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自杀现象进行较为系统、细致解读的基础上对其所表现的思想形态、美学形态、生命形态进行概括性阐述。其主要表现形态为癫狂与毁灭、虚无与神秘,产生了异样的美学氛围。  相似文献   

2.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是世界文学史上最复杂的现象之一,他作品中的“双重人格”形象是世界文学史上独特的美丽风景。本文力图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身世经历入手,以《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伊凡为佐证,来管见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人物形象的“双重人格”,以及延伸到对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文章试图通过具体文本来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悲剧美学探源,通过详细论证,得出结论:陀思妥耶夫斯基意识深处尤为浓厚的民族情感--悲怆、带有分裂特征的宗教观和人性观是造成他独特的悲剧美学品格的最主要的三个因素.  相似文献   

4.
海外文坛     
<正>陀思妥耶夫斯基《白夜》搬上中国舞台中国国家话剧院排演的话剧《白夜》近日将进行首轮演出。该剧根据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同名中篇小说改编。《白夜》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前期作品,完成于1848年,讲述一个以幻想度日的人和一个自幼父母双亡、与奶奶相依为命、与房客私订终身的姑娘纳斯金卡四个夜晚心与心的交流。对爱的追求使他们由陌路成为知己甚至情人,但又是对爱的承诺和关照使他们各归其位,前者仍活在幻想之中,后者则与心爱之人步入结婚殿堂;然而,  相似文献   

5.
文章试图通过具体文本来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悲剧美学探源,通过详细论证,得出结论:陀思妥耶夫斯基意识深处尤为浓厚的民族情感——悲怆、带有分裂特征的宗教观和人性观是造成他独特的悲剧关学品格的最主要的三个因素。  相似文献   

6.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用小说的形式探究人性的大师。通过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双重人格》主人公戈利亚德金人格分裂的考察与分析,可以概括出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于当时俄罗斯社会以及俄罗斯人民心理的看法,并从中理出其创作风格的发展脉络以及思想信仰的成长轨迹。  相似文献   

7.
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社会哲理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兼具社会心理小说和社会哲理小说特征。融社会、心理和哲学因素于一体,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重要特点,也是他的艺术创新和对文学的重大贡献。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心理分析大师,素以心理作家名重天下。一百多年来,围绕陀思妥耶夫斯基及其创作展开的论争持续不断,但对他那深刻而细腻的心理描写,批评界却有口皆碑,众口一词。卢那察尔斯基指出,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里,“一切都是以人的心灵感受为基础的”。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心理分析,通过人物的内心感受以及在其支配下所采取的往往是乖谬的行动来揭示社会的畸形现象,反映社会的现实。他说:“人们称我为心理学家,不,我是高度意义上的现实主义者,也就是说,我描绘人的内心的全部深度。”  相似文献   

8.
试通过解读二十世纪末创作的以伟大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为虚构人物的两部小说,探讨南非作家J.M.库切及俄罗斯作者列昂尼德.茨普金笔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形象以及两人寄寓其中的生命情绪、生命幻想、文化情绪、文化欲望,对两部小说的主要思想问题和表达形式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阐发。  相似文献   

9.
一、往事经过长期的创作,陀思妥耶夫斯基终于完成了小说《白痴》.紧接着他又创作了小说《永久的丈夫》.在《署光》杂志社的出版者马雅可夫的支持下,编辑斯特拉霍夫动员陀思妥耶夫斯基进行创作,以便重新编排《署光》杂志.虽然《暑光》杂志社的办刊方向较接近于《俄罗斯公报》,但它更相似于“俄罗斯乡土主义”,也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风格相似.另外,陀恩妥耶夫斯基也一直很贫穷,经济条件极差.陀思妥耶夫斯基和《署光》杂志之间开始了频繁的书信往来.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罗斯公报》社的外聘人员,因而他可以随意离开“公报”社到《暑光》杂志社.不知何故《俄罗斯公报》社歧视他,因为报社付给他的钱要比付给屠格涅夫和托尔斯泰的少得多,这伤害了他的作家的自尊心.但是一个叫卡特科夫的人却懂得他的名字的重大价值,并在他困难的时候,把一笔很大数目的钱给了他.并答应付给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稿费不会少于付给卡特科夫的.但是,就连这点允诺,杂志社也保证不了.杂志社缺少创作小说的材料,却总是无理地要求陀思妥耶夫斯基尽快把手稿送来,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离开杂志社时,他的物质生活水平下降到了最低限度.陀思妥耶夫斯基把自己打算写的《恶魔》系列中的一个长篇小说送交给《署光》杂志社,并请来杂志社给提前印  相似文献   

10.
巴赫金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中天才地发现了其复调理论的范本。从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形式创新出发,巴赫金论证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正是出于对社会现状的理解与感受,试图以艺术形式(审美)建立全新的主体,以摆脱人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状态。具有独立意识的差异主体之间的对话是全新生活世界的本质所在,这也正是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的本真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