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邵飘萍是我国民主革命时期文化战线上的勇猛战士、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新闻学者和新闻教育工作者。他以报纸和通讯社为武器,宣传真理,抨击邪恶,锐意改革,并用鲜血染红了言论、新闻、出版自由的理想,最后因言论“获罪”牺牲在北洋军阀的屠刀之下,为新闻事业贡献了宝贵生命。在舆论界他享有“飘萍一支笔,抵过千万军”的盛誉;他所著的《新闻学总论》和《实际应用新闻学》等,  相似文献   

2.
邵飘萍创办《京报》伊始,就书写“铁肩辣手”四个大字,悬挂于编辑部办公室的正面墙上,勉励同仁齐心协力办好报纸。“铁肩辣手”出于明代杨椒山的诗词:“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我认为,这句话应该成为我国新闻工作者共同的精神财富,应该成为我们新闻工作者形象的具体展示。  相似文献   

3.
1926年4年26日凌晨,誉满京华的名记者邵飘萍,被军阀张作霖杀害了。人们痛惜、愤怒。腐败黑暗的旧中国,有几个象他这样的“全能记者”?他办过很有影响的通讯社和报纸,采、写、编、广告、管理都十分出色;他对外国新闻事业也有较多的了解,担任过日本大阪《朝日新闻》的顾问;他又是中国最早从事新闻教育的少数人之一,他写的《新闻材料采访法》是第一部中国人写的采访学的著作。曾有半年的时间听过邵飘萍讲课的青年毛泽东,赞扬他是“一个具有热烈理想和优良品质的人。”全国解放后不久,邵飘萍的家乡浙江省金华县追认他为“革命烈士”。新闻救国——青年时期即立青云之志  相似文献   

4.
邵飘萍是民国时期著名报人、《京报》创办者,是中国新闻理论的开拓者、奠基人,被后人誉为“乱世飘萍”“一代报人”“铁肩辣手,快笔如刀”等.1926年,因发表文章揭露张作霖统治的种种黑暗而被杀害. 可以说,“风骨”是邵飘萍的一个标签.1918年10月5日,《京报》创刊,邵飘萍在编辑室写下“铁肩辣手”,勉励同仁“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  相似文献   

5.
带血的黎明     
狄马 《出版参考》2005,(5):23-24
1918年10月5日,一份带有强烈启蒙主义色彩的报纸在北京前门外三眼井诞生了。它凝聚着一位渴望新闻救国的报人数年的心血与梦想,以致它的主编邵飘萍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在《京报》创立的当天,就在编辑部挥毫提笔,写下“铁肩辣手”四个大字,赠与办报的同仁——鼓励他们和自己一样“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而这盘空错硬的诗句,最终也像符咒一样伴随着邵飘萍走完困厄、流亡、缉捕、囚禁直至杀戮的一生。  相似文献   

6.
邵飘萍     
正邵飘萍,1886年10月11日出生于浙江东阳。从小就显露出过人的才气,13岁时考中了秀才。尔后来到浙江高等学堂师范科,也就是今天的浙江大学就读,接受了西方科学、政治文化的教育,受到了新思想的启蒙。由于晚清动荡的局势,使邵飘萍热衷于了解时事,如饥似渴地阅读了各种报纸。其中,梁启超的文章深深地吸引了邵飘萍和他的同学们。从小接受八股文写作的邵飘萍对梁启超恣意奔放的文体以及点评时事的  相似文献   

7.
1923年,邵飘萍著的《实际应用新闻学》,原为北京大学“新闻学会”(1918年已开始)和北京平民大学新闻学系的讲义。书中,邵氏认为报纸有三项业务:采访、编辑、经营,而以采访为最重要,因为构成一张报纸的最要原料厥为新闻,而新闻之取得乃在采访。而采访全赖访员,外人称为Reporter,邵氏称之为“外交记者”。盖记者之工作,乃在代表报社与外人接  相似文献   

8.
知识与趣味     
我国自办的第一个通讯社——新闻编译社成立于1918年7月。它的创办人是邵飘萍。当时正是军阀混战时期,邵飘萍由沪来京任《申报》驻京特派员,当时国内报纸主要采用外国在中国设立的通讯社所发的新闻,往往颠倒是非,难辨真伪,使群众受其愚弄。于是邵飘萍在北京南城的珠巢街自办了一个很小的通讯社。取名新闻编译  相似文献   

9.
从前,报馆、杂志社的负责人是称作主笔、总主笔的。譬如,《时务报》总主笔是梁启超,《苏报》的总主笔是章士钊,《民立报》主笔宋教仁,《时事新报》主笔邵飘萍,《民国日报》主笔沈雁冰,《大公报》主笔张季鸾等等。称之为“主笔”,“总主笔”,当然是说他的责任是主持报或刊的笔政,但也包含着他是主要笔杆子的意思,用现在时髦的说法即:“第一把刷子”。特别是,他们承担报纸、杂志的重头文章——政论、社论、社评、时评、新闻分析的撰写任务。事实也正是如此。梁启超、章士钊、宋教仁、邵飘萍、张季鸾  相似文献   

10.
“国有国格,报有报格,人有人格”,我国报业前辈史量才将报格置于与国格、人格同等重要的地位。另一位报业前辈邵飘萍,则以“世界新闻事业之趋势,基于‘以新闻为本位’之原则”,为报格做了具体阐释。他认为,“报纸之第一任务在报告读者以最新而又最有兴味,  相似文献   

11.
“五四”时期至国共内战时期,北京和上海是新闻事业蓬勃发展、跌宕起伏之地.这一北一南两个新闻中心涌现出了众多优秀的报纸和报人.《京报》创办者邵飘萍和《申报》总经理史量才,一个新闻记者,一个新闻事业家,在不同的地方为着相同的理想而奋斗.他们与新闻结缘、开始新闻生涯都始于《申报》;他们本着“新闻救国”的思想,不畏强权,在追求各自新闻理想的道路上坚定前行;他们最终因为新闻报道惹来祸螭,为当权者所杀害.邵飘萍同史量才的新闻思想,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一定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2.
关于我国现代著名报人邵飘萍的政治身份,经过一些学者多方面的考证,已确认邵飘萍是共产党员(例如1986年《新闻学论集》第9辑《邵飘萍是共产党员》文)。但对于邵飘萍的死因问题,则众说纷纭,未能达成一致意见。有的持邵“得罪奉系军阀而见杀”,有的持邵是共产党员而殉难。例如原载  相似文献   

13.
飞花拾零     
邵飘萍党籍认定中共中央组织部已于最近批文,认定邵飘萍烈士于一九二五年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邵飘萍烈士是我国新闻事业的先驱者之一,《京报》的创办人,也是近代著名新闻记者,一九二五年春,邵飘萍在北京经李大钊、罗章龙介绍,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一九二六年四月二十六日,邵飘萍被奉系军阀张作霖以“宣传赤化”的罪名枪杀于北京关桥东刑场,至死未暴露共产党员身份。  相似文献   

14.
我国著名的新闻记者邵飘萍,是在1926年4月冯玉祥所部国民军退出北京后,惨遭奉系军阀杀害的。奉军督战执法处在处决邵飘萍时,宣布其罪状为“勾结赤俄,宣传赤化”。他是否确“因宣传马克思主义而走上断头台”?历来说法不一。本文打算以事实为依据,对《京报》的政治态度和邵飘萍被杀的前因后果,作一番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六十年前,著名报人邵飘萍在《实际应用新闻学》一书中就指出:“在报纸的所有业务中,以采访为重要……因为一张报纸的最重要原料厥为新闻,而新闻之取得乃在采访”.包括港台在内的中国许多老记者都一致认为:采访工作实为新闻全盘工作的灵魂.西方新闻界也普遍认为:一流的采访者必定是一流的撰稿人.美国原全国广播公司新闻部主任弗兰克曾说过:“采访是我们这一行的基本手段,没有它我们就无法生存”.  相似文献   

16.
戴丽 《新闻记者》2003,(11):38-39
50多年前,著名报人邵飘萍在<实际应用新闻学>一书中指出,在报纸的所有业务中,以采访为最重要,一张报纸的最重要原料厥为新闻,而新闻之取得乃在采访.  相似文献   

17.
王治国 《青年记者》2017,(23):124-125
邵飘萍,生于1886年,原名镜清,飘萍是他的笔名,浙江东阳人.1912年,邵飘萍在《汉民日报》经理杭辛斋的邀请下,加入了《汉民日报》,开始了他的新闻生涯.后来,邵飘萍逐渐倾向于革命,于1925年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6年以“宣传赤化”的罪名被张作霖杀害. 本文按照影响客体、影响主体勾勒出邵飘萍的社交圈,并分析作为报人的邵飘萍受到了哪些人的影响,又影响了哪些人,在此基础上总结邵飘萍对新闻事业所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鲁迅一生编辑、出版过多种文艺杂志,曾为报纸编过文艺副刊。1925年,他在北京编《莽原》周刊,附在邵飘萍主办的《京报》发行。同年,他为《国民新报》编过副刊。鲁迅和报纸的密切关系,还可以往  相似文献   

19.
周亭 《当代传播》2001,(4):21-23
2000年3月,华文出版社出版了方汉奇先生的著作──《新闻史的奇情壮彩》。这本书收录了方先生21篇学术文章,是他从有关中国新闻史的100多篇论文中精选出来的。内容可以划分为三大版块:第一,中国古代报纸和中国古代新闻传播。其中《从不列颠图书馆藏唐归义军“进奏院状”看中国古代的报纸》一文中,方先生提出的观点“《进奏院状》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报纸”,是他最引人注目的研究成果之一。第二,中国近代传播思想、报纸和报人。包括对《京话日报》和于右任主持时期的《神州日报》的个案研究以及对章太炎、邵飘萍、成舍我、鲁迅等新闻史…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新闻     
为纪念邵飘萍先生诞辰110周年,以邵飘萍的名字命名的“邵飘萍新闻教育基金”设立仪式去年12月24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这项总额为100万元的基金是由来自邵飘萍故乡浙江省东阳市的中国横店集团提供的.从1996年起每年拿出10万元专门用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奖教助学,培养21世纪的新闻人才.中国记协常务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郑梦熊出席了该项基金设立仪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