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1 毫秒
1.
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母亲问5岁的儿子:“如果妈妈和你一起出去玩,我们都渴了,又没有带水,你的小书包里恰有两个苹果,你会怎么做呢?”儿子歪着脑袋想了一会儿,高兴地说:“我会把两个苹果都咬一口的!”母亲很失望,本想像有的父母那样,将孩子训斥、开导一番,然后再教孩子应该怎么做,可就在话即将出口的那一刻,她突然改变了主意。  相似文献   

2.
梁昌辉 《师道》2009,(12):54-56
我有个看起来有点荒唐可笑的想法:孩子几岁,父母就几岁。孩子呱呱坠地,我们这些为人父母者就上岗了,做了爸爸、妈妈了。孩子几岁,我们就做了几年的父母。我们这个身份其实是孩子赋予的,  相似文献   

3.
袁睿 《家教指南》2005,(6):42-44
12岁到16岁,是人生成长最艰难的时期,香蕉、苹果成熟了,但离恋爱婚姻还很远,希望做父母的能了解今天孩子的性,包容、等待,并帮助他们度过青春期成长的烦恼。  相似文献   

4.
事例——下午,新新妈妈来接新新回家,新新一脸不高兴地告诉妈妈,下午做值日生分苹果时,他把小苹果分给了别人,把大苹果留给了自己,小朋友们都说他不是个好孩子,有好东西只会想到自己。新新委屈地问:“为什么我不能吃最大的苹果呢?”父母不当的话——“这有什么,新新是妈妈的宝贝,当然要吃最大的。走,你要吃什么,妈妈给你买去!”《纲要》链接——新《纲要》指出:培养幼儿大方好客、与人友好相处的品格是幼儿社会教育的重要目标。目前,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孩子独居独食较多,加之父母的宠爱,易养成孩子惟我独尊的自私心理,因此,培养孩子大方不…  相似文献   

5.
每位父母都愿意为孩子付出一切,什么都想给孩子最好的。但是什么是最好的?事事亲力亲为,一手包办,认为自己的意愿就是孩子的一切。孩子总有一天会长大,离开父母,如果他们一切都依赖父母,那以后又怎样独自生活。最好的,并不是父母的思想和不劳而获现成的"实物",而是需要孩子自己主动去探索、学习和感知。  相似文献   

6.
曾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母亲问她5岁的儿子:"如果妈妈和你一起出去玩,我们渴了,又没带水,而你的小书包里恰巧有两个苹果,你会怎么做呢?"儿子歪着脑袋想了一会儿,说:"我会把两个苹果都咬一口."可想而知,那位母亲有多么失望.她本想像别的父母一样,用诸如孔融让梨的故事启发孩子一番,然后再教孩子该怎样做.可就在话即将说出口的那一刻,她忽然停顿了一下,摸摸儿子的小脸,充满耐心地问:"能告诉妈妈,你为什么要这么做吗?"  相似文献   

7.
让自己的孩子早点识字、多识些字,这是许多年轻父母的心愿。可是,由于汉字难认难记难写,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那么,有没有比较好的方法呢?有的,这就是借助汉语拼音这一工具教孩子识字。我有个外甥,四岁时,父母开始教他识字,先是教些能与实物对应、一字一义的名词(如人、手、桌等),接着便让他学习中央电视台播放的《汉语拼音讲座》,由于讲座内容活泼,讲的时间仅十分钟,孩子很感兴趣,从头听到尾,从未间断过。接着,父母便买些浅显的带拼音的连环画,让他自己拼读。开始就让孩子用已经学得的拼音知识  相似文献   

8.
流火的五月孩子,那些离你而去的清冽书声你还听得见老师粉笔的细语么金色的苹果在货篮中放光一如你十二岁的年龄和生命孩子,你的眼神为什么悲哀镍币的重彩蒙住了父母的表情苹果在三月是芽,五月是花在七月才成果实啊孩子,你操持称杆的小手提起了一串令人沉思的忧情回家去吧,回学校去吧孩子,快别在那儿尖声叫卖了那些待售的红苹果其实就是一颗颗稚嫩的童心l卖苹果的孩子@何承亨 ~~  相似文献   

9.
有人问一个据说"有点呆"的孩子:"你有两个苹果,我再给你三个苹果,你一共有几个苹果呀?" 可那孩子每次都看着问他的人的手反问:"苹果呢?" 孩子其实是可以很容易看到真实、辨别荒谬的.尽管作为父母和教师的我们,常常自以为很聪明.但是,有一点则是很明显,如果我们不了解孩子,我们就没办法教育孩子,这是任何人都懂得的一种教育常识.但恰恰是遵守、捍卫这样的常识,却成为教育界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成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花费大力气才能做到的事情.  相似文献   

10.
青春初期(10岁~14岁)孩子的身体、情感、智力等方面发生着很多变化,这些变化结合在一起,使得青少年和他们父母之间原有的生活失去了平衡。因此,青春初期对于孩子和父母来说,都可能是难以应付的时期。父母和家庭对自己孩子的成长与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作为家长,怎样才能帮助孩子顺利成长?美国教育部组织编写的《HelpYour ChildThroughEarlyAdolescence》(《帮助你的孩子度过青春初期》)一书对父母提出了一些基本要求。(一)了解孩子。尽可能多地了解青春初期孩子的真实世界,是父母帮助孩子顺利度过那既迷惘又美妙的10岁~14岁年龄段的重要…  相似文献   

11.
许多孩子不仅和父母同居一室,而且长时间同床而睡,不少五、六岁的孩子还和父母同睡,即使家庭住房条件许可也如此。这种孩子长时期和父母同床而睡的现象不仅妨碍了父母感情的交流,也不利于孩子自立意识的培养。长时期与父母同睡的孩子“精神断奶”较晚,任性、做事拖拉、更普遍地依赖父母。有些孩子甚至因为迟至身体发育仍和父母同居,滋生出种种消极的性幻想和手淫等不良习惯。所以,父母一定要尽早让孩子分床睡觉。下面是两位母亲的做法:一位是从孩子零岁开始就训练,孩子很自然地离开父母能独自睡觉;一位是通过布置优美环境给孩子一个温馨的小天地,使其树立“这是我的房间、我的床”的明确的主体意识,适时地让孩子高高兴兴地开始独自睡觉。这两位母亲的做法都很成功,也愿您成功。  相似文献   

12.
一一个叫丁丁的孩子,从小在家里受到尊老爱幼的训练,比如分苹果,家长都要让丁丁效仿“孔融让梨”的故事,可谓训练有素。可最后大苹果还是理所当然地归丁丁所有。一次,爸爸的上司来家里玩,丁丁马上找来一个大苹果给客人,客人接过来刚咬了一口,丁丁愤怒地指着客人说:“你太嘴馋了,太不要脸了!”客人尴尬万分,丁丁的父母也惊恐万分……  相似文献   

13.
孩子是父母喜、怒、哀、乐的"调味剂",孩子从出生开始便融入到了父母的生活世界,成为父母生活的重心.三岁之前的孩子是那样的乖巧、温顺,寸步不离地紧贴在妈妈身边,显得很是听话.但大多数妈妈遇到的问题是,孩子到了三岁多的时候就开始有了和父母对着干的行为:乱动、不听话、哭闹、争吵,甚至要和妈妈大打出手.  相似文献   

14.
家教短讯     
中国三成年轻父母希望孩子有权势一项新近完成的调查显示,年轻的父母更看重孩子在未来有权有势,而老年人更希望子女稳定和安逸。对于男孩和女孩,父母的期望也不尽相同。调查者根据年龄,把受访者分成3个群体进行研究,年龄为56岁至60岁的为老年群体,年龄为36岁至55岁的为中年群体,年龄在14岁至35岁之间的为青年群体。调查发现,对老年父母而言,孩子未来生活稳定、安逸最重要,62.8%的老年父母希望子女未来家庭幸福,有12.8%的老年父母希望孩子未来生活安逸。老年父母对这两项的选择率,在被访群体都是最高的。而年轻父母最为看重的,则是子女能够拥…  相似文献   

15.
一种让父母与孩子同时游戏、学习,让家长既作孩子老师、又当孩子玩伴的教育方式——“亲子教育”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所认可。在浙江省府苑幼儿园举行的“亲子活动”现场,记者看到很多家长在专心致志地为自己幼小的孩子加油鼓劲,指引着他们在教室角落里寻找苹果,进行“小猫钓鱼”,用筷子夹花生米,然后走独木桥,走迷宫、“攀岩”取写有自己名字的牌子。看着孩子顺利地度过一关又一关,父母们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相似文献   

16.
前段时间去德国探亲,那里的异国风情让我眼界大开,不过让我感触更深的,还是德国人对孩子的"善良教育"。在德国,孩子出生后,父母最需要做的有两件事:一是教育孩子学会自立;二是教育孩子从小就要有爱心,即"善良教育"。德国人对孩子的"善良教育"首先从爱护小动物开始。在很多的德国家庭中,都有小猫、小兔、小狗、小金鱼等小动物。这些小动物并不完全是家庭宠物,而是父母有意为孩子准备的"实物教材"。父母手把手地教孩子如何喂养、护理小动物,使他们在动手照顾小动物的过程中学会体贴入微地照顾弱小生命。  相似文献   

17.
陈喆 《家长》2006,(Z2)
父母怎样与孩子沟通呢?有人用“先做朋友,再做父母”这句话来概括是有道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如果比作朋友,就应该成为能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相互平等的知心朋友。只有平等地相处,孩子才有可能向父母敞开心扉,父母也才能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指导。当一个孩子与父母建立平等的关系后,他的性格会变得开朗、乐观,在今后面临人生种种挑战时,也会表现得更为勇敢、自信。要用心灵去接近孩子刘茹(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心理科副主任医师):十四五岁到十八九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有了较强的独立意识,对父母不像小时候那么依赖了,有时对父…  相似文献   

18.
豆豆 《幼儿教育》2008,(9):46-46
<正>英国研究人员发现,尽管社会阶层、财富或社会地位不同,父母如果社交生活健康,孩子学习成绩一般要好于其他同学。研究人员选择3000名家长和他们的孩子作为研究对象。他们研究这些孩子5岁时的读写、计算、口头表达能力,将其与孩子父母的社交生活习惯进行对比。比较结果显示,父母善于社交的孩子学习成绩比那些父母社交生活较少的同班同学高出1个百分点至4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9.
超级爱模仿     
灵犀 《父母必读》2012,(3):114-114
细心的父母渐渐发现,2-3岁的孩子开始有意识地学别人说话、走路、做游戏,一颦一笑都有模有样,俨然是个天生的小演员。  相似文献   

20.
刘海英 《山东教育》2013,(11):18-18
曾经看过这么一个故事——一位母亲问她五岁的儿子:“如果妈妈和你一起出去玩.我们渴了.又没带水.而你的小书包里恪巧有两个苹果.你会怎么傲呢?”儿子歪着脑袋想了一会儿说:“我会把两个苹果都咬一口。”可想而知郡位母亲有多幺的失望。她本想像别的父母一样训斥孩子一番.然后再教他该怎样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