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文《我与地坛》中作者对地 坛进行了三度描写,特别是文章 第一部分末尾,更是洋洋洒洒数 百字而不厌其详。有道是一切景 语皆情语,我们可以借这段景物 描写的揣摩去把握作者此时的情 感,以此走进史铁生的心灵深处。 由此,我特意设计了一个问题,即“我为什么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请结合其中某一个‘譬如’来谈谈到那园子里去的理由。”这个环节的设置,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作者不惜笔墨描写古园形体的意图,那就是通过古园的“任谁也不能改变”来  相似文献   

2.
鲁迅小说《故乡》描写了“我”与闰土的两次见面:第一次是在他们都十多岁的时候,那时他们彼此“哥弟称呼”,临别时一个“急得大哭”,一个“哭着不肯出门”,足见他们友谊至深,相处十分融洽。第二次是在“将有三十年”后的一个深冬季节,当中年闰土从外面进来,“我”“不由得非常出惊,慌忙站起身,迎着走出。”尽管“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啊!闰土哥,——你来了?……’”“我”的欢喜之情溢于言表。可闰土呢?“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紧接着小说中这样写道:“我似乎打了个寒噤;我就知道,我  相似文献   

3.
急中生智     
一位教师在快结束《高粱情》一课的教学时总结道:“这篇课主要讲了高粱根的特点,赞扬了高粱坚韧不拔的品格,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一学生冷不丁地说:“老师,既然课主要是写高粱根的特点,那么课题为什么不用‘高粱根’。而用‘高粱情’?”该老师始料未及,一愣,迅速做出反应:“请同学们在心中默默地把‘高粱根’和‘高粱情’念凡遍。  相似文献   

4.
王青青是我的同桌,她是个粗心的女孩。今天她又忘了“日”字的解释,我叫她自己查字典。于是她从书桌里拿出字典来查。翻着,翻着,她突然惊叫起来:“哎呀!3天不见,‘日’字竟胖成这个样子,几乎认不出来了。”老师听了走过来一看,便哈哈大笑起来,说:“这哪是个‘日’字,明明是‘曰’(yuē)嘛,看你多粗心啊!”王青青红着脸,又开始翻起字典来。本文虽是一篇写人的文章,但却没有落入一般写人文章从外貌描写、行动描写到心理描写的写作套路。小作者从生活中的一个小故事着手,抓住“‘日’字变胖了”的细节,让粗心、可爱的同桌形象跃然纸上。行文幽…  相似文献   

5.
伍尔是意识流小说的奠基人之一。她的创作经历了由传统小说向意识流小说的转换过程,本从三个方面论述了转换的历程,即:由前期作品中传统小说心理描写的逻辑性转换到后期小说意识流技巧的跳跃性;由前期作品使读间接进入人物心理,转换为后期作品使读直接进入人物心理;由前期人物心理描写的客观性,转换到后期人物心理描写的主观性。  相似文献   

6.
刚出校门就被宁拽进了“席殊”,理由是里面有个帅哥……没等她说完,我立马正色道:“像话吗?人家的广告是‘读好书,找席舒’,可没说‘找帅哥,到席殊’。你这不是玷污‘人类的精神食粮’吗?”  相似文献   

7.
鲁迅小说《祝福》的“序幕”中,描写了“我”在鲁四老爷书房里见到的摆设,其中写到,壁上“挂着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从鲁迅的描述顺序和语言看,那脱落的一联是上联。从对联的平仄规律看,小说中明写的“事理通达心气和平”,平仄仄平平仄  相似文献   

8.
小说中一切描写,归根到底是为了人物形象的塑造。《静静的顿河》中大自然的描写除了它独有的艺术审美价值外,在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方面,更有一种特殊的作用。肖洛霍夫常常将自然的描写与对人的心理描写联系在一起,从而成为描绘人物心理的重要手段。由于自然景物在作品中常常“错位”进入人物心理,景耶?情耶?难以截然划分,而这也成为肖洛霍夫艺术描写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9.
苏州话的指示代词有“该个”、“格个”、“归个”等①其中“该、格”含意与普通话中的“这、那”相对应。“该、格”有时可以同“搭”结合,组成表指代的方位词;有时也可以加在其他词语前作指代用,如“该本书”、“格样物事”等。“该、格”等指示代词源出甚早,在明清出版的以苏州话为代表的吴语作品如昆曲、弹词、小曲和小说中屡屡可见。刊于清光绪年间的苏州方言小说《海上花列传》中就多处出现“该首”、“该搭”、“该桩”等词语。如该第十三回:“云甫问‘玉甫何在?’那先生指道:‘来里该首。’”陆澹安《小说词语汇释》说:“该字在苏州话里有时作‘这’字解释。‘该首’即这一边。”第十六回“倪该搭清清爽爽啥勿好,耐要去嘎?”“该搭”即“这里”。《九尾鳖》初编10页下:“倪晓得子,连牵按住子勿许响,勿然拨来格格客人晓得子,阿是要拿车夫停生意来多化,阿是作孽格。”  相似文献   

10.
“老师,这一句话里有错别字。‘分辩’的那个‘辩’应是辨别的‘辨’。”在学习《白杨》(部编小语九册)时,一位学生指着“‘你看它多直!’妹妹分辩着”一句中的“辩”字问我。她还例举前面学过的第三课《海上日出》中“阳光透过云缝直射到水面上,很难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云,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一句中就是这个“辨”字。她这么一说,有些学生也象发现新大陆似的随声应和着。我肯定了这位学生的学习好习惯。接着就把这组词用色笔写在黑板上,指导学生进行讨论:读原句——自己思考——查字典——回到原文中去讨论比较。这时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辩’和‘辨’到底有没有区别?区别在哪里?学生都想寻找到答案。一  相似文献   

11.
我是江苏省无锡市清扬中心小学的校长。“小朋友校长”的绰号是同学们送给我的。奇怪吧?“校长”怎么成了“小朋友”?还是让给我起绰号的同学来回答吧———“张校长上作文课,就是和我们一起做好玩的游戏!什么‘广告策划表演’啦、‘上课吃东西’啦、‘克隆动物会展’啦、‘十秒钟的观察力’啦!好玩极了!”“上课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去商店看‘橱窗’;去‘肯德基’和‘麦当劳’做调查,到公园里‘官兵捉强盗’呢!”“最最有趣的是,她‘惩罚’‘犯错误’的同学是给他们‘贴胡子’,或者‘一分钟立壁角’,这时,同学们都快乐得发疯……”“所以,我…  相似文献   

12.
女儿弘弘今年5岁,上幼儿园中班,活泼又聪明。她外公是教师,常常教她一些算术题,10以内的加减法已经难不倒她了。一天,她外公出了几道算术题,她都对答如流。想不到的是,最后一道题目把她难住了———她外公问:“弘弘,8的一半是多少?”女儿想了半天,突然间,她脱口而出:“是0!”她外公摇摇头。女儿又比划了一下,说:“是3!”她外公还是摇摇头,伸出手刮了一下弘弘的鼻子,说:“怎么样?‘小神童’变成‘小笨蛋’喽!”女儿嘟着嘴,气呼呼地跑进她的小房间里。过了一会儿,她跑了出来,仍然很不服气地叫道:“外公,8的一半就是0和3!”我们都觉得奇怪,8的…  相似文献   

13.
巴金写作小说,从一开始就表现了对探索人心的兴趣。在《秋》的序里,巴金曾这样概括他的创作志趣:“我是在‘掘发人心’。”对于巴金小说研究者来说,“掘发人心”,或曰“探索人心”,是一个比心理描写含义更广泛的概念。但二者的联系也是明显的:对人心的关注和兴趣,必然使得作家重视人物心理的表现和描写。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心理分析“几乎是享受真正优秀作家盛名的最可贵的依据”。巴金的创作实践表明,他是有这方面才能的。  相似文献   

14.
左雀斑把曹熊领到一个贴满各种文字的招贴栏跟前。左雀斑一边在这些纸片间寻找着,一边嘟哝:“那张租房启事哪去了?”曹熊问:“你要租房吗?”“哈!”左雀斑伸手撕掉一张刚贴上去的假药广告,便露出她要找的“租房启事”。“曹熊啊,”左雀斑说,“你看这个‘房’字,它上半部是什么?”曹熊说:“是个‘户’。”“‘户’是什么意思?”“是门的意思。”“对,你朝‘户’的方框里看,[睛不要眨,把这个方框看大了,你就可以进门了。”曹熊就目不转睛地盯着“方框”……果然,方框渐渐扩大……左雀斑拉住曹熊的手,两人朝方框里一跳!曹熊只觉得[前像被黑布蒙…  相似文献   

15.
自投罗网     
老师催促(cuīcù)同学们交作业。她扬了扬手中的练习本,问道“都交齐了吗?不会有‘漏(lòu)网之鱼’吧?”有个学生怯生生(qièshēngshēng)地反问道“老师,那条‘漏网之鱼’明天‘自投罗(luó)网’可以吗?”自投罗网@王琪  相似文献   

16.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在“五四”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是又一篇讨伐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的战斗檄文。关于小说主人公孔乙己的名字由来,小说写道:“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己己。”其中“上大人孔乙己”,课本注释为:“旧时通行的一种描红纸,印有‘上大人孔乙己’这样一些笔划简单的字,三字一句,‘上大人孔乙己’,是似通非通的进行尊孔教育的话。”笔者认为:课本这样注释虽说得通,但过于简单化了,而且欠准确。所谓“描红纸”是旧时供初学儿童练习写毛笔字用的,纸上印有红色楷书,初学写字的儿童用毛笔依照红字的笔画描写黑字。最普遍的印字是:“上古大人,孔氏一已,化及三千,七十二氏。”为了顺口好读,容易记忆,有的版本依照《三字经》修改为:“上大人,孔乙已,化三  相似文献   

17.
红楼诗话     
香菱要学诗,黛玉让她先读王维的五律。读后黛玉问她领略没有?她说:“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又似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黛玉说:“这话有了些意思,但不知你从何处见得?”香菱说:”我看他塞上一首,内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  相似文献   

18.
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现在不少人认为是一个小说流派。这种看法值得商榷。茅盾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里说:“在作品中间装进一套新思想的议论是那时的流行风气”,“那时大家正热中于‘人生观’——觉得一篇作品非有个簇新的中心思想不可……当时此种‘注重思想’的倾向,压力是很大的……那时我也是‘问题小说’的热心人。”可见,茅盾是把“问题小说”看作当时盛行于新文坛的一种进步的创作风气;这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相似文献   

19.
定公约     
女儿吕晨今年10岁,上小学三年级。一天晚上,我在为她检查作业时,偶然发现她的作业本上写着一篇“暑假公约”。我好奇地问她:“你知道什么叫‘公约’吗?”她理直气壮地说:“当然知道了。暑假老师与我们定的公约,全班同学谁也不准违犯,都要照公约里写的去做。”  相似文献   

20.
我要感谢父母给我起了个这么美丽的名字。听妈妈说,我还在她肚子里的时候,她和爸爸就商量着给我起名字了。那天下午,夕阳西下,他们俩去森林公园拍照。爸爸给妈妈拍了一张逆光照,斑驳的阳光从树叶间筛落下来,洒在妈妈湖蓝色的裙子上。爸爸灵机一动,对妈妈说:“就叫林夕吧!”我出生以后,爸爸妈妈把我当作了掌上明珠,像是捧着个肥皂泡一样呵护着。我有一点头疼脑热,他们就会当成天大的事,急急忙忙往医院里跑。为了给我起乳名,他们又动起了脑筋。妈妈在一张纸上反反复复地写着,忽然叫道:“‘林’和‘夕’加到一块儿,不就是一个‘梦’字吗?就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