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V以”式动词是指由一个单音节动词加上“以”构成的动词,其结构独特,用法也不同于一般动词。本文着重考察这类词的语法特点及其构成的句型。  相似文献   

2.
在山东省胶州市的土语中,"着"有着与普通话不同的用法,"着"可以用在动词的后边,表示动作的可能;可以附加在重叠的单音节动词、形容词、名词后边表示状态等等.胶州话中"着"的分布很广泛,使用的频率很高.  相似文献   

3.
单音节手部动词指需要用手参与才能完成的具体动作的动词。持具类手部动词是手部动词的一个小类,其特点是在完成动作时必须使用身体器官以外的工具。持具类手部动词的两个典型句式:含使用工具的句式为"NP1+用+GN+V+C+NP2",不含使用工具的句式为"NP1+V+C+NP2"。  相似文献   

4.
《诗经》中"有"字出现在单音节形容词前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用法,对于这种"有"字的词性,文章否定了传统的词缀说和助词说,而将其定性为动词,认为"有"是表存在意义的动词.  相似文献   

5.
宁都客家方言存在一种分音词,它由一个单音节词加上"L-"音节构成。这个"L-"音节声母是L-,韵母和声调同于单音节词。它附加在单音节词的前面或后面起到加强语气的作用(多是消极、厌恶)。组合时,单音节词如果是名词、量词、象声词,"L-"音节则加在其后;如果是动词、形容词,"L-"音节则加在其前。  相似文献   

6.
"V得上"是现代汉语中使用极其频繁的固定格式,其中"V"主要是自主、单音节动词,双音节的"V"较少;"得"是表可能的助词;"上"是补语,词性、语义复杂.在"V得上+事件/动作"中,"上"是构词成分;在"V得上+客体/工具"中,"上"表示动作带来的结果或动作持续的状态或动作达到的某种目标;在"V得上+终点"中,"上"表示...  相似文献   

7.
一般语法教课书中,在讲到动词重叠时,往往只提到单音动词重叠式是 AA 式,双音动词重叠式是 ABAB 式。其实,双音节动词不但可以以 ABAB 式重叠,而且可以以 AABB 式重叠,不但双音节动词可以重叠为 AABB 式,而且单音节动词也可采用重叠连用的方式构成AABB 式。例如:  相似文献   

8.
对孟综等编写《汉语动词用法词典》中的1308个动词作了穷尽式分析,发现能够充当动词重叠式连谓结构前项的动词共有179个,其中单音节词151个,双音节词28个,对所有符合条件的动词进行了穷尽式罗列。这些动词的特点是:以单音节、动作动词、自主动词为主,且都是持续性动词。同时我们发现,能够作动词重叠式连谓结构后项的词相对固定,主要有"看、去、玩、说"等,其中以"看、去"为主,换言之,"VV看、VV去"是动词重叠式连谓结构的常态表达式,对各个动词构成的动词重叠式连谓结构类型作了详细说明。  相似文献   

9.
动词重叠是现代汉语中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本文考察了《穆斯林的葬礼》中单音节动词的重叠情况,包括"AA"式、"A了A"式和"A一A"式。主要列举了小说中所有的单音节动词的重叠,并从单音节动词重叠后的语法意义、语法功能两个方面来具体说明。  相似文献   

10.
《金瓶梅词话》中带“儿”尾现象十分常见,尤其是动词重叠后“儿”尾现象更见特色。本文分析了十三种形式,有单音节的动词重叠,也有双音节的动词重叠,还有双音节和单音节结合的动词重叠,其中尤以单音节的数量为多,形式也多种多样,而且更具特点;动词重叠带“儿”尾的语法作用,与一般动词重叠的语法作用也有差别,即前者没有带宾语的,而后者带宾语常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考察由单音节形容词"多/少/早/晩/快/慢"(简称为"形")、数量成分(简称为"量")以及动词(简称为"动")三者所构成的三种结构,即"形+动+量""形+量+动"及"动+形+量"结构。本文通过描写这三种结构的句法、语义、语用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转换关系,考察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相似文献   

12.
李凌  魏来敏 《文教资料》2008,(14):33-34,19
从出现在动词后面的"给"所联系的动作行为来看,V后的"给"主要有"给予"和"允让"两种意义,本文主要考察表示"给予"意义的"给"和动词一起构成"V+给"格式中的动词的再分类.  相似文献   

13.
以邢福义先生的"大三角"理论为指导,从语表、语里、语值三个方面,对"V+不过+NP"句式进行探究。从语表来看,这一结构在整体上是一个动宾结构,这个结构中的动词以单音节动词为主。"N/NP"的不同会影响"V"的语义特征,从"N"的类型划分,"V"主要分为自主性动词和非自主性动词。从语里来看,"V"与"N"的关系主要有三种:"V"与"N"可以直接搭配;句子补充完整后,"V"与"N"可以搭配;"V"与"N"无法搭配。这主要与"V+不过+NP"中的省略以及V的虚化有关。从语值来看,由于"V+不过+NP"常常发生省略,所以使表达更为简练,有以简驭繁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
"着"的范畴意义是表示动作的进行或状态持续的体标记,它的功能意义是可以和持续性动词组合。"本、朝、依"等单音节词不是持续性动词,验证标准是后面不能跟"了+时量宾语",因此跟在它们后面的"着"就不是体标记,而是无意义成分,在汉语双音节化趋势影响下,后附有意义的"本、朝、依"等完成词汇化,"着"就相应变成了词内成分。  相似文献   

15.
"诸"是不是合音词的况总共有三种:(一)"动词+诸",(二)"动词+诸+乎",(三)"动词+诸+名词(或词组).文章对这三种情况进行了具体分析和讨论,发现上述(一)、(二)两种情况的"诸"字都只相当于代词"之",由"诸"字煞尾时,"诸"字并不是"之乎"的合音.第(三)种情况的"诸"字,有称代作用时,只相当于代词"之",认为"诸"字是"之于"的合音,是忽视了古代汉语中"于"字可用可不用的客观事实而误会的结果;"诸"字无称代作用时,只相当于介词"于".最后得出结论:"诸"没有合音词的用法.  相似文献   

16.
北疆方言特色虚词"给"书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疆北疆方言虚词“给”虽已有学者研究,但一向缺少书证。书面材料证明:特色用法“给给”不是动词的重叠,后一个“给”是助词,起加强语气的作用。“单音节动词+给”这种组合格式中单音节动词几乎没有限制。不能把“单音节动词+给+数量短语”这种格式中的数量短语都看作是补语,这里面实际有补语和宾语两种情况。对“‘把’字句末用‘给’,起第二人称祈使式作用”的观点提出质疑,认为句子的语气类型与“把”字句中用“给”这种语法结构无关。以语序来进行“给”的词性认定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17.
在"N1+使+N2+V"句式中,"使"是动词还是介词存在较大的争议.文章分别从对其是介词的否定、正面立论、类比分析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证,从而得出结论"使"具有动词的一般特点,是具有使令意义的动词.  相似文献   

18.
单音节动词在实际语用中的使用频率非常高,研究单音节动词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本文从单音节动词的分类、语用功能、搭配功能、句法功能和重叠五个方面勾勒出单音节动词研究的轮廓,认为单音节动词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19.
正动词不定式(todo)是初中英语课本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中考必考查的一个项目。动词不定式是由"to+动词原形"构成(有时可以不带to)。其否定形式是"not+动词不定式"(not不与助动词连用)。它属于一种非谓语动词的形式,在句子中不能充当谓语,没有人称和数的变化,但它可以保留动词的性质,其本身可以带宾语或状语等附加成分(不定式和其附加成分称为不定式短语)。动词不定式(短语)的句法功能非常广泛,在句中可  相似文献   

20.
动词不定式在英语语法中是重要的板块之一,在中考及实际运用中都占有很大的比重。在一个英语句子中有且只能有一个动词作为谓语出现,但要在一个句子中表达两个动作时,可以采用动词不定式方式来表达。动词不定式是"to+动词原形"构成的一种非谓语动词结构,有时to可以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