李白诗飘逸,人称“诗仙”;杜甫诗以典雅著称,被誉为“诗圣”;李贺诗奇崛冷怪,人称“诗鬼”;白居易吟诗成癖,如同着魔,自称“诗魔”;孟郊、贾岛苦吟成性,人称“诗囚”;刘禹锡性情豪迈,意志坚强,白居易称他为“诗豪”;骆宾王喜爱以数字入诗,人称“算博士”。  相似文献   

18.
侯永清 《教育》2007,(10S):48-49
“我不愿做红烛,因为它生命短暂,光亮微弱;我愿做一名雕塑者,用心去雕琢每一颗童心,我相信——只要根据他们的特点,雕出来的样样都是精品!”——王楠[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每到一处游览,我总喜欢到那里的校园走走,总忘不了在校园的一尊尊雕塑前留个影。或许是“母校情结”所致,看了很多的校园雕塑,总觉得还是我工作了近30年的庐江中学校园雕塑最生动、最形象,也最有意蕴。  相似文献   

20.
走进诗词,去执著追求人生成就的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如何引领孩子走进诗的殿堂,启迪心智,升华灵魂,是每一个语文老师一项长期而深远的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