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在蒋介石集团的不抵抗政策下,闪电式地侵占了我国的领土东北。日本帝国主义发动这一侵略战争的目的并非只限于侵占东北,而是企图进一步灭亡中国。日本帝国主义的这一侵略行动,促使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国内的阶级矛盾相对地下降为次要矛盾了;而国内各阶级间的关系,也因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全国人民无不激愤,中国共产党代表全国人民的意志,立即谴责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并揭露  相似文献   

2.
1931年“九一八”事变和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在进行军事侵略的同时,也不断进行强占中国铁路和金融扩张的经济侵略。公开掠夺中国资源,妄图达到“以战养战”的目的,甚至无耻地叫嚷,“要中国人偿付全部战费”。一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后,旋即军事占领整个东北地区,利用其原在我国东北经营铁路多年的“南满州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统制经营军事占领地区的所有铁路。到了1932年3月,又耍花招,把所强占的铁路,“移交”给伪满州国交通部;再由伪满“委托”“满铁”代为经营。到1935年,日本以一亿七千万元又把中东路“买”来,一直到日本投降,“满铁”  相似文献   

3.
国旗下讲话     
今年9月18日是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71周年的日子。1931年9月18日晚,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命令它的“守备队”炸毁了沈阳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嫁祸于中国军队,制造了“柳条湖事件”。日军以此为借口,突然向驻守在沈阳北大营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九.一八事变”是日本法西斯大规模武装侵略中国的开始,中国人民长达14年英勇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也从此揭开了序幕。  相似文献   

4.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发动了疯狂的武装侵略,首先霸占了东三省,接着在1933年又占领了热河省,并进一步进攻长城各口。严重地威胁着华北的安全。在这种形势下,国内的主要矛盾和阶级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开始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与其它帝国主义的矛盾以及中国国内的阶级矛盾则降到次要的、从属的地位。中国共产党根据国内外矛盾的新变化,提出了新的政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这一政策也是国际无产阶级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政策在中国的具体化。  相似文献   

5.
答:“塘沽协定”和“何梅协定”是蔣介石国民党反动政府和日本帝国主义签訂的卖国条約。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中国。蔣介石卖国政府,对日寇的侵略采取了不抵抗主义和卖国投降政策,而集中全力进攻我革命根据地,妄图消灭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这两个卖国协定就是蔣介石国民党执行反共反人民和对外投降政策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1931年,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中国人民就开始浴血奋战日本侵略者。东北各阶层人民和爱国官兵纷纷组织抗日武装,奋起抵抗。  相似文献   

7.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整个中华民族危在旦夕,以至“海内外贤士大夫,奔走呼号,复兴民族之声,嚣然四起”,《复兴月刊》大声呼喊:“中国今日,内则政治窳败,财尽民穷;外则国防空虚,丧师失地;国势岌岌,危如累卵。  相似文献   

8.
答:东北南满抗日游击队,是在中国共产党东北地方组织的领导下建立起来的。1930年以前:党的东北地方组织就在延边、绥宁以及吉(林)海(龙)铁路沿线,组织和领导过地下武装赤色游击队和人民自卫队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中共中央于9月22日就发出了“组织东北游击战争,直接给日本帝国主义以打击”的号召。由于国民党反动政府的不抵抗,在“九一八”事变后的第二年,日本侵略者就侵占了吉南地  相似文献   

9.
王玉英 《历史学习》2001,(11):18-19
日本为了摆脱经济危机的困扰,趁中国内战之机,于1931年制造了“九一八”事变。面对日本的侵略,蒋介石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不到半年,东北三省沦亡。“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又提出“攘外必先安内”政策,这一政策为什么提出?其实质、影响和结局又是怎样的呢?  相似文献   

10.
“九一八”事变之前,日本国内在对华政策上存在着分歧。1931年,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国国民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美、苏等世界强国都对日本侵略行为妥协姑息。法西斯势力在日本国内的地位迅速上升,逐步控制了政权,进而确立了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国策。  相似文献   

11.
一、时代背景《一种云》写于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夕,当时正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由于国民党反动派坚持卖国政策,帝国主义在我国大大扩张势力。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官僚资产阶级和国民党结成了反革命联盟,疯狂地向人民进行军事上文化上的“围剿”。中国  相似文献   

12.
在中日战争的诸多历史问题上,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具有重要意义,日本高层在战后将“九一八”事变和退出国际联盟视为战前日本外交最失败的举措之一。早在1951年4月10日,时任首相吉田茂亲自主持战前日本外交失误的回顾,形成《日本外交的错误》调查书,将日本的外交失误划分为八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满洲事变、退出国际联盟”。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国联派遣调查团进行调查,日本又因国联调查团报告书而退出国联,国联调查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30年代初,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2年“一·二八事变”、1933年“热河事变”,日本法西斯的铁蹄践踏了中国的大好河山,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 1934年春,在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领导下,上海的进步电影工作  相似文献   

14.
田雨 《历史学习》2010,(10):7-9
1931年9月,日本侵华军制造了“柳条湖事件”并以此为借口发动了旨在侵吞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为什么要发动这场侵华战争呢?  相似文献   

15.
“九·一八”事变是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在沈阳制造的侵略事件。事变发生后,日本侵略者迅速占领了沈阳、安东(现丹东市),本溪、营口、长春、吉林、齐齐哈尔等地,到1932年2月6日占领哈尔滨止,仅仅4个月18天,由于蒋介石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整个东北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3000万同胞皆沦于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之下。“九·一八”事变的缘起日本帝国主义蓄谋侵略中国由来已久。早在明  相似文献   

16.
“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民众无不激愤,纷纷要求政府抵抗日本的侵略,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抗战主张,以挽救中华民族的危机。胡适也不例外,他时刻思虑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提出了“苦撑待变”的抗日主张。这一主张虽然是在他后来出使美国时才明确提出的,但早在抗战开始以前,针对日本的侵略,胡适在公开讨论和给政府当局提议中国的对日对策时,已充分体现了其“苦撑待变”的思想。随着日本侵略的加深和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其思想内涵也随之逐步丰富和深化。一、外交交涉,等待日本“醒悟”“九一八”事变后,胡适极力主张同日本进行…  相似文献   

17.
满铁是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推行侵略扩张政策的重要工具,抚顺的煤铁资源在满铁的经营中占有重要地位。从“九一八”事变到伪满洲国崩溃前夕,日本帝国主义疯狂掠夺抚顺煤矿资源,不断加剧对中国工人的统治、剥削和压榨,致使其生活状况日趋恶化。  相似文献   

18.
1931年爆发的“九·一”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为适应其垄断资产阶级急剧向外扩张这一经济、政治的需要、发动侵华战争的历史开端,同时,也是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救亡运动和进行武装抗日的开始。而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至1937年“七·七”事变六年之间,全国各族各界人民是以抗日救亡运动为主要形式进行抵抗日本侵略者的。这个气势磅四、波澜壮阔的抗日救亡运动,是在当时国民党政府“总裁”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政策一再阻挠下进行的。那么,这个运动是由谁在不断号召、组织和领导的呢?历史的结论给以肯定的回答:是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19.
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为了达到侵占我国华北的目的,策动了华北事变,这是继“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全面侵华的又一重大步骤。本文试通过有关史料的分析,论述华北事变策动的背景、经过,尤其是它所引起的国民党政府对日政策的若干转变。  相似文献   

20.
8月15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一天。58年来,中国人民忘不了8年浴血奋战的岁月。 1931年,日本法西斯强盗蓄意制造了“九一八”事变,从此拉开了日军侵华战争的序幕。由于蒋介石领导的南京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1932年1月,日本侵略者占领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