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白居易一生在渭南居住时间较长的有两次,一是2岁至4岁间为祖父丁忧,一是40岁至43岁间为母丁忧。第二次在渭南居住的4年间,为母守孝,建白氏坟茔,参加农耕,进行创作,这段生活对诗人以后的思想与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白居易在洛阳创作的诗歌,以纪年岁的方式纪年、以大和三年到洛阳为起点的方式纪年,纪年表现明显。洛诗纪年是白居易创作勤奋的结果、与白居易创作定势相关,是白居易时间观念浓重、热爱生命的表现,也是白居易喜欢洛阳的反映。  相似文献   

3.
全面客观地了解白居易的身世,有助于理解白居易的思想和作品.实情是,太原是他的远祖籍贯,渭南是他父祖的安葬地,新郑是他的出生地,洛阳是他的安葬地,新郑、符离、渭南和洛阳又是他家人的客籍地,韩城才是他的近祖籍贯.  相似文献   

4.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原籍下邽(陕西渭南)。生于河南新陈,是新乐府诗歌运动的代表,唐后期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公元825年,唐敬宗宝历元年3月4日,白居易被任命为苏州刺史。3月29日从洛阳出发,5月5日到达苏州上任。这时,白居易54岁。第二年9月初罢官,在苏州当了19个月的刺史。白居易对苏州有很深的感情,离苏州时将白莲  相似文献   

5.
(雍正)《渭南县志》15卷,清岳冠华纂修,传世本为雍正十年(1732)刻本。此志是陕西渭南历史上的第五种志书,条理清晰,编纂体例相对成熟。它在(顺治)《渭南县志》的基础上新增了顺治丙申至雍正壬子(1656~1732)年间渭南的史料,是梳理渭南志书版本传承情况的重要线索,也是研究渭南相关历史名人(如白居易、寇准等)的重要参考材料,有一定的史料研究价值。目前学界有关此志的研究尚属空白。本文重点从编纂者生平、志书版本、志书内容、文献价值等方面进行考述。  相似文献   

6.
白居易有节日诗七十余首,涉及节日有大有小,种类多达十三四个。白居易有时为一年中一个节日写多首诗,也连续两三年为不同年份的同一个节日写诗,不同的人生阶段,白居易都有节日诗创作。节日重视伦理亲情,节日娱乐审美活动,节日里守岁、扫墓等习俗都刺激白居易创作节日诗。擅长写日常生活的时代风气、中唐尚俗的文学思想、以内敛为美的审美追求、不以政务为重的政治气候都对白居易节日诗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云霞白昼孤鹤,风雨深山卧龙。闭门追思故典,著述已足三分。——白居易《自述》此诗选自《唐诗画谱》。作者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原籍太原,祖上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县),为下邽人。唐德宗贞元十六年进士,唐宪宗元和二年授翰林学士,三年被任为左拾遗。十年被贬为江州司马,历任杭州、苏州刺史,刑部侍郎。刑部尚书。其文情切,其诗朴素真挚、平易近人。与无稹齐名,时称元白,又与刘禹锡齐名,并称刘白。白居易在江州任上,曾在庐山香炉峰下东林寺旁筑草堂居住,后闲居洛阳履道里,修香山寺。归居香  相似文献   

8.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7):F0003-F0003
作者简介:盛维娜,女,1981年生,陕西渭南人?现任渭南师范学院传媒工程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动画创作、动漫周边产品设计研究,  相似文献   

9.
白居易的感伤诗题材丰富,可分为伤时叹老、悼亡亲友、思友念远、感物伤怀等类型。白居易感伤诗形成了颇具时代特色和创作个性的感伤——超越抒情模式。白居易之所以形成这一创作特色,实与唐代佛教流传、禅宗形成的外在文化环境有关,同时亦与他本人在仕途宦海中自觉寻求以禅理解脱忧患的努力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0.
白居易的感伤诗题材丰富,可分为伤时叹老、悼亡亲友、思友念远、感物伤怀等类型。白居易感伤诗形成了颇具时代特色和创作个性的感伤——超越抒情模式。白居易之所以形成这一创作特色,实与唐代佛教流传、禅宗形成的外在文化环境有关,同时亦与他本人在仕途宦海中自觉寻求以禅理解脱忧患的努力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1.
白居易是一位与疾病相伴一生的诗人 ,其病状、病期对他的整体文学有着重大影响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眼疾”。白居易的视力障碍与他生来所具有的内省自照性格 ,加速形成一种契机 ,其结果使抒情与说明交织在一起 ,创作了多种表现眼疾的诗歌。把眼疾作为描写的素材 ,在从先秦到唐末的中国古典诗歌史中 ,白居易可谓是独领风骚 ,他从题材到素材吟咏了许多的眼疾表现 ,成功地扩大了自己在文学上的深度  相似文献   

12.
"白体"新论     
无论作为诗歌风格,还是诗歌流派,“白体”均形成于中唐时期,而非一般研究者所认为的宋初。“白体”是以白居易为代表的诗歌风格流派,主要创作表现为以“缘情”代替“言志”,追求明白晓畅、顺熟流易的艺术风格。它与“元白体”、“元和体”等概念既有联系,也存在很大差别。比较而言,“白体”比“元白体”、“元和体”更适宜作为诗歌流派的名称。  相似文献   

13.
白居易是唐代创作最丰的大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在世自辑诗文集的著名诗人。白居易之得名,"在《长恨歌》一篇"。虽然,《长恨歌》与《长恨歌传》的创作旨归不同,但其讽劝倾向与白居易《新乐府》之《李夫人》相同,并且《长恨歌》之感伤与白居易《寄湘灵》诸诗之情爱自伤一致。由于《长恨歌》产生于"少府无妻春寂寞,花开将尔当夫人"之时,所以,笔者认为,白居易《长恨歌》是古今帝妃婚恋与个人情爱自伤的产物,亦即古今三重婚恋悲情的结晶。  相似文献   

14.
本文简略论述了白居易的三峡诗的艺术特色,它对全面认识白居易的诗歌创作,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白居易的诗歌中 ,闲适诗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中以“知足保和”情趣的“池上篇”闲适系列作品是他“独善之义”思想的反映。本文从“池上篇”系列作品入手 ,对白居易的诗歌中的闲适作品做深层次的分析考察  相似文献   

16.
日本古典名著《源氏物语》接受白居易诗文影响已为众多学者证实,其中引用白氏讽喻诗的例子格外引人瞩目。讽喻诗特有的功利性职能显然与《源氏物语》主旨,甚至与日本传统审美理想之间存在明显差异。然而,剔旨存情的引用原则,使紫式部能够将讽喻诗句完美的融合在《源氏物语》中。比对阅读两者,颇可体味,正是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典范性影响了紫式部的创作。从“诗乐合一”的创作理念,到长于描写、意象丰厚的语言表达,再到叙事技巧和女性主题.紫式部无一不精雕细琢,这都是在汲取白居易诗歌典范艺术上的再创造,而其背后体现的则是日本民族文化的自觉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自俗,即“通俗性”,是白居易诗歌的重要审美特征。这种特征主要是由以下原因促成的:首先,儒家长期以来观风俗、察民情的政治观以及“尚质抑文”的文艺观对自居易美学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其次,自居易的美学观念也受到了中唐市井文化发展与文化世俗化趋势的影响。第三,自居易本人非常重视读者的期待视野,对读者期待视野的关注使他在创作时有意识地迎合了读者的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18.
学界关于中唐著名诗人白居易的诗歌艺术、思想等研究已有显著成果,然对诗人诗作所蕴涵之情感体察仍略存不足。以白居易诗歌为切入点,梳理诗人细腻之情感世界,品味诗人对妻、子、兄弟之深厚情感,并尝试挖掘与之相关之主客观原因,对窥见白诗之亲情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白居易闲适诗进行的统计和研究分析,揭示了白居易闲适精神的深层涵义,并指出在面临穷通与生死这样的人生问题时,白居易以一种通达的宗教态度.栖心于佛道之中寻找精神解脱的方式,调和三教,从而形成了其闲适的生活方式和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20.
白居易既深于诗文,又雅擅丹青,妙解音律,故所作诗章,多富于绘画性与音乐性。文章通过从构图、色彩、用韵等绘画与音乐角度的深入考察,有力地证明了白居易的诗富于绘画性与音乐性的鲜明特点,对我们进一步理解白居易的诗歌作品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