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近一段时间,于丹从以“心得”方式解说《论语》开始,便触动了人们对如何解读、传播文化经典的不同思考。面对争议.于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的解读是从‘学术金字塔’的塔尖上走下来、与民众分享文化利益的一种尝试,采用的是‘心得’的方式,而非严肃的学术教材,这种解读并未伤害社会的群体记忆。”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传统文化遭遇了生存危机。然而近年来,一系列的事件已经使中国传统文化开始走向复兴。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在《百家讲坛》中对《论语》的解读打开了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新局面,为普通百姓传播了儒学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带来了生机。在于丹现象的背后,我们看到普通百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强烈渴求,也看到了在21世纪,复兴传统文化已成为迫在眉睫的大事。  相似文献   

3.
“于丹现象”反映了当代中国值得重视的一个文化倾向,即传统文化的复兴。虽然,于丹在解读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但“于丹现象”仍然有着庞大的受众。这一现象的背后,无疑隐藏着其他的说服手段,其中之一则是受众的自我说服。他们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知晓于丹教授本人及其讲座内容,进而自我构筑于丹本人及其理论甚至《百家讲坛》节目的修辞权威,并通过自我接收于丹的修辞暗示,促成自我的思维论辩,最终完成修辞接受。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性保存的诠释学忧思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政治和民俗制度的变化、白话文和汉字改革运动造成的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繁体字与简体字的差异,加大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人之间的距离,使得民众对中国古代经典文本的理解和解释异常地艰难.借鉴古代经典文本诠释中的"经--传--注"等多层级结构模式,强化文本理解与解释的社会化诠释学循环,使中国传统文化的保存从"文本性"走向"精神性"、从"学术化"走向"社会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保存和创新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5.
"心得体"是近年文化解读热中流行的一种新的文体样式,常用于解读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体"重在个体体验,通俗易懂,它使"精英文化"变成平民易于接受的"草根文化",大大拉近了传统文化与当代大众的心理距离.这种为普通人提供了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简易方法的"心得体"是一种新的流行文化现象,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6.
郝振楠 《大连大学学报》2007,28(2):F0003-F0003
为弘扬传统文化,促进传统文化研究的深入,2006年10月5日至7日,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辽宁师范大学文化旅游学院、中华女子学院、海军大连舰艇学院以及韩国的20余位国内外专家学者齐聚滨城,参加由大连大学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中心主力的首届"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相似文献   

7.
于丹教授于2007年春节期间在"百家讲坛"栏目主讲《庄子》心得,引起轰动,使广大电视观众也因此更加关注中国古代思想家庄子及其独特的思想观点、古代道家哲学经典著作《庄子》及其丰富的哲学内涵,这有利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普及、继承和发展。根据她的讲座整理出版的《于丹(庄子)心得》一书畅销一时,创造了出版业的奇迹。但是无庸讳言,这部书存在的疏误错失也很多,学界多有商榷批评之声。本文仅从学术与语言的规范化方面指出《于丹(庄子)心得》自序中存在的多种瑕疵,加以辨析补正,并强调学术与语言的规范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8.
"黄帝四面"神话究竟应该作何种解读?自古以来一直存在分歧。这固然与神话本身的多义性有关,同时也与人们对神话解读存在局限性有关。以往的解读者多着眼于具体的文化(历史)现象,而没有关注到背后一以贯之的东西,即某个能够给予这些文化(历史)现象以普遍性理论支持的哲学世界观或文化元观念。通过对古代神话文本与哲学文本的对比研究并结合对神话得以发生的经验原型的具体分析即可发现,"黄帝四面"其实是一个与古代天道模式有关的神话隐语,各种与"黄帝四面"神话有关的文化(历史)现象只不过是作为文化元观念的天道模式的具体表现而已。由此,这个古老的神话就获得了忠实于神话原意的解读;而且,由于引入了文化元观念这一概念,从而有助于加深人们对中国古代神话、哲学以及文化之间一体性关系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司法审判中,刑讯是一种惯常现象。这一现象构筑了古代刑罚文化的特征之一,也是现今社会刑讯逼供现象的遗传基因之一。文章认为,中国古代社会的肉刑刑罚遗风、工具主义刑法观、重权力轻权利观念、"无讼"思想等对这一现象的存在起了重要作用。对刑讯现象的文化机理进行探究,有助于正确认识古代的刑讯及当今刑讯现象的分析、矫正、预防。  相似文献   

10.
朱连城 《文教资料》2009,(26):79-81
霍去病墓雕塑代表了中国古代雕塑的高峰,在当代文化的背景下,本文重新解读这一中国传统雕塑的经典,对其美学观念和表现形式进行分析、诠释,让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艺术与中国当代新语境下的雕塑语汇得到最大限度的融会.这对于构建中国当代雕塑的艺术体系,在世界文化生态中塑造中国文化形象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The object of this paper is to study the translatability of culture through the enlightenment from Legge's translation of Lun Yu.A critical study of Legge's translation from a cultural angel is made before two principles peculiar to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s are proposed.The combination of classiczing and orientalizing the English language should be strived for i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s,and at the same time,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observe rather than break the limit of translatability.  相似文献   

12.
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根基和组成部分,是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事象。民俗文化蕴涵着深刻的教育学意蕴,它不仅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媒介,一种具有独特教化手段的教育资源;而且也对一个国家民众道德境界的提升、民族精神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探析民俗文化的教育学意蕴在当前各国倡导文化影响世界以及抢注民俗文化的浪潮下,具有深远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论民俗文化的教育学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根基和组成部分,是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事象。民俗文化蕴涵着深刻的教育学意蕴,它不仅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媒介,一种具有独特教化手段的教育资源;而且也对一个国家民众道德境界的提升、民族精神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探析民俗文化的教育学意蕴在当前各国倡导文化影响世界以及抢注民俗文化的浪潮下,具有深远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4.
作为革命剧作家的曹禺以他对旧世界的彻底反叛而享誉文坛 ,但作为出生于封建家庭、成长于新旧交替时代的中国知识分子 ,在他的身上仍然表现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共存 ,即便是被称作“对传统文化全面反叛和否定”的剧作《北京人》 ,也仍然客观地表现出作家文化心理的双重性。这种双重性既成就了作家 ,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作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梁启超的墨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启超使用中国整理古典文献的传统方法,更使用世界不同逻辑传统比较研究的创新方法,正确校释墨辩,揭示墨家逻辑的性质、价值和意义。梁启超的墨辩研究,使墨辩由死变活,是新旧墨辩的分水岭与里程碑。这是梁氏墨辩研究在中国逻辑史上的关键性意义。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创造性诠释墨辩,把墨辩改造转型为人们的思维工具之一,是当代传统文化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学术增长点。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中国古代学校体育的发展过程,探讨其衰落的文化背景,得出以下结论:中国古代学校体育的衰落导致社会文化中自我激励机制的弱化;中国古代学校体育的衰落与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兴衰有着必然的联系,并对其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也是历朝历代的人们所向往的理想形态.在中国古代,“和谐”是以“和”的范畴出现的.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范畴之一,“和”的思想丰富而深刻,贯穿于中国思想发展史的各个时期和各家各派之中,突出体现在对待人与自然、人与人、人的身心等关系上.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蕴含着许多可供现代社会借鉴的因素.  相似文献   

18.
傅山是晋阳文化孕育出的历史文化名人。傅山的故里太原阳曲县(今太原市尖草坪区)西村,是一处集自然风光与三晋文脉为一体的"风水"宝地,故乡的晋阳文化人文氛围对他的一生影响至深。傅氏家族,世代传承书画经文,为太原乃至三晋有名的书香门第。这样具有浓郁晋阳文化色彩和深厚国学功底的家庭环境,为傅山日后的品德修养和读书治学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在他的艺术作品中,多处显现出家乡美丽自然风光的独特历史文化对其创作灵感的激发,这些集中体现在他的诗歌、绘画、书法、戏剧和饮食文化等方面,反映了晋阳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独特地位和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9.
调解作为一种解决纠纷的制度,是我国传统法律文化尤其是儒家法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调解制度依其调节者主持身份的不同,可以分为民间自行调解、宗族行会调解、乡治调解和州县官府调解四种形式。本文从作为方法论的法律文化视角对传统调解作了解读,认为在公法文化和反省性文化的双重夹击下.调解制度成了维护共有的道德价值的工具,调解的过程成了说教过程。因此.必须对传统调解制度进行创造性转化,摒弃调解者的家长式角色以厦泛道德化的成分,让调解者扮演促进当事人交流的角色.去帮助当事人而不是训诫当事人。  相似文献   

20.
文学经典的时尚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易中天品三国》和《于丹〈论语〉心得》为例,分析了消费文化语境下文学经典被时尚解读的原因及意义,对文学经典的当下命运究竟能走多远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