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中国的这句古话,说透了为文的不易。虽然也有才高八斗的文人骚客“文不加点”“一挥而就”的佳话,但更多的是关于推敲、修改的典故。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曾说:“作家最大的本领是善于删改。谁善于和有能力删除自己的东西,他就前程远大。”(《写作格言轶事集锦》,重庆出版社,1982年版)  相似文献   

2.
文章要想写得好,必須反复地推敲和修改。普通所说的修改,是在文章写成以后;其实,在文章沒写以前,对于立意布局的反复推敲,对于写作提綱的再三斟酌,都带有修改的性质。馬克思写“资本论”,从计划到草稿都經过了多年的多次修改。这种下笔以前的修改是最要紧的。要是这第一步功夫沒有用够,动起笔来就常常会写不下去,或者免强写下去,結果还是要不得。这种事先的构思或写提綱,一般人都是做的,但功夫却不一定都用得够。毛主席在“反对党八股”里說:“許多人写文章,做演說,可以不要預先研究,不要預先准备;文章写  相似文献   

3.
我在参加刊授学习前,读书和写作态度很随便,不求甚解,写作不打复稿,采访不写提纲要点,写作后又不想修改,经不起推敲。通过学习《新闻知识》《新闻基本理论》《报纸编辑学》等教材以后认识到,写新闻不是单一的实践活动,要有正确的思想观点,也要有丰富的事实材料,还要有一定的表现技巧,要想反映得恰当,准确。我认为要反复地推敲修改。“多改出佳作”。如去年八月间沈阳市微波站载波班在抗洪  相似文献   

4.
1991年《新闻与写作》第5期上刊登的《认真推敲,才能写得准确》一文,其中不少地方都用到“推敲”一词,如“仔细推敲”、“好好推敲”、“要逐字逐句推敲”、“认真推敲”等等。笔者认为这些“推敲”词组的运用是文章的作者以及编辑同志悉心安排的,体现了他们的匠心所在。“推敲”一词的来历众人皆知。是什么意思呢?《现代汉语词典》也好,《辞海》也好,以及新出版的《汉语大词典》都注释为“斟酌字句、反复考虑”。《认真推敲,才能写得准确》一文中众多“推敲”的运用是符合这个含义的,是经得起推敲的。这篇文章在运用“推敲”对,前面都加了状  相似文献   

5.
我们在上小学的时候就知道,唐代诗人贾岛因痴迷于改诗句而留下了“推敲”的佳话。他刻意求工,注意诗句的锤炼,以苦吟著称,有“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题诗后》)之语。这种精神对我们初学新闻写作的人来说,是非常需要提倡的。特别是消息这种体裁,要求用最简洁、是概括的文字表现事实。如果时间允许,应当养成对每句话、每个词认真推敲的习惯。仔细修改  相似文献   

6.
修正自己     
胡四海 《新闻三昧》2006,(10):54-54
有人说,写作,最大的敌人是自己。还有人说,要把自己的作品当敌人,尽情修正与砍杀。虽然二者说法不一,其实说的都是一个意思,那就是对自己的作品,应有一种自我批评的精神,要在不断挑剔自己中成长。修正自己,需要一种自我批评精神。要学会自己修改自己的文章,当然是一件难事。宋代诗人戴复古就有“草就篇章只等闲,作诗容易改诗难”的感叹,想必修改文章尤其是修改自己的文章之难了。曹雪芹在修改《红楼梦》时,就有“披月十载,增删五次”,故有“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苦衷,可见修改自己文章之苦了。修改文章作为写作中…  相似文献   

7.
有过新闻写作经验的同志,都有这样一种学习写新闻的体会:在对自己写的稿件经过几次“剥层皮”似的修改后,才体会到什么叫“字斟句酌”,理解了“推敲”的含义。也就是经过这么几次认真的修改,以后再写稿子,水平似乎提高了一大截。佛学上的“修炼”,大概就是这个意思,我们不妨在写作上也来一次这样的修炼。下面我以一篇看上去写得不错的稿子作为修改对象,作一示范。原稿: 民建领导看望王慕贞 8月17日,南宁民建领导看望了王慕贞老会员。 当天下午,王武陵主委、黄肇富副主委率机关专千一行四人,驱车到南宁舜帆爱晚村,看望85…  相似文献   

8.
“文章大概不会是一次成功的,总得要改的。开头起草的时候,一定有缺点,一定有漏洞”,“所以写好之后,要自己看,多看几遍。”这是我们的老前辈叶圣陶同志勉励新闻工作者的一段话。叶老说的“文章”,当然也包括评论,“总得要改的”,说明修改是评论文章写作过程中不可逾越的一道工序。可是有些同志特别是一些初学评论写作的年轻人,不相信“好文章是改出来的”道理,写评论总想一次成功。既怕麻烦,不愿自己动手改;更爱面子,不愿别人对他的文章作修改。这两种想法根源是一个:过份  相似文献   

9.
漫步新闻书林,谈论新闻写作的书籍不少。新华出版社最近出版的《应该怎样写作——对78篇新闻稿的评析》,却别树一帜。书中每篇评析文章都另附有“作者原稿”和“编辑后的见报稿”。作者原稿大多是记者采写,也有记者与通讯员合作采写的,或通讯员采写的。这些稿件经过编辑修改、加工后,均见诸报端。评析文章是按照新闻写作的规律和要求,分析原稿的优缺点,着重谈不足之处和编辑修改的理  相似文献   

10.
田之章 《军事记者》2007,(11):52-52
说起文章的修改,便会自然想起"推敲"之类的佳话来。这些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基本的写作规律:一篇之成,往往是"行百里者半九十",还有一大半功夫在后面呢!尤其是那些名篇佳作,常  相似文献   

11.
宋庆祥 《青年记者》2003,(10):32-32
“文章是改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近日,读到一本刚刚出版的《毛泽东诗词修改始末与修改艺术》,从伟人那“炼字”“炼意”的反复修改中,深感“修改”二字对于提高新闻写作质量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杜甫的“新诗改罢自长吟”这句诗,说到了写作方面的两个问题,即写作过程中的修改和诵读。古今中外,愈是有经验、有成就的作家,对待这两个问题,愈是严肃认真。曹植在与杨修谈论创作的信中说: 世人之著述,不能无病。僕尝好人讽弹其文,有不善者,应时改定。昔丁敬礼(丁翼)尝作小文,使僕润饰之。馔自以才不过若人,辞不为也。敬礼谓僕:“卿何所疑?文之佳恶,吾自得之,后世谁将知定吾文者耶?”吾尝叹此达言,以为美谈。曹植这封信里,淡到了他自己和当时另一作家丁翼对修改文章的看法。曹植认为,写文章不可能绝无毛病,因此他很欢迎别人批评他的文章,以便将毛病立即改掉。可见,这位“才高八斗”的曹子建,对待写作倒颇有实事求是的精神。而丁翼,不仅重视文章的修改,并且还主动地请求别人为他提意见修改。只是,他的用心似乎有点市儈气,光从个人的声名着眼,而且老实不客气地将别人为他修改的功绩,干脆就算在自己的眼上。曹植对这种看法非但不加非议,竟还赞叹不已,称之为“美谈”,可见,他对修改文章的认识,他的出发点,也仍然是不高的——尽管这  相似文献   

13.
问:我写稿子总是急性子,写了就一寄了事,耐不住性子去改,你看怎么才好? 答:新闻报道要求快,有的很急的稿子来不及细推敲,抢时间也是需要的。但多数的消息、通讯、杂感、文章等,写了不必急着发,冷几天(放起来)再修改,是非常必要的。要知道,好稿都是改出来的,不肯下功夫修改自己文章的人,是不可能有多大长进的。问:有时我也想改,但又感到无从下手,怎么办? 答:修改稿子像治病一样,先看症状,而后下药。文章常见的病症有“纷”、“孤”、“板”、  相似文献   

14.
动词是表示行动变化的饲;是词汇中最富于表现力的一类饲。善为文者尤其文学大师无不十分注意动词的选用。由于他们巧用动词,写出来的文章既形神兼备,又简洁凝练。唐朝诗人贾岛写《题李凝幽居》一诗,三四句为“马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起初第四句想写作“僧推月下门”,又想写作“僧破月下门”一时难以取舍,反复吟哦,并时时用手作推敲之势。后韩愈建议“作‘敲’字佳矣”,贾岛才确定写作“增敲月下门”。自此以后,把斟酌字命,反复考虑叫做“推敲”。“推”和“敲”都是动词,为什么用“敲”优于用“推”呢?因为“敲”会发出响声…  相似文献   

15.
亲爱的通讯员朋友,你经常给报纸杂志写稿子,有的很少见报,有的虽然见报,但已被编辑改得面目全非了。请问,稿子写完后,你自己可曾改过一遍、两遍、还是好几遍?重视修改自己的稿子,是提高写作的一个关键问题。因为“修改”是写作的重要步骤。古人说:“文不厌改”、“不改不工”;“世人着述,不能无病”(引自《写作述要》曹植语)。许多作家、名记者、编辑都十分讲究文章的修改,有人说好稿子是改出来的,这是非常有道理的。谁写稿子能一挥而就、一字不改呢?懒得修改自己的稿子是通讯员的一种不好的毛病。曹雪芹写《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  相似文献   

16.
热写冷改     
凡是文章写得好的人,都是在修改上狠下功夫的。古今中外,莫不如此。郭沫若说:“写剧本最重要的是多改。”老舍说:“思索的时间长,笔尖上便能滴出血与泪来。”何其芳说;“修改是写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古今中外,凡是文章写得好的人,大概都在修改上用过功夫。”  相似文献   

17.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搞新闻的人,谁都希望自己的文章能有一双美丽动人的“眼睛”,但是,这双“眼睛”又是怎么产生出来的呢?一般有两个办法,一个是事先拟定,搞命题式作文;一个是干成文之后“画龙点睛”。还有没有其它方法呢?有的。我在近几年的写作中,逐步摸索出一条新路,这就是:以初始标题(即开始草拟的标题)引动思想,边想边写;对在写作中突然爆出的精彩思想,要立即抓住,并将其作为修改初拟标题的依据并拟制出新标题,然后,再在“新的标题”下完成正文的写作。如无修改,该标题就是定稿的标题了。这种标题的形成过程,是经…  相似文献   

18.
二句三年得     
贾岛“推敲”的故事足尽人皆知的。从那个故事中我们看到贾岛的写作态度是十分严肃、认真的。贾岛诗作中有一些颇为人们所传颂的佳句,如“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长江人钓月,旷野火烧风”等,这些诗句或气势雄浑,或情景幽静,写得都很出色。而这些诗句又都是经过诗人不断锤炼、反复修改写出来的。贾岛的每一句诗都下过一番苦功。还有一个故事也是讲他的苦吟精神的。  相似文献   

19.
一句六改     
黄庭坚是北宋的著名诗人,写作态度非常严谨认真。一次,他去南禅寺游览,面对风轻天高、寒蝉凄切的秋色,深深怀念远在异地的好友裴仲谋,于是,做了首抒怀的七律诗,其中第三、四两句为:“归燕略无三月事,高蝉正抱一枝鸣。”写完反复吟诵,觉得第四句差点劲,思索之后,提笔把“抱”字改为“占”字。再度推敲,仍然不满意,就不断地修改,陆续改为“在”、  相似文献   

20.
谢顾问:常听人说:稿件“三分在写,七分在改”。在这个思想指导下,我每逢写了稿子,除了自己反复修改几次外,还要请领导和老通讯员们帮助修改。如此七改八改,把我想要表达的思想全改得走样了,可稿子见报的并不多。于是,我对这个说法怀疑了,请帮助我弄清这个问题。81246部队焦德欣焦德欣同志:我也听说过一句话,叫“稿子是改出来的”,这与“三分在写,七分在改”大概是一个意思。修改果然比写作本身更重要吗?我的体会是──一、对于初学写作的同志来讲,多给他们讲讲文章多修改的重要大有益处。有些通讯员,虽写作基本功不大好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