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怎样写信     
书信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是经常被使用的,但是对于书信作为一种应用文体,它的基本常识可能还有些人不够了解,这里我想就此作些简单的介绍和概述。“书信”一词作为一个独立的意思来使用,是从南北朝开始,到了唐代广泛被使用。在这以前“书”和“信”是有区别的,“书”是指信件;“信”是指传达信件的人,即使  相似文献   

2.
书信的别称     
一、函(hán),原指信封。如吴质《答东阿王书》:“发函伸纸。”(打开信封,拿出信纸。)《三国志·魏书·刘晔传》注引《傅子》,有“每有疑事,辄以函问晔”(每次碰上疑难的事情,总是通过信件来请教刘晔)句。这里的“函”则是指信件。现在,我们把函作为书信的代名词,常被广泛使用。便信可称“便函”,密信则称“密函”,公文就是“公函”,等等。  相似文献   

3.
名不副实的“短书”书信在古代有很多称谓,如“书”“简”“札”“帛书”“尺素”“尺牍”“尺翰”“尺简”“尺牒”“笺”等,而通常不称“信”。“信”与“迅”通,指的是送信的使者,和“书信”是两码事。文字的发明是书信产生的首要  相似文献   

4.
在古代,书和信是两个词。今天的“书信”古时一般只称作“书”,不称作“信”。古时的“信”指信使,使者。古代的书信除了“书”这个一般称呼以外,还有丰富多彩的雅称。请看下面例子:  相似文献   

5.
《小恩的秘密花园》是一本绘本童话书。 整个故事的文字部分是由12封信件来讲述,信件是用小恩的口吻写成的,写给舅舅、奶奶、爸爸和妈妈。书信也是小恩的一个“秘密花园”,小恩的信,也如一座美丽的花园,鲜花怒放,阳光茂盛。  相似文献   

6.
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出版的《汉语大字典》“信”字条义项“书简信件”后,所举的三个例证,全是错误的。这种情况对于《汉语大字典》来说虽属罕见,却实在是不该出现的,今辨析如下: 例证一 晋·王羲三《杂帖》:“朱处仁今何在?往得其书信,遂不取答。” 津琥按:《汉语大字典》所引此条不惟与义项不合,且标点亦误。四库本《东观余论》卷上《法贴刊误下》:“朱处仁帖在十七帖间。其中有云:‘往得其书,信遂不取答。’谓昔尝得其书,而信人竟不取报书耳。而世俗遂误读为‘往得其信’,殊不知‘信’者,乃使人也,自连下语,非今所谓书信也。”其说极是。大抵六朝文献中,收到书简一般说“得书”,而不说“得信”,更不会说“得书信”。这一点,张示言先生在《两晋南  相似文献   

7.
林清峰 《学语文》2003,(3):45-45,44
我国古代诗文中,书信有诸多别称,若不明其意,读古典诗文,会引起困惑。书:在古代,书指信函,信指送信使者。《左传·昭公六年》:“叔向使诒子产书”,“书”即是信。杜甫  相似文献   

8.
“书”和“信”,古今含义有别.古代的“书”不等同于现代人的“书籍”,古代的“信”并不全指现代人的“信件”。  相似文献   

9.
信的别称     
在古代汉语里,信有很多别称:鸿雁:旧说鸿雁可以传书,《汉书·苏武传》中有“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 武等在某泽中”。此后,便常以“鸿雁”来代指书信。尺素:素,白绢,古代通常用长一尺的绢帛写字,后来就将尺素引申为书信,如:“驿寄 梅花,鱼传尺素”(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鱼书: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曾有:“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因此后来称书信 为“鱼书”,亦以鱼代指信使。如:“渐行渐远渐无穷,水洞鱼沉何处问”(欧阳修《木兰 花》)。锦书:书信的美称,如:“此后锦书休寄,画楼云雨无凭”(晏…  相似文献   

10.
一、释课题,明了书信功用 师: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短小精美的文言文《与朱元思书》.“书”是什么意思? 生:信. 师:对.汉语中有一些固定的词语,如“鸿雁传书”“柳毅传书”“飞鸽传书”中的“书”,都作“信”来理解.我们学过的一些诗句如“乡书何处达”“家书抵万金”中的“书”也作“信”解. 题目《与朱元思书》就是—— 生:写给朱元思的一封信.  相似文献   

11.
《高中生》2004,(13)
解 老师 : 您 好 ! 在 古 文 阅 读 中 经 常 会 碰 到“ 书 信 ”一 词 的 不 同 表 述 ,如“ 函 ”、“ 书 ”、“ 札 ”等 ,请 问 它 们 到 底有 没有 区 别呢 ? 您 的忠 实读 者 阿 朵 阿 朵同 学: 你 好!来 信收 到。能 为同 学们 排 难 解 惑 是 我 最 大 的 快 乐 。 古 文 中“ 书 信 ”不 同 的 表 述 如“ 函 ”、“ 书 ”、“ 札 ”等 虽 然 都 有“ 书 信 ”的 意 思,但在 意义 上 还是 有一 些 差 6. 尺 牍 :牍 ,古 代 书 写 用 的 木异 的 ,现 将其 区别 例 举如 下:片。 …  相似文献   

12.
“信”的“书札”义起源于何时,这是汉语词汇史上一个悬而未决的小问题.一般学者认为:“信”的“书札”义至迟在南北朝时就已出现,郝懿行在《证俗文》卷六“书信”条中说:“其称‘书’为“‘信’者,始于梁武帝赐到溉《连珠》.”但已故著名学者郭在贻先生对此说提出批评,认为《梁书》卷四十《到溉传》所引梁武帝赐到溉《连珠》中的”研磨墨以腾文,笔飞毫以书信”,不是指“书札”,而是指’幡信”,不过,郭先生另从《幽明录》、《南齐书·张敬儿传》中检得二例,证明“信”的“书札”义始于六朝.1984年郭先生又发表专文讨论这个问题,补引八例,进一步论证晋南北朝时“信”有“书札”义.遗憾的是,嗣后经张永言先生的深入考辨,发现郭先生所引十例,无一例是用“信”表“书札”义,对张先生的考辨,郭先生生前曾致函表示饮佩和赞同.1992年张先生的《语文学论集》出版,在《两晋南北朝“书”“信”用例考辨》一文后,张先生提到朱庆之发现汉译佛典用例可证东晋时“信”已有“书札”义,如后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佛说长阿含经》卷十三第三分《阿摩昼经第一》:“更作方便,求为使命……从此诣彼,从彼至此;持此信授彼,持彼信授此”.另外,笔者于《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的《先唐文》也检得一例:胜光王《与影胜王  相似文献   

13.
鱼雁和书     
文学作品中常以“鱼雁”代表书信。将书信称为鱼素、双鱼、鸿音、雁札、鸿雁。书信与鱼和雁有什么关系呢?先说书信与鱼的关系。古诗《饮马长城窟行》里写道:“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这诗句要从书信的演变说起才能明白。东汉以前没有纸。古代用来写信的长条木板叫木简,又叫木札,信件就叫书简、书札。这种写信的木简制法是:先把树木锯成段,再把每段锯解成薄木板,再将这薄片木版刮削刨得平坦光滑。这种薄木板一般长 20厘米左右,宽 3厘米左右,厚 0.3厘米。写信人把要说的话用毛笔写在上面。信写成后,在写有信的木板…  相似文献   

14.
古代没有纸,在小而薄的木片上写字。这木片就叫“札”,也叫“牍”。引申为书信,所以信叫“信札”、“书札”。亲笔写的信,叫“手札”。尊称他人的来信,叫“大札”或“玉札”。“牍”,“书牍”,都是指信。牍,长约一尺,故叫“尺牍”,也是指信。  相似文献   

15.
书信的别称     
在汉语里,书信有多种别称:函:书信的代名词,便信称之为“便函”。札:原指写字用的木片,引申为书信,如大札、便札、惠札等。简:原指写字用的竹片,引申为书信,如书简、小简等。笺:供题诗、  相似文献   

16.
一、常用必备 书写格式 书信具有实用性强、格式固定、使用广泛等特点.英文书信一般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信头:即写信人的地址和写信的日期,要写在信纸的右上角. 2.称呼:指对收信人的称呼,写在左上角,顶格写;称呼后面的标点一般用逗号. 3.正文:是信件的主体部分.写在称呼的下一行,一般由左边第三或第五个字母处开始写起.正文第一段也可顶格写,但以后各段应空两格. 4.结束语:指正文下面的结尾客套语.位置应低于正文一两行.一般从信纸的中间稍右写起,第一个字母大写,末尾用逗号.常用Yours sincerely,Yours,Sincerely yours等. 5.签名:写在结束语的下面.  相似文献   

17.
正式英文书信指事务信件或公函,它包括邀请信、感谢信、表扬信、道教信、抱怨信或投诉信、介绍信、求职信等。在改革开放不断发展和深入的中国,国外投资者纷至沓来。因此,作为一名中国学生,学会书写正式英文书信,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是中学生必备的一种基本写作技能,也具有极强的社会现实意义。那么,如何写好一封正式英文书信呢?我们先看一篇学生习作。  相似文献   

18.
中学课本在文言文的注释上,偶有不妥,特提出六方面商榷。一、当注不注。有的词,似乎很浅显,好象用现代汉语的意义解释就行,因此课本未作注释;结果,学生以今绳古,往往与原义不符。如《与朱元思书》:“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其中“好”字课本未注,学生便理解为“坏”的反义。其实,这里的“好”,是“羽毛艳丽”的意思,《说文》诠“好,也”“(?),色好也。”可见古代的“好”是指颜色漂亮,引申为容貌美。《战国策·赵策三》:“鬼侯有子而好”(鬼侯,商代一诸侯名;子,这里指女儿),《陌上桑》:“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两句中的“好”都是说长得很漂亮。所以,“好鸟”是说羽毛美丽的鸟,不是指它的声音好听。又如“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其中  相似文献   

19.
近些年来我和亲友师长们联系,也逐步现代化了,不是打电话就是发Email,很少动手像以往那样写信了,的确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方便。但同时也仿佛觉得原先收到的书信更加可亲可爱起来,感叹着连书信文化本身也发生了重大“转型”或巨变,亲笔书写尤其是用毛笔书写的信件大概快要变成历史文物了! 近日适值学校放假,就抽时间翻检过去的书信,忽然眼前一亮,我看到了一封用毛笔书写的信,小小的信封上有着我非常熟悉的笔迹,那是我的硕士生导师黎风先生在20年前的来信,也是改变我人生命运的一封既普通又  相似文献   

20.
在日本有一位老小池邦夫,曾经参悟出“信正和温泉一样,穿着衣服是进不去的”道理,认为“加以装饰,穿着衣服”的信没有意思,所以尝试写“裸体的信”,于是“造”出了随心所欲、“重要的不是形式而是心情”的“画信”。说白了,“画信”就是有字有画的书信。其实这样的东西,在古代或在现代、在中国还是外国都曾经有过,如人的“随意画”,民间百姓的以画代言的涂鸦,只是人们并未有意识地去做而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