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师转变教材观,有学者提出了“圣经式”教材观和“材料式”教材观,还有学者提出知识观的教材观和智慧观的教材观。虽然提法有所不同,但实质上都涉及到教学实践中一个根本的问题:“用教材教”还是“教教材”。这就必然涉及到“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两个概念,这两个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相似文献   

2.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教材的使用呈现出与旧课程不同的理念,这就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用教材教”理念的提倡,意在提醒教师,教材不是“圣经”“法典”,而是教学所凭借的资源,因此理应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要立足“一切为了学生”的出发点,依据新课程标准,根据“教”和“学”的实际,灵活处理教材。当然,“用教材教”关键是“用”,  相似文献   

3.
教师要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要研读不同版本的教材,比较新旧教材,把握教材差异与变化,理解编者的意图.本文以“三角函数的概念”的教学为例,整合不同版本的资源,注重问题引导,突出概念本质,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发生和发展的完整过程,促进概念自然生成,提升学生思维水平.  相似文献   

4.
江美华 《福建教育》2010,(1):58-58,64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教师应“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需要说明的是,“用教材教”并不是脱离教材施教,目的是更好地使用教材,达到用活教材的效果。这就需要科学教师把握好“用教材教”的“三字诀”——读、用、改。  相似文献   

5.
科学教师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需要指出的是,“用教材教”并不是脱离教材的施教,而是为更好地使用教材,达到用活教材之效果。因此,科学教师只有认真研读教材,在领会教材意图的基础上,才有可能真正实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相似文献   

6.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该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一突破传统教学观和教材观的全新理念,也为我们提出了明确的课程目标,要求教师要积极主动地、灵活地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使标准和教材成为支持教学的课程资源,而不是束缚教学的绳索。  相似文献   

7.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是本轮课程改革向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新挑战。“课标”教材与以往的教材有何不同?在教学实践中具体如何使用教材?广大教师疑惑多多。教师的需要就是我们的选择。为此,《四川教育》组织开展了“教材应该如何使用”教学研讨碰碰车活动。活动伊始,屏幕出示背景材料“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两种不同的教学设计,碰碰车手根据自己赞成哪一种设计分成了A、B两方。  相似文献   

8.
李姿琼 《贵州教育》2010,(19):40-41
教材是为达到特定的数学目标而使用的材料,但不是必须遵循、不可变更也无可选择的教学依据。新课程要求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要把教材用好并不简单,尤其是苏教版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用审视和探究的眼光对待教材,在质疑中探究、在探究中认同或标新立异——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在课前作好充分准备,比如细节上的精雕细琢,不同领域内容的巧妙融合,不同学科的融会贯通……下面就谈谈我在教学“竖式除法”时是如何“打扮”数学的。  相似文献   

9.
时下的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提出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新理念,这就揭示了教师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的灵活性和自主性.教材只是为了达到课程目标而使用的教学材料,并不是课程的全部.教材的优点是标准、规范,但这种规范往往会约束教师的创造性,导致教师照本宣科地“教”教材.  相似文献   

10.
李桂惠 《中学文科》2009,(17):125-126
时下的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提出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新理念,这就揭示了教师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的灵活性和自主性.教材只是为了达到课程目标而使用的教学材料,并不是课程的全部.教材的优点是标准、规范,但这种规范往往会约束教师的创造性,导致教师照本宣科地“教”教材.  相似文献   

11.
一、“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新课改倡导,教师要学会“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材是引导学生思考和进行教学活动的范例,是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的中介和桥梁,是开放的学习资源,它能帮教师开阔思路而不是教案,教师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回归学生生活,找出能激发学生学习兴  相似文献   

12.
现在不少教师上课(特别是公开、比赛课),不是把劲用在“教什么”上,而是全花在了“怎么教”上。于是,有的教师不顾学生的消化能力,把教材处理成豪华的“满汉全席”;有的不管学段目标,只挑适合自己“胃口”的内容教……其实,“教什么”和“怎么教”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前者是“学术性”问题,后者为“技术性”问题。  相似文献   

13.
历史教学强调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高考命题也应遵循“用教材考”而不是“考教材”的理念,即试题的内容应“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这里所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试题的内容要源自于教材、课标或学科知识,如果游离于三者之外(本文且将三者合一为“教材”),学生的备考和教师的教学就没有了方向,教材和课标也就失去了其权威性地位;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这个要求隐含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课程)的开发者,即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然而,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用教材教”的理念并没有被教师真正领会和把握:一方面是多数教师依然故我,不折不扣地“教教材”;一方面是少数教师脱离教材,任意地拓展和生发。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改革以来,许多一线教师对如何用教材、教教材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研究,并认识到“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的重要性。“用教材教”这一理念的提出,极大地解放了教材对教师的束缚,教师们纷纷运用各种手段开发课程资源、丰富教材内容,使得课堂精彩纷呈,学生兴趣盎然.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有些教师过于习惯对教材的“灵活”调整,过于追求课堂的气氛,  相似文献   

16.
新一轮课程改革带来了许多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作为教学开放性理念之一的教材观给广大教师提供了无限创造和发挥的空间。“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观念已经被广泛认同和接受,并付诸教学实践中。小学科学课教师也要树立用“教材教”的观念,即在以教科书为主要凭借的基础上,以“用教材教”的理念指导我们的教学。  相似文献   

17.
教材选用取向与不同的教材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实践中,对教师如何选用教材一般存在三种观点:“教教材”、“用教材教”、“不用教材教”。这三种不同观点反映了课程实施过程中三种不同的取向,即“忠实取向”、“调适取向”和“创生取向”。教师对待教材的不同态度实际上也折射了他们不同的教材观。作为新旧两种不同的教材观,“材料式”教材观和“圣经式”教材观在诸多方面都显示出迥然不同的特点。但新的课程改革为教材观的转变提供了政策支持和生存的土壤,“材料式”教材观将成为教师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8.
教材是体现学科体系,承载学科内容的重要载体,其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在推动课程改革过程中,专家们大力倡导“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新理念。他们提出,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应是课程的开发者。课改七年,专家们倡导的教材观早已深入人心,对“用教材教”几乎每一位教师都能说上一些,然而一些教师对“用教材教”的认识还是模糊不清的,在理解和实践“用教材教”的过程中出现了这样那样有失偏颇的行为。  相似文献   

19.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一观念目前已经深入人心。但是,如何对待教材?如何用好教材,进而切实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质量?有关这方面的问题,很多读者有很好的看法和做法:为此,本期推出“‘用教材教’的认识与实践”专题,从认识和实践两个方面精选了一些老师的文章,希望能够引起广大老师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20.
教材是科学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对教材的不同理解与处理,会直接影响教学方式、策略和效果。教材不是科学教学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在解读教材时,不仅要思考自己如何教,更要关注学生如何学,不是去教教材,而应该用教材教。一、教材处理的意义有效处理教材是每一位科学教师的基本功。它涉及"教什么、选什么教、教什么最好"这几个核心要素,对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