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命运多变的女作家。她从小就没有体会到母爱,又加之成年后婚姻生活的不幸及自己作为人母时的无奈抉择,使她有着不同常人的情感体验。在她笔下母亲都是畸形变态的恶母形象。这些母亲形象折射出作者对母性的价值和本质的更深层次的思考,开拓了母性题材的新主题,为文坛留下了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2.
母性是母亲所具有的特性,也指成为母亲的才能。幼儿师范学校的母性教育不是把学生培养成"乳媪和保姆",而是让她们学会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为做一名"最好父母"般的幼儿教师做准备。母性是由母爱、母艺和母德三部分组成,所以母性是可教的。在对学生进行母性教育时必须遵循的原则是:教师教育,主体性教育,生活教育和全面教育。  相似文献   

3.
赛珍珠、张爱玲笔下的母亲都有自私、利己性的一面。但由于赛珍珠思想中的人道主义和宗教精神,使她以爱为良剂,最终赋予了母亲崇高的精神境界。而张爱玲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明的双重失望,使她根本就不相信母爱的存在。她认为时母爱的提倡说明了“母性”一方面是男权社会为女性设置的角色定位,另一方面,是处于边缘地位的女性对男性话语的无可奈何的认同,充分表明了“母爱”的虚妄性。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相当重要地位的女性作家,她从小失去母爱,有着不同于常人的情感体验。她以这种极端的体验,书写了一群非常态的母性形象。在这些形象身上更多的是冷漠、自私,有的甚至是畸形变态。张爱玲在作品中毅然撕去了贴在母亲身上的天使般神圣的标签,对高尚善良.无私奉献的传统母亲形象产生质疑,打破了母性讴歌的传统模式。这些母性形象折射出作者对母性的价值和本质的更深层思考,开拓了母性题材的新主题,为文坛留下了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女性作家在经历了"文革"的伤痛之后,呼唤人性的复归,塑造了一批伟大、善良的母亲形象,与此同时,在女性主义的影响下,一部分作家解构母亲神话,发现母亲的世俗性,反思母亲的人性恶,并追寻理想的母爱。她们对母性的重新书写为文学史提供了复杂、真实的母亲形象系列。  相似文献   

6.
"五四"女性作家从女性的角度出发,以母亲的名义进行书写,讴歌母爱,抒发母女之间的真挚情感,同时也反思母性的缺陷,来拆解传统母性价值,解构母性神话,重新认识母亲的地位。她们对父权社会中神圣母性的解构,一方面体现在对父权话语强加于母亲身上的虚构神话的清除,重塑一个新的母亲形象,另一方面,也是建构女性自身的性别文化价值,建构女性自身传统的开始。  相似文献   

7.
母性意识和母亲能力是幼师女生从事未来职业的必备素质。母性是可教的,因而母性教育是可行的。母性教育可以从母爱、母艺、母德三个角度,通过学科教学、学校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以及课外实践活动和专题讲座等途径进行,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母性品质和掌握幼儿教师的教育技巧。  相似文献   

8.
吴昕孺的散文《母亲的河》,采用第三人称“她”的口吻写母亲、话母爱、赞母性,却将汹涌的激情转化成一种非常冷静、内敛的表达,反差如此之大,好像在说别人的母亲如何如何,和作者一点关系也没有似的,冷静得让我们不敢接受!作者的冒险之举,这是我之前没有想到的。  相似文献   

9.
对母性的质疑--试析萧红《生死场》中生育场面的描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萧红在《生死场》中以真实而深刻的笔触还原了女性生育的原貌。她从女性生育的痛苦和被歧视的事实,对男权社会高扬的母性进行了全面的解构。萧红前瞻性的女性意识,为后人进一步探究女性生育的实质起了铺垫作用。  相似文献   

10.
母性的异化─—张爱玲小说母亲形象解析肖朝红张爱玲是40年代上海“孤岛”中崛起的一位文坛奇女子。她以其对人生、社会独到的观察、对人性的深刻解剖、对变态心理的深层剖示震惊了文坛。苍凉、凄艳的人生,无爱的荒漠构成了她40年代作品的基调。在人类之爱中,母爱一...  相似文献   

11.
杨丽华 《文教资料》2013,(26):6-7,14
路遥七岁时离开亲生母亲,造成童年时母爱的欠缺,使得他成年后内心仍怀有对母性关爱的需求和依恋.在作品中,他塑造了一系列母性化的恋人,并对她们予以赞美和欣赏.  相似文献   

12.
除了要承受战乱、饥饿、繁重的家务、感情的折磨,萧红还要承受妇科病、怀孕的负担、产后的虚弱。这一点,被人们忽略了。在大家眼中,萧红只是一位女作家,很少有人想到她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女性。在一个男性中心的社会里,萧红的悲剧是宿命的。而对根深蒂固的男性霸权,她只能是一个"软弱者"、一个"失败者"。事实上.萧红打破文学陈规的创作,一直受到各方面的批评。这使得萧红常常深陷在不被认同的苦恼中。她的文学理念超越了救亡压倒启蒙的时代,因而也就不能被同时代人所理解。——桑农《世人对萧红的误解》  相似文献   

13.
10月11日 晴 "宝贝,如果你能活下去,请记住,妈妈永远爱你……"生离死别之间,这位平凡的母亲那伟大母爱浓缩成的语言,常令我泪流满面。她那一岁半的婴儿还体会不到在最关键时刻母爱的伟大,她太小。但这句遗言早已铭刻在我心里,伟大的母爱,我感动着……  相似文献   

14.
祥林嫂和曹七巧是现当代文学史上两位典型的母亲形象,她们都是牺牲在封建婚姻和封建礼教下的女性。同为母亲,祥林嫂和曹七巧却有不一样的母性。祥林嫂身上散发出人类最原始的母性,是人们在生活中能够感受到的本真甚至有些愚钝的母性;而曹七巧则暴露出被父权制异化了的母性,她更多地带有母性中"恶"的因素。由祥林嫂深沉而备受悲悯的母性到对曹七巧形象分析中的"审母",我们发现从"五四"时期到20世纪40年代,母性的叙述视角发生了明显的变迁。  相似文献   

15.
端木以男性的眼光和需要,塑造了"母亲"和"灵姨"这样充满母性特质的女性形象,她们寄托着作者对爱与美的向往,体现出一种强烈的母性膜拜。本文挖掘了端木对《初吻》中"母亲"和"灵姨"形象描摹的深层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16.
张爱玲小说中的母亲形象揭开了笼置在母爱上的温情面纱,裸露出母性中丑陋的一面。母亲不再是圣洁、美丽的代名词,她们的行为是女性负面人性特征在外界刺激下的直接表现,是求取生存,自我保护本能的一种自然反应。  相似文献   

17.
母性,在人类文化特别是汉文化的背景里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神圣的形象,她赋予人类最彻底、最无私的博大之爱,她对塑造人类丰富的内心世界,美好的情感和普遍的人类同情心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古今中外,有多少文人墨客津津乐道而又不厌其烦地歌颂着母性伟大的品行,咀嚼着母性赋予人类的涓涓甘泉。尤其是五四运动以后,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出现了冰心、萧红、白朗等一大批重塑女性神话的女作家。在她的作品中,以母性出现的女性,仿佛是赐与人类无私之爱的女神,没有任何男性能以丈夫的名义统驭她们的操行,命名她的品行,她赋予这冰冷的世界以爱的热量,赋予绝望和脆弱的人心以爱的抚慰。因为有了母性,才使我们每一个人因着母性的操行而有了一个温暖的家;因为有了母性,才使我们的心灵有了一个温馨的港湾。然而在同时代的同是女性作家的张爱玲笔下,母性不再是温柔,慈爱,具有博大之爱的神,而更多地显出了冷漠、自私、变异、残暴的本性,是一种沾染了不良品行的寄生虫。  相似文献   

18.
“母亲”这个词语经过人类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几乎已经同一为“伟大、无私、慈祥”的能指,而母亲形象在人类的文学殿堂中也共同具有着极其光辉的神性色彩。到了20世纪,张爱玲以冷峻的目光,重新审视母亲形象,剥去其温情脉脉的面纱,批判性地颠覆母亲神话。张爱玲从小母爱事实缺席的成长经历,使她形成了乖戾的母爱观。她在作品中不自觉地流露出人间无爱的苍凉哀音。她笔下的母亲形象也一反传统的圣洁美好而变得冷漠残忍.而缺少母爱的儿女们则是“一级一级,通向没有光的所在”。母爱缺失性体验使张爱玲作品有着强烈的审母意识,不仅使现代文学的母亲形象更为立体化、人性化,且在某种程度上对新时期“恶母”形象的塑造具有先导性的启蒙作用。  相似文献   

19.
萧红一生寂寞成诗,"生"与"死"是她作品常常探讨的主题。作为她最有代表性作品之一的《呼兰河传》,其独特的时间书写也寄寓了萧红对于"生"与"死"的思考。在这部作品中,时间的审美化、普泛化和风俗化构成其时间书写的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20.
母爱主题在现代女性作家笔下是重点描绘的内容。冰心在作品中对母爱执著不倦的讴歌使她成为最有代表性的母爱作家;推崇母职赞美母爱的陈衡哲,她的母爱闪耀着更为宽广博大的人道主义光芒;徘徊在母爱与情爱之间的冯沅君深陷其间难以突围;而张爱玲的作品消解了母亲形象的传统美感,通过暴露其丑陋展示出畸形的父权社会对人性的压抑与摧残……在不同阶段女作家的倾情演绎下,母爱的涵义被演化得丰富而多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