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卞华成 《语文知识》2006,(12):25-25
《史记·萧相国世家》:“萧相国何于秦时为刀笔吏,碌碌未有迹。”萧何在秦朝时曾经做过政府机构中的文员,相当于现在的秘书。当时为什么把文秘人员叫做“刀笔吏”呢?  相似文献   

2.
汉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年),萧何逝世,曹参自信地说:“我马上要到朝廷去当相国了。”不久,朝延果然遣使者召曹参出任相国。  相似文献   

3.
《史记·周本纪》“昔我先王世后稷”的“王”并非衍文,文献中没有“我先”的文例。在称呼其先人祖辈时,往往在“我先”后附缀上各类敬称成分或指别成分,以增加语义的明确性;《史记·秦始皇本纪》“相国昌平君”一句,“相国”应和“昌平君”断开,所指的对象是吕不韦而非昌平君。前文语境中如果出现“相国”的所指代对象,那么后文则可以单以“相国”回指前文内容。  相似文献   

4.
明末周容为“野老鄙夫”芋老人所作的《芋老人传》,是一篇字外见声,振聋发聩的政治寓言,所抒“时、位之移人”的无穷感慨,针砭时弊,耐人寻味。一介书生“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而与芋老人邂逅。芋老人“命妪煑芋以进。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十余年后,“书生用甲第为相国”,再吃芋时则“辍箸”。访载芋老人夫妇至京,“妪煑芋进”,相国亦“辍箸”。相国之箸一“辍”再“辍”,由叹而疑,进而引出了芋老人“犹是芋也,而向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  相似文献   

5.
切莫学曹参     
最近又重读了《史记·曹相国世家》,颇有感触,不妨信笔写在下面。 曹参是汉高祖刘邦手下的重臣名将,早在刘邦起兵于沛时,他就是刘邦的重要助手,转战南北,“攻城略地”,驰骋沙场,“身被七十创”,在建立西汉王朝的斗争中立下了卓越的功勋,故而由中涓、将军中尉、假左丞相累迁至齐之相国,被封为平阳侯,食邑“万六百三十户”,甚得汉高祖的器重、惠帝刘盈时,依照刘邦生前的安排,继萧何之后任中央的相国。  相似文献   

6.
课间,我正在教室里收拾讲台,学生也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在休息。突然,我的视线被一条完美的弧线吸引了———临窗的相国佳双手按在桌子上,纵身一跃,身体轻灵地穿过桌面,双脚稳稳地落在了走道上。这小家伙手劲不小,这么高的课桌竟然这么轻松就过了。不对,学生出教室还用“跳”?反应过来的我马上拉大了嗓门叫着:“相国佳———”说着三步并作两步走到相国佳身边。相国佳转过头,好像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一脸茫然地看着我:“老师,我去上音乐课啊。”呵,怎么他还没反应过来跳桌子是不讲文明的行为呢!我蹲下身子,摸着他圆圆的脑袋说:“很急吗?再急…  相似文献   

7.
元稹在唐传奇《莺莺传》中塑造的崔莺莺是爱情悲剧的主角,其出身并非豪门大族,身份并非相国小姐,对爱情的表达坦诚、率直,无矫情做作,到了元代王实甫《西厢记》杂剧中,崔莺莺已是相国千金,在与张生的情感历程中,对爱情的表露显得含蓄蕴藉,有许多口不应心的“假意儿”,但一旦爱情遭到变故,她又勇于保护己得的幸福,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拥有了自己的真爱。  相似文献   

8.
在讲初中语文第五册上的《芋老人传》时,我曾这样问学生:文章中的相国是个什么样的人?大多数学生都说,他“不忘老人芋”,知恩善报,虽也有点忘旧,但只在吃芋这件事情上。我认为这是一种误解。不错,文中的相国两次说过“不忘老人芋”,然而,它们的含义是各不相同的。当年的书生(即后来的相国),从郡城参加童子试归,中途遇雨,跑到祝渡老人屋檐下躲避,老人见他“衣湿袖单,影乃益瘦”,一幅可怜相,便  相似文献   

9.
郢书燕说     
郢书燕说春秋战国时,楚国的部都有个人,提笔磨墨,写信给燕国的相国。天已经黑了,光线不够亮。写信人朝旁边持烛的仆人喊:“举烛!”叫他把蜡烛举得高一些,好看清楚写字。写信人嘴上念着“举烛”,一不小心把“举烛”二字写到纸上去了。信写成后,派专人送至燕都。燕...  相似文献   

10.
张俊 《怀化学院学报》2006,25(9):110-112
秦汉史书中,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中多次提及“刀笔吏”,然而学界似乎对这个问题不屑一顾,可以看到的关于“刀笔吏”的文章甚至于字眼都极其少。对于这个一直出现于历代史籍中乃至今天还有人用的称谓进行考究显然是很有必要的。“刀笔吏”最早见于《史记·萧相国世家》所记:萧相国“于秦为刀笔吏,录录未有奇节”。就以秦汉时代,这个“刀笔吏”源起时代为时限,对“刀笔吏”问题中几个重要的方面进行初步考述,以就教于学界。  相似文献   

11.
从前,一个名叫黄喜的相国,微服出访,路过一片农田,坐下来休息。瞧见农夫驾着两头牛正在耕地,便问农夫:“你这两头牛,哪一头更棒呢?”农夫看着他,一言不发。等耕到了地头,牛到一旁吃草,农夫附在黄喜的耳朵边,低声细语地说:“告诉你吧,边上那头更好一些。”黄喜很奇怪,问:“你干吗用这么小的声音说话?”农夫答道:“牛虽是畜类,  相似文献   

12.
“上卿”,编者注释为“战国时最高的官阶”,值得商榷。战国时期,我国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官制。当时,中原诸国以“上卿”为最高的官阶,而秦国则以相国和丞相为中央政权  相似文献   

13.
《西厢记》流传了几百年,崔莺莺的光辉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在人们心目中,她是忠贞不渝的象征。请看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教师教学用书》上对莺莺的评价:这一折突出地刻画了莺莺的叛逆性格。在她心目中,金榜题名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不是爱情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临别时不忘叮嘱张生“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与老夫人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照。那么莺莺真的是如上文所评价的那样叛逆吗?她对待功名利禄所持态度的根源又是什么呢?莺莺的父亲官拜前朝相国,在莺莺十九岁的时候去世。相国的家庭可想而知有多么富丽堂皇了。莺莺是相国唯一的女儿,可…  相似文献   

14.
吕忠堂 《山东教育》2006,(7):123-123
从事教育工作二十多年,又做了十二年的校长。泰安十二中校长林相国出版了自己的《教育随笔》(中国文学出版社2006年1月)。尽管如他自己所说,随笔所写的都是一些“粗浅想法和认识”的“小豆腐块”文章,但却是他多年来“尽力地用脑子去想,睁大双眼去看”“日日夜夜琢磨学校教育怎样才能更好”的结晶,所以每一篇小文章都能给人以启迪和思考。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这种启迪的话,那就是教育者当做有心人。  相似文献   

15.
1.相国 书生用甲第为相国。(《芋老人传》) 2.令尹 以其弟子兰为令尹。(《屈原列传》) 3.左尹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鸿门宴》)  相似文献   

16.
《吕氏春秋》亦称《吕览》,是秦相吕不韦集合门下宾客编撰而成的,成书于战国时代末期。吕不韦(?—前235年)是战国末期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原为阳翟(今河南禹县)大商人。因游说华阳夫人立秦公子子楚为太子有功,子楚继位(庄囊王)任命他为相国,封文信侯。秦王政继位后,吕不韦继任相国,称为“仲父”。他拥有大片的食邑并宾客  相似文献   

17.
不折腾相国     
惠帝二年,萧何卒。参闻之,告舍人趣治行,“吾将入相”。居无何,使者果召参……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  相似文献   

18.
《信陵君窃符救赵》:“当是时,魏将相宗室宾客满堂,待公子举酒。”对此《教参》译为:“在这时,魏国的将军、相国、宗室等宾客坐满了厅堂,等待公子开宴。”《教参》认为“宾客”指的是“将相宗室”,泛指信陵君家中的客人,误矣。其一,“将相宗室宾客”说的是三个方...  相似文献   

19.
战国时,齐景公心爱的马匹暴毙,景公大怒,派人把马夫抓来,兴师问罪。景公愈想愈生气,下令对马夫处以极刑。许多大臣劝谏,景公置之不理,并宣布再有人进谏格杀勿论。此时相国晏婴支持景公处死马夫,说:“这人不知自己犯了什么罪,让我为君王列举他的罪状,再送他入狱。”接着,晏子便责备马夫说:“……你让君王因为一匹马而杀人,百姓听到这件事后,一定怨恨我们君王,诸侯也会因此轻视我们齐国,这是第三条罪。”景公听罢,说:“放了他吧!不要让我落得不仁的恶名。”  相似文献   

20.
论功行赏     
《中国高校招生》2008,(7):27-27
成语释义 评定功绩,然后给予封爵和赏赐。论:评定。行:施行。 成语出处 《史记·萧相国世家》:“汉五年,既灭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