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对信息技术理论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探索与研究,从激发学生兴趣着手,以兴趣导引学生积极探索信息技术理论知识,为高中信息技术理论课程教学提供一些思路。粤教版高中教材《信息技术(必修)》第一章教学内容"信息与信息技术",是在初中已学知识的基础上的拓展与加深。作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开篇,是学习信息技术的基础内容。然而相对枯燥的信息概念、特征、信息技术定义以及信息技术应  相似文献   

2.
信息技术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是学生作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将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获取、交流信息,最终以电脑作品的形式完成研究任务。下面谈谈笔者的想法与做法。一、深入挖掘教材,把握研究性学习时机教材是我们向学生传授学习内容的依据,但有时按教材章节顺序并不能符合实际教学的需要。如黑龙江省的高一《信息技术》教材第一章“信息与信息处理”介绍大量的理论,第二章前两节继续介绍理论。如果按部就班地讲授,学生学起来会感到很枯燥,学习热情就不会很高。于是,我将教学顺序进行了…  相似文献   

3.
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教材的开篇章节《信息与信息技术》既是教材的引导章节,又是纯理论章节。本文从三方面论述了如何讲好这个开篇章节.以期提高大家对理论课讲解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小学生正处于对新事物的启蒙认知阶段,对事物的认知主要依靠形象识记,教材插图作为一种直观材料,成为课本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课堂教学的效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吸引学生注意,引入新课 北师大版数学教材在开篇之初设计了"笑笑"、"淘气"、"机器狗"、"智慧老人"等几个人物,配备相应的插图,营造故事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每当看到这几个人物的出现就会下意识的发问:"笑笑"和"淘气"又去了哪里,又发生了什么?教师结合插图情境引入新课,学生很快就会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  相似文献   

5.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广东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教材《信息技术基础》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用智能工具处理信息》。教材对本节内容的定位是,让学生在使用智能处理工具的过程中,对智能处理工具进行初步体验,并形成感性认识,进而树立正确的科学技术应用观,同时也为选修模块“人工智能初步”做铺垫。  相似文献   

6.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基础》中的必修模块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的第一课,属于信息技术课程基础性的内容。其理论性强,操作余地很小,难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学生因此带着对。信息及其特征’比较模糊的概念去学习后面的信息技术内容,显然不利于后续内容的学习。根据新课程理念提出的“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的要求,我们更需要想方设法把这一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得巧妙生动,  相似文献   

7.
一、教学内容与学情分析本节课是高中必修《信息技术基础》起始课,选自教育科学出版社教材,1课时。教学内容分析:作为高中信息技术课的开篇,教材重点讲解了丰富多彩的信息、信息的一般特征。引导学生认识本学科研究对象之一信息,感受学科价值,激发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和热情。  相似文献   

8.
1.处理好现代信息技术和教材的关系 教材是传统教学媒体中的重要一环,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不能忽略学生对教材文本的研读。在教学过程中现代信息技术与教材应互为犬牙,彼此均有突显,形象来说教材是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环节应是点,点面结合才能擎起高效语文教学这面大旗。  相似文献   

9.
顾明霞 《考试周刊》2011,(75):163-163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本就是件快乐的事情,只要教师为学生营造快乐和谐的学习环境,学生就会在快乐中认知,在快乐中感悟,在快乐中实践,在快乐中体验成功,在快乐中成长。因此,在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知之"、"好之",更重要的是"乐之"。我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就信息技术快乐学习方法谈谈见解。  相似文献   

10.
一、教材分析 《防治计算机病毒》选自高中信息技术第一册第七章第二节的内容。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壮大,信息安全问题在信息社会中显得越来越重要。网络信息安全不仅是获取、处理、应用信息的前提,也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病毒对于高一学生来说,只有一个表面上、初步的了解,而对于计算机病毒的本质未做过深入的学习。本节课引导学生了解计算机病毒的概念、特点、危害,讨论并制定预防计算机病毒的措施,掌握查杀计算机病毒的技巧。  相似文献   

11.
信息技术教学要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本文就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联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选择灵活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促进学生全面自主和个性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上海高中生命科学教材第五章第二节"神经系统中信息的传递和调节"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这部分内容概念多,感性认识少,知识抽象,特别是涉及生物电信号在神经元上传导的相关内容,教材并未设置实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完全观察不到相关现象,并不一定能真正理解。本节教材设置的实验"观察牛蛙的脊髓反射现象"实验操作相对简单,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也不困难,不管学生还是教师都有时间进一步探究,所以笔者设想可以在完成教材实验规定内容的基础上增加对牛蛙坐骨神经动作电位进行观察记录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
教师既是信息技术教材的使用者,同时又是教材的开发者。在教学实践中只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激活信息技术课堂,真正做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中学信息技术教材的"二次开发"是在遵循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对统编教材进行的二次创造,是对统编教材的补充、丰富、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为了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意义,在第一章的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手段进行《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利用多媒体教室向学生展示图片、声音、动画、电影、字等,帮助学生理解信息并不是一个抽象的名词,信息就在我们身边。进行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创造和传递,这就是信息技术。而由信息的处理引入我们为什么要掌握计算机和因特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应用。  相似文献   

15.
胡晓燕  邹靖礼 《学子》2014,(7):35-36
一、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兴趣——信息意识21世纪的社会是个信息社会,我们每个人都将生活在信息社会里,在高中"信息技术基础"的第一章第一节里,就描述了心理学的一个著名的实验叫作"感觉剥夺实验",由此引出了信息既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信息是一种最重要的资源,这要求高中生能自觉地培养和提高自己的信息意识。现阶段我国高中生有目的利用信息资源的意识较弱,积累、管理知识的意识淡薄,  相似文献   

16.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信息素养”的概念,而获取信息的能力是个体具备信息素养的先决条件。在《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教材的第二章介绍了“获取信息的过程与方法”,重点强调了获取信息的基本过程,并用较大篇幅对“获取网络信息的策略和技巧”进行阐述。但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在完成该章的习题时,总是得出千篇一律的答案。不是“百度知道”就是“谷歌百科”中的内容,或者是搜索引擎中排在较前面的信息。这常常令我十分尴尬,也引起我的反思。  相似文献   

17.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研究的出发点是:抓住信息技术学科特点,以信息处理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对象,改变传统的老师教学生的教学模式,以"任务"驱动、实现方式为线索,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整合信息与学科的学习应用中的技能,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带动学生创新能力、自学能力、理论联系实践能...  相似文献   

18.
陈磊 《教师》2013,(6):114-114
信息技术是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而就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而言,更多的还是要"培养—发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巩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形成—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相似文献   

19.
徐钧 《教育教学论坛》2014,(40):128-129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习是一件学生感兴趣的事情,那么就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反观我们的信息技术教材,虽然年年都有所改进,但总因学习内容自身的局限,跳不出线性方式来组织教学内容的框框,多是字典式的功能讲解,基本就是软件的操作手册和使用说明书。如果捧着这样的教材走进课堂教学,必然激发不起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这就需要我们开动脑筋对其进行二次开发,即在备课中,取教材可取之处,加以讨论、修改和加工,把其转化为适合自己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形式;在教学中,对教材进行"现场开发",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进行对话、互动所生成的教育资源。只有这样,才能激活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真正做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相似文献   

20.
赵波 《考试周刊》2012,(13):131-132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让高一新生喜欢地理课,课堂上与教材相关的趣味举例是至关重要的。精彩、适当的趣味事例,甚至会成为整堂课的亮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高中地理必修1介绍自然地理知识,尤其第一章《行星地球》相对抽象难懂,让不少学生对地理学科望而却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