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魏先后定都于平城和洛阳,史学界一般将其分别称为平城期与洛阳期。本文以墓葬中的陶俑为对象,比较了两个时期陶俑的异同之处:一方面随葬陶俑原本是汉文化的丧葬习俗,另一方面陶俑种类以及服饰的变化也显示出民族文化融合的进程。文章以此为切入点,对北魏两个时期的汉化进程及其影响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北魏是历史上第一个占领中原地区的少数民族政权,它的几位皇帝实行各种积极的民族融合政策,使民族大融合时代得以到来。而北魏妇女服饰可以从一个方面体现这种融合,并且北魏妇女服饰在中国妇女服饰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公元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从此洛阳作为北方政治、文化中心存在了40多年。对于那些出仕的北魏文人来说,京城对他们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他们大量集中于此。北魏后期文人集中于洛阳,这就改变了社会动荡所造成的无暇创作的状况。尽管北魏后期文学尚未比南朝文学有更高的水平,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作为汉化改革的重要一步,北魏迁都洛阳,确实造成了一种文学相对繁荣的形势。  相似文献   

4.
洛阳近年出土的唐《宋彻墓志》以及武周《田玄敏夫人李氏墓志》中均有洛阳胡坊的记载。结合《洛阳伽蓝记》等文献的记载,洛阳考古发掘出土的胡俑以及隋唐墓志对于祖先洛阳行迹的追述,可知墓志中的胡坊应该渊源于北魏时期在洛河南岸安置西域胡人的慕义里,由于大量胡人聚居于此,故有此称谓。直到唐代前期,胡坊旧称尚在,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胡坊村。两方墓志中胡坊的记载进一步印证了文献所记载的中古时期大量西域胡人来到洛阳的历史事实,承载了这一时期北魏洛阳城胡人汇聚的历史记忆。  相似文献   

5.
公元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从此洛阳作为北方政治、文化中心存在了40多年.对于那些出仕的北魏文人来说,京城对他们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他们大量集中于此.北魏后期文人集中于洛阳,这就改变了社会动荡所造成的无暇创作的状况.尽管北魏后期文学尚未比南朝文学有更高的水平,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作为汉化改革的重要一步,北魏迁都洛阳,确实造成了一种文学相对繁荣的形势.正如袁行霈先生所说的,"文学家们集中活动于某一地区,使这里成为文学的中心".  相似文献   

6.
北魏名臣李冲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他提出三长制、均田制等制度,推动了北魏改革。而除此之外,李冲的另一项功绩就是协助北魏完成迁都洛阳的大业。  相似文献   

7.
北魏名臣李冲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他提出三长制、均田制等制度,推动了北魏改革。而除此之外,李冲的另一项功绩就是协助北魏完成迁都洛阳的大业。  相似文献   

8.
长久以来,无论是在国人眼中还是在西方人眼中,旗袍都被视为最能展现出东方女性仪态及气韵的传统女性服饰。民国旗袍不仅视觉形象十分突出,而且文化底蕴浓厚,是中国传统服饰设计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本文通过对电影《阮玲玉》中女主角所着旗袍的研究,以民国旗袍纹样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其造型艺术语言的特征分析,以及其文化内涵与审美特征探讨,旨在总结民国旗袍纹样在服饰设计层面的特征与表现。  相似文献   

9.
汉唐弹劾制度一脉相承,北魏恰是其间承上启下的关键一环。笔者曾初步探索了唐代弹官及其地位之升降,溯源所及,试钩辑北魏时期的相关史料,以图廓清汉唐间弹劾制度展转承递之关系。众所周知,北魏是鲜卑拓跋氏少数族贵族上层所建立的政权,"在孝文帝太和制定官制以前,其官职名号华夷杂糅,不易详考,自太和改制以后,始得较详之记载。"因此,本文拟就北魏太和改制后的弹官、弹文及其在汉唐嬗变中的作用略加探  相似文献   

10.
<申报>作为上海本埠重要的新闻媒体,其有关女性服饰讯息在当时板具代表性.<申报>关于女性服饰讯息的主要形态有服饰新闻、服饰广告和服饰评论三种,三者相辅相成,共同见证并推动了中国女性服饰的变革.  相似文献   

11.
三帝与后燕、后秦及大夏国等十六国佛教昌达地区的国君之女相联姻,她们分别是道武皇后慕容氏,明元皇后姚氏、杜氏,及太武皇后赫连氏。这些女性进入北魏后,她们的佛教信仰亦随之深入至宫廷,使得佛教在北魏后宫中开始传播。  相似文献   

12.
乔亚军 《新闻世界》2013,(9):177-179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女性服饰类期刊的发展现状,探寻我国女性服饰类期刊品牌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优化我国女性服饰类期刊品牌的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3.
江苏地区明代浇浆墓较多,浇浆墓由于其特殊的墓葬结构,致使棺椁及棺内文物等随葬品大多数情况下保存比较好。出土文物中数量最多的为服饰类文物,其中女性服饰占有很大比重。这些出土的女性服饰数量大,种类多,包括袍衫、袄、褙子、鞋袜、裙子、背心等。但不同博物馆对女性服饰的名称叫法不一,甚至同一种服饰的名称有好几种。本文对江苏地区明代浇浆墓出土女性服饰的主要种类、名称、颜色和实际使用等进行了考证。通过考证发现,江苏地区明代浇浆墓出土女性服饰基本上可以定名为褙子、袍衫、袄、裙、弓样鞋、背心和裤子等。在使用频率方面,穿着裙类服饰的数量最多,其次是袍衫类服饰和袄类服饰。明朝中后期,女性更多的开始青睐裙子类服饰,而对袍衫和袄这种传统服饰喜爱度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14.
龙门石窟的造像题记,为全国各地造像中数量最多者,其时代上始北魏太和,下迄清代康熙,前后延续一千余年,其内容极为丰富。龙门石窟的造像题记如此丰富,这与历史上出现的两次大规模开窟造像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西晋时由于北方经历多年战乱,中原战祸频仍,人民颠沛流离,灾难深厚。“中原萧条,千里无烟”。人民为避祸祈福,求得精神寄托,加上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信佛之风大盛,佛教广为流行,人们争相崇神佞佛。当时洛阳和建康是南北朝两大佛教中心。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在洛阳龙门开凿石窟,造像祈福。不仅皇帝达官贵人,一般平民百姓也有造像还愿祈福的。从公元495年至522年,动员民工八万多人,造像数万尊,造像题记两千余块,这是龙门石窟造像的第一个高潮。从北魏末年以后,开窟造像逐渐减少,趋向低潮,经过了约一百年的沉寂时期,到唐初又重新活动起来,  相似文献   

15.
本书是一套写给儿童的历史启蒙读物,以各类人游历穿梭历史的方式,给孩子们讲述古都中发生的历史故事,涉及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古代人的衣食住行。本册以洛阳为背景,以书肆老板、幻术艺人、街头赌徒、寺庙杂役等角色的口吻讲述东汉、北魏、唐朝武则天时期发生在洛阳的历史故事。  相似文献   

16.
李莉  陶辉 《大观周刊》2012,(1):76-76
唐代是中国历史发展繁荣的时期,也是女性服饰最具特色的时期。本文欲从社会性别体制入手,以唐代女性服饰的装饰特征为研究主体,分析唐代女性的服饰色彩,服饰纹样及服饰装饰工艺,进而在社会性别的视角下揭示出唐代女性服饰装饰审美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传统服饰文化研究新热点的关注,工艺独特的江南女性民俗服饰成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话题。而对江南水乡女性服饰手工艺的研究,体现了中华文化视角下的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路径的探索,对促进江南水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及其档案库构建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洛阳伽蓝记》(下简称《洛阳》)作于东魏孝静帝武定年间,是部记录北魏佛教文化与历史传说的散文集。作者杨街之,为当时北平人,即今河北保定人。当今对《洛阳》的校译颇多,在许多问题上莫衷一是,然而对卷三《城南·景明寺》篇中"山悬堂光观盛"句的校译问题却大体意见一致。周祖谟、范祥雍两先生以明嘉靖年间的如隐堂刻本为底本,先后撰有《洛阳伽蓝记校译》与《洛阳伽蓝记校注》。两书都认为"山悬"句有脱文,但脱去的文字已无从查考。巴蜀书社的《洛阳伽蓝记选译》在注释"山悬"句时也认为"‘山悬’与  相似文献   

19.
河南洛阳城北邙山出土的北魏宗王元羽、元详和元勰墓志在内容、风格和形制方面高度相似,但等级规格远逊于正常的宗室墓志,似有特意贬抑之痕迹。这种现象的发生与洛阳时代云谲波诡的政治形势密切相关,三王皆手握重权、声望显赫,对宣武帝的皇权构成严重威胁,故而死于非命。雷同的三方墓志恰可证明皇权与宗王相权的冲突是宣武政局的主要矛盾。结合具体的历史语境,对三方墓志进行系统的排比研究,是管窥北魏统治集团内部关系和洛阳时局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唐以前的巴蜀佛教石窟艺术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北魏晚期、北周、隋代。巴蜀石窟艺术在此阶段兴起并初步发展,此间造像的粉本多来自洛阳、长安等地。大致来看,洛阳地区石窟艺术对巴蜀石窟的影响主要在北魏晚期,两者在洞窟形制、造像风格等方面多有相似。麦积山石窟艺术在北魏晚期对巴蜀石窟也曾产生影响,例如两者均有相似的三壁三龛式窟,但"三瓣式悬裳座"可能是川北广元影响了麦积山。长安地区的佛教艺术对巴蜀石窟的影响主要在北周和隋代,两者在佛帐形龛、菩萨装饰和造像风格等方面有诸多相似。南朝造像艺术主要是通过长安地区对巴蜀石窟产生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