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时代的发展,"跳一跳,摘果子"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要求教学方法能够贴合学生的既有学情,指导学生贯通新旧知识的联系,提供适当难度的教学内容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提高学生思维的"弹跳力",让学生跳得更欢愉、更自信、更轻盈。  相似文献   

2.
张洁华 《甘肃教育》2009,(20):16-16
一、深入了解学情 教学设计的成效如何,将取决于教师对学生学情的了解程度。如果从函数的角度分析教学设计.那么学生的学情就是自变量,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案的选择、教学环节的渊整等都必须随着学情这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闪此,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等因素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3.
从一线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实践和经验出发,阐述了在日常教学中,如何把握住真实的学情,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出高效生物课堂.学情分析是教学目标设定的基础,也是教学内容分析(包括教材分析)的依据,还是教学策略选择和教学活动设计的落脚点.教师要提前知晓学生真实的学情,包括学生已有的生物学知识、学生过往的生活经验和生活常识、学生的心理效应、特定的内容与学生学习能力的偏差、学生学习风格的差异等等.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往往无的放矢,或成为空中楼阁.  相似文献   

4.
一、了解学生 在每一堂数学课之前。学生都会有着一定的认识或生活经验的基础。教师在课前要关注学生的学情,要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分析学生的认知基础、思维特点、情感体验。根据学生的现实状况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创设发现情境。如学习“圆柱的体积”。教师要搭建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回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圆可以转换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长方体的体积是V=Sh。圆柱的体积又与它的底面积和高有关。  相似文献   

5.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若要提高教学效益,教师既要分析教材,了解教学内容,明确教学重、难点,优化教学设计;同时也需分析学情,了解学生心理认知特点、已有知识与经验,创造性运用教材,优选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还需注意课堂小结,以深化认知,巩固知识. 一、分析教材与学情,优化教学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是不可忽视的环节,对课堂教学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通过教材分析,教师可把握本课知识在教材所处的地位及所起的作用,可以更好地明确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从而更有针对性、更有计划地组织教学活动.而学情分析是设计教学目标的前提,若缺乏学情分析,再好的教学目标都如空中楼阁.当教师真正分析学情时,他们才可以理解学生心理认知特点、已有知识与经验,从而使教学活动更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引发学生认知冲突,调动学生求知欲望.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若要实现有效教学,教师则需注意分析教材与学情,优化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6.
多次批阅六年级数学期末测试试卷,发现学生在基础题和开放题上的得分呈现两个极端,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数学活动经验所致。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基于学生的学情和具体的教学内容,引领学生亲历知识产生、形成以及发展的过程,使学生获得深刻的学习体验,积累相关的数学活动经验。  相似文献   

7.
<正>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了解学情是一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必须以了解学生为前提和依据。了解学情就要做到,一是要了解学生己经具备的历史知识,因为新知识的获得需要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作基础:二是要了解学生的学习规律及特点。单纯依靠历史教科书教学,学生往往会感到枯燥、乏味,而结合地方实际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  相似文献   

8.
在小学英语教学设计中,对学情的解读可分为三个部分:1.判断学生原有知识;2.预测学生学习能力;3.克服理解障碍。这三个部分相互独立,又相互交错影响着教学。一、准确判断学生原有知识学情解读首先是对学生原有知识的全面理解。包括对学生已学过的词汇、句法、日常交际用语、语音等知识的系统考量。教师可以从中预估教学内容中  相似文献   

9.
<正>"一课一得"是指胸有全册,课有重点,一课一得,得得相连。"一课一得"理念在语文教学目标中的落实是突破传统教学内容杂乱无章、蜻蜓点水等弊端的有效途径。教师应从教学整体出发,秉承"减法"原则的同时,做到精准预设,聚焦教学重点,让学生学有所得,从而实现高效扎实的语文课堂。一、学情入手,注重目标"一得"对课堂教学而言,学生学情永远是教师教学目标设定的出发点,学生的已有知识储备、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是教师备课的基础,只有充分了解学生认知规律和现有能力,  相似文献   

10.
教师根据学生的学情和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计划,让每一个学生收获知识得到成长,做一名好"导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来演绎。  相似文献   

11.
1.情境的典型性和问题的启发性 创设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促进思维的情境是重要的,但是我们还要注意情境与教学内容的契合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基于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教材内容的全面、科学分析。因此,教师课前应了解学生的情况,做好学情分析,  相似文献   

12.
正学情量化是通过教师在课前或教学实践中,采用有效的沟通、提问、答卷的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进行一定的深入了解;根据学生对知识的具体掌握程度进行下一步教学内容的实施。在高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中运用学情量化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提升小组合作的效率,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水平,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一、学情量化于合作学习的意义在高中语文合作学习中注重学情量化是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性格、不同知识掌握程度进行分组合作学习,通  相似文献   

13.
<正>一、学情现状根据近十年的教学经验,笔者深切感觉到不少高中生的学习状态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知识基础薄弱.大部分学生基本概念模糊不清,缺乏联系新旧知识、举一反三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2)学习能力较差.具体表现为:一是思维能力方面,不太喜欢探究和讨论问题,不善于比较两种不同事物的异同点,思考问题不够严密;二是理解能力方面,不能描述出所学概念、公式、定理,不能将所学知识加以系统  相似文献   

14.
对于"大问题",特级教师黄爱华这样说过:"大问题"教学的核心词是"大"和"导"。"大"的本质要指向活动经验和思想方法;"导"在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上,并要建立问题之间的联系。笔者认为,"大问题"是课堂的"课眼"、文本(教学内容)的"文眼"、课堂教学的主线,它"导"的不仅是知识,还有学生的学情,学生的状态。它改变成串的"连问"、简单的"碎问"和随意的"追问",力求用具有高水平、以探究为主并能够提供较大思考空间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引发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更集中、更深入地思考和探究,呈现出"研究大问题、提供大空间"的"大格局"。  相似文献   

15.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在各种活动中都起重要作用。下面,结合职高学生的具体情况,就如何培养职高生数学学习兴趣,谈几点我的看法。 一、科学把握教学内容和进度。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基础学科,每一阶段的学习都要以学好前阶段为基础。因此要调查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恰当调整知识坡度。所谓知识坡度也即前后所讲知识难度的相对提高幅度。它直接影响到学生探求知识的努力程度。坡度过大,会使学生一时难以接受,以致兴趣顿减;坡度过小,学生又会觉得索然无味,这样也不利于学生知识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必须做  相似文献   

16.
正第一,为什么要进行学情分析?一些教师教学主观臆断性、随意性很强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不知道学生现在在哪里,即不了解学情。学情是教学内容分析的依据,是教学策略选择与教学活动设计的出发点。只有认真分析教学策略选择与教学活动设计的出发点,做到心中有数,备课才能求实求真,上课才能灵活多变,课堂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第二,学情分析分析些什么?一是从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和非智力因素等方面进行个体差异分析。二是从知识  相似文献   

17.
学情前测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教学设计的其他内容有着紧密的联系,是教学目标设定的基础,是教学内容分析的依据,是教学策略选择和教学活动设计的落脚点。学情前测是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具体落实。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必须进行学情前测,应着重分析学生的起始能力、已经形成的背景知识和技能及学习者是怎样进行思维的。教学设计前的学情前测可以通过书面的知识前测,学生访谈等形式进行。  相似文献   

18.
以学情分析为研究对象,结合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对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学情分析进行探讨,重点讨论了学情分析对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指导作用,并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指出学情分析是实现课堂高效教学以及培养德才兼备学生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9.
<正>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在教学中还要扮演"演员"的角色,还要导思、导学、导法、导省,与学生一起勾勒发展、提高的轨迹。一、导思在课始,要以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以教学内容为依据,积极寻求新旧知识的链接点,创设能刺激学生的问题或  相似文献   

20.
正精彩的新课导入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教学内容的传授做良好的铺垫,降低教学难度。下面笔者谈几点初中数学新课导入的想法。一、有效衔接新旧知识,温故而知新知识是一个系统的网络结构,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教师可以利用新旧知识的这一关系特点进行新课的导入。具体做法为:首先通过练习、提问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回忆和巩固旧知识,提高对旧知识的把握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