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丽 《大观周刊》2012,(29):207-207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是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之一。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他们制定出切实可行,便于操作,并且具有检测性的学习计划。指导学生利用工具书,运用圈点批注等方法做好课前预习,为提高课堂听课效率打好基础。同时还要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听课习惯和涉猎课外知识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这样日复一日,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会潜滋暗长,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2.
王俊杰 《大观周刊》2012,(35):208-208
作为老师,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怎么去学习,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主动去学,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有的创新意识。 古代的《学记》中说:“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著名的教育家卢梭提出,教育的本质不在于告诉他一个道理,而是在于教育他们怎样去发现真理。  相似文献   

3.
文献课兴趣教学法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提出了以知学生所求,授学生所需;激发学习动力,调动学习热情;注重能力培养,提高综合素质为核心的文献课兴趣教学法。其操作要点是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上好绪论课;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力求独、新、巧、精;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及其作用,通过自学讨论、互教互学、有的放矢、反学为教、换位思考、激励创新等方法,使学生成为课程学习的知之者、好之者和乐之者  相似文献   

4.
马晓芳 《大观周刊》2012,(45):311-311
《汉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了对学生汉语文素养的培养及科学思想方法的掌握,对教材的安排要求“有开放性和弹性”,除了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要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陈颖 《大观周刊》2012,(40):150-151
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学习的情感动力,是求知欲的源泉。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寻幽探胜。作为语文教师,应不失时机的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变学生被动、消极的”要我学”为热情生动的”我要学”,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怎样才能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几年来,我在教学实践中得出以下几个方面经验,以多种渠道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  相似文献   

6.
李家国 《大观周刊》2011,(10):282-282
传统教学过多注重知识的教学,忽视学生学法的指导。是“授之以鱼”,而学法指导是“授之以渔”是教给学生怎样学习,即有“学会”转变为“会学”。具体讲学法指导包括学习内容的指导和学习方法的指导。目的就是教会学生学习,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传授、诱导和渗透,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学生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这样才能给学生自主学习一把金钥匙。结合思想品德课教学特点,谈谈如何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  相似文献   

7.
才卓 《大观周刊》2012,(19):166-166
帮助学生掌握高效率的学习方法,是每个教师共同的责任,高效的学习方法主要表现在课前预习、听课、记笔记、复习、自习、归纳知识和记忆方面。其中,课前预习是高效学习最重要的一环。那么,语文教师应如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预习观,掌握预习方法呢?  相似文献   

8.
曹印林 《大观周刊》2012,(34):281-281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动”起来,只有学生“动”起来,课堂才能活跃起来。让学生在参与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获取新知识,使教学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樊明庆 《大观周刊》2013,(1):209-209
古语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里强调的是一种学习方法的侧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教是为了不教”,那么,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活”起来呢?根据我校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挖掘,对课堂教学形式也进行了更新设计,让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学习,努力创造高效的初中历史课堂。一、关注学生的“学”  相似文献   

10.
金跃华 《大观周刊》2012,(46):327-327
预习和听课,作业,复习一样都是学习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基本环节。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也不断改变。从重“教师课堂讲授”向重“学生自主学习”转变,由“知识传授”向“学生发展”转变。如何构建自主互助,  相似文献   

11.
蓝天 《大观周刊》2012,(10):201-201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精心设计课前导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相似文献   

12.
初中语文教学是阅读的关键。成功的阅读教学不仅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他们的语言能力,还能怡情养性,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当前.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着一种普遍现象:课堂上,教师条分缕析地讲解教材,学生埋头苦记笔记,抄板书。考试考到则欣喜若狂.若题目灵活或考课外阅读文段则愁眉苦脸.这充分说明了目前的语文阅读教学始终没有摆脱教师讲.学生记这种“满堂灌”式教学的牢笼.还未能达到新课标的要求。是“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答案不言而喻。那么,如何化知识为能力呢?我认为关键在于语文教学能否激发阅读兴趣、教会阅读方法、做好自主阅读的铺垫.从学生主体出发下足功夫.  相似文献   

13.
贾韩双 《大观周刊》2012,(16):179-179
开展学习者阅读培训对于培养学习兴趣,提高阅读效率有着积极的意义。在这方面,老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提供知识,而且是提供可供学生自己从本文中提取意义的策略和方法。所谓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通过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自如地运用各种策略,阅读效率才能得到真正提高。  相似文献   

14.
王淑娥 《大观周刊》2011,(2):178-178
在小学语丈教学中,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启发性学习。创设情境、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开氍探究性学习,对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具有至头重要的意义。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探究性学习思维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5.
杨芳 《大观周刊》2012,(43):334-334
语言是知识信息的载体,是思想的外壳,是人们用于传情达意的工具。语文教学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且语文教学必须靠教师在课堂上用自身的言行去感染学生,让学生在老师谆谆善诱、富有深情的讲解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学习能力,从而达到真正的语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将语文素质贯彻到语文课堂教学之中最重要的一条途径莫过于语文教师的课堂提问艺术了。 提问主要是指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有计划地向学生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和回答。  相似文献   

16.
张瑞叶 《大观周刊》2011,(41):120-120
古语云:“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以渔”,用于目前的课改口号说就是“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主动学习和善于学习。它既强调学生学习目的、动机、态度,也指学习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17.
张秀梅 《大观周刊》2011,(40):109-109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学习观念已为语文教师们所熟知,但作为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课堂学习的评估主要还是由教师来完成,没有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为了让学生完整地享有学习主体的权利,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实现学习评估的客观性和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教师和学生应该协作进行语文课堂学习评估。  相似文献   

18.
陈伦均 《大观周刊》2012,(33):299-299
俗话说“授人鱼,不如授人与渔”。家有金山银山,总有坐吃山空的时候。只有培养孩子创造财富的能力,才是永远的财富。学习也是这样.我们在交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应该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能自主学习。高中生物是高中理科不可缺少的重要学科.我们要注意对学生听课、自学和复习等方面学法的指导。  相似文献   

19.
王淑品 《大观周刊》2012,(23):167-167
初中语文教学是阅读的关键。成功的阅读教学不仅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他们的语言能力,还能怡情养性,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当前,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着一种普遍现象:课堂上,教师条分缕析地讲解教材,学生埋头苦记笔记,抄板书,考试考到则欣喜若狂,若题目灵活或考课外阅读文段则愁眉苦脸,这充分说明了目前的语文阅读教学始终没有摆脱教师讲,学生记这种“满堂灌”式教学的牢笼,还未能达到新课标的要求。是“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答案不言而喻。我认为阅读教学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下工夫:  相似文献   

20.
魏淑静 《大观周刊》2012,(36):137-138
“双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主旋律,它主要指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地理教学中,构建自主学习的方式,促进学生主动的发展,就要关注学生个体的素质差异和学习需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需要与兴趣;就要以人为本,给学生平等与尊重;就要归还课堂,给学生时间与机会;就要授之以渔,让学生学会且会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