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看图学文是由具体形象的图画和说明图意的一段或几段文字组成的。它是看图识字、学词、学句的延伸和提高。这类课文的教学要求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 ,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下面以小学语文第四册《小蝌蚪找妈妈》为例 ,谈谈看图学文的教学实施。一、看图入手 ,初读课文 ,从整体感知。1 初步看图。《小蝌蚪找妈妈》共有四幅图 ,讲的是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它叙述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教师先让学生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 ,认真独立地观察图画 ,说出图上都画了些什么 ,图中事物之间有怎样的联系或是怎样发展变化的 ,…  相似文献   

2.
一、初读课文理清脉络整体感知《高粱情》是一篇寓情于物,借物抒情的散文。题目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教学起始,我启发学生思考回答:你见过高粱吗?知道它长得怎样?从课题上看,文章会写些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写高粱呢?接着教师根据题目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作者是怀着怎样一种特殊的感情来写高粱的呢?课文描述了高粱的什么?它有哪些鲜明的特点?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读全文,在此基础  相似文献   

3.
一、教材分析《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语言活泼、生动有趣的看图学文 ,主要讲的是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作者用故事的形式来叙述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这种写法贴近学生生活 ,富有儿童情趣 ,学生乐学 ,兴趣浓厚。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及文中重点词句 ;理清课文条理 ;弄清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2 能力目标 :(1)指导学生看懂图意 ;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和表达的能力 ;(2)抓住“找”字 ,引导学生自学 ,提高学生自学能力。(3)采用不同形式的自读、朗读 ,让学生从读中悟情。三、教学方法“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这节…  相似文献   

4.
阅读教学很讲究突出重点、难点,这是共知的。一篇课文的重点、难点可能是一个词、一个句子,也可能是一段文章。善于抓住这些重点进行突破,对理解课文、揭示中心、了解文章的内在联系,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我校刘杰老师教《小蝌蚪找妈妈》(小语第四册一课)时,把课题中“找”这个中心词作为突破口,从揭题到逐段讲读都紧扣这个“找”字。问题设计恰到好处,激起思维,教得既有力度,又有深度。如揭题时,她提问:“我们初读了课文,同学们想想,课文主要围绕课题中哪个词写的?”学生回答出“找”字后,教师又问:“哪个孩子不认识自己的妈妈,小蝌蚪为什么找妈妈,是它迷路了吗?”这个  相似文献   

5.
一、感知语言,分步训练师:小朋友,让我们来读课文第一节,看看小蝌蚪长得怎样? (学生自由读第一节,并动手画下描写小蝌蚪样子的句子。) 师:谁来说说小蝌蚪长得怎么样? 生:小蝌蚪长着大脑袋,黑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师:小朋友们再读读这一节,找一找小蝌蚪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学生再次读课文,画出有关词句。)  相似文献   

6.
《小蝌蚪找妈妈》这篇看图学文是科学性很强的童话故事,教学重、难点是了解青蛙生长特点,懂得保护青蛙和小蝌蚪。因此,本课教学时可以这样设计:一、导入新课,扣住“找”1.板书“找”,问:同学们,你曾找过什么?2.板书“妈妈”,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发现妈妈不在家时,就急着找妈妈。3.板书“小蝌蚪”,齐读课题,激趣:是啊。有妈的孩子像块宝,当小蝌蚪看见你们得到妈妈的关心和爱护时,是多么的羡慕啊。它们也想得到妈妈的关爱,可它们却不知道自己的妈妈在哪里,你们愿意帮助它们找妈妈吗?〔这样的导入,贴近学生生活,尊重学生的感受,学生兴趣盎然,自然…  相似文献   

7.
我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时紧扣文章中“找”和“变”两条线索,借助直观形象的教具,创设轻松愉快的情境。 一、实物引趣,揭示课题。低年级学生对新鲜、直观的事物感兴趣。根据这一特点,上课时,先可拿出一瓶事先准备好的小蝌蚪给学生观察,让他们在感性上对蝌蚪有所了解。之后,因势利导提问:“你们知道小蝌蚪的妈妈是谁吗?(青蛙)可是,小蝌蚪却不知道自己的妈妈是谁。于是,他们就去找妈妈。”揭示课题。让学生对照课文插图听课文朗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相似文献   

8.
一、变———变序教学,突出对比《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在结构上有鲜明的特点:构段方式基本相同,都是按照“小蝌蚪看到了谁,说了什么”的层次来安排段落内容。因为这点,以往大多教师均从指导学法入手,按照故事发展安排教学。为了突出全文的重点,我采用了变序的教学方法来处理,目的是直奔主题,理清线索,把握重点,让学生对全文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变序法流程体现在:(1)小蝌蚪的外形特点怎样?(学习第一自然段)(2)青蛙妈妈的外形特点怎样?(学习第四自然段)(3)小蝌蚪身体发生了几次变化?(找出表示变化的句子)(…  相似文献   

9.
课堂提问是完成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问什么,怎样问,先问什么,后问什么,教师都必须根据教学目的作出精心安排,做到胸有成竹。比如,《一定要争气》一文,主要写我国已故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勤奋学习的两件事,表现了他“一定要争气”的可贵精神。怎样让学生深刻理解他的可贵精神呢?初读时可先向学生提出:课文讲谁要争气?争什么气?怎样争的?结果如何?此举的目的是想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弄清文章的脉络。然后抓住重点,精心设计提问,让学生带着问题仔细阅读课文,深刻理解课文内容。在学习第一件事时,可以先问:  相似文献   

10.
《赶花》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主要写养蜂工为了采到更多的蜜,一年到头不停地奔忙,不失时机地去赶花时的生活。“赶”是养蜂工生活的特点,只能“人赶花,不能让花等人。”课文处处突出了一个“赶”字。阅读此文,抓住“赶”字,有利于学生独立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明白作者写作意图。一、抓住“赶”字,理清脉络。揭示课题后,让学生带着“什么叫赶花”?“谁赶花?”“怎样赶花?”的问题初读课文,查字典理解主要生字词让学生初步  相似文献   

11.
小学语文第七册最后一课《课间十分钟》是一篇阅读课文,内容浅显易懂。根据阅读课的教学要求以及这篇课文的特点,教学时我采取精讲精读、读写结合的方法,收到良好的效果。一、从整体入手,理清文章的脉络学生初读课文之后,我从整体入手,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这篇课文主要讲什么?让学生初步掌握全文的主要内容。接着让学生边默读课文边思考:这篇课文着重写了哪几项课间活动?并让学生找出写这几项活动的段落。在这个基础上,再指导学生给课文分段,这样学生很快地理清了文章的脉络。  相似文献   

12.
《我的心事》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全文围绕“心事”一词起承转合,在教学思路设计中,我们抓住“心事”,层层深入: 一、归结主要内容,理清“心事” “我的心事”究竟是什么呢?这是学生看到课题后首先要发出的一个疑问,我们不妨让学生带着这一疑问去初读课文,归纳出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我的心事”便是与姐弟俩互相许愿,结果姐弟俩许的捎玉米棒子“给我”的愿实现了,而“我”许的给姐弟俩  相似文献   

13.
《小蝌蚪找妈妈》是第四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看图学文。教学该文时,让学生在课前预习,从整体上感知教材,发现疑难问题,课上老师点拨。课文二、三、四段叙述方法基本相同,教学重点讲读第二段,教给方法,其余段指导自学。根据学生年龄小,易于接受形象的特点,运用录音、录像、投影、挂图等直观教具,化抽象为形象,变深奥为浅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一、表演激趣,引入新课播放音乐,让八个戴着小蝌蚪头饰的小学生随着乐曲声“游”进教室,并天真地叫喊着:“妈妈,妈妈,您在哪里?我们好想您啊!”全班同学听到乐曲声,看到“小蝌蚪”,精神振奋,兴趣盎然…  相似文献   

14.
从教以来,总是有一个教学上的难题困扰着我,那就是:如何让第一课时上得既有情趣又有新意棚5怎样的第一课时阅读教学才是扎实有效的?我认为第一课时必须要抓好字词教学,强化初读效果。在引导学生读准、读通、读顺课文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整体感知课文,为精读感悟做好充分的准备。为了让这些内容落到实处,第一课时必须要扎扎实实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5.
在教学《狐狸和乌鸦》时,我按以下的教学思路组织教学,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有所思考,在积极合作中有所感悟,在主动探究中有所创新,教学效果明显。具体做法是:一、初读课文摇自主思考1郾读题,自主质疑。齐读课题后,启发学生思考:从课题上看,你想了解什么?学生纷纷回答:我想知道狐狸和乌鸦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怎么发生的?发生的结果是怎样的?通过质疑,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2郾初读,理清条理。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理清课文条理的角度思考:(1)狐狸和乌鸦在什么情况下相遇的呢?(2)…  相似文献   

16.
师:老师带来了一些小蝌蚪,小朋友们仔细看看,它们是什么样子的?(实物演示)生:小蝌蚪的头很大,像一粒大黑豆。生:小蝌蚪的尾巴很长。生:它的全身是黑灰色的。师:是呀,可它们的妈妈一点儿也不像小蝌蚪这个样子。小蝌蚪是怎样找到它们的妈妈的?请小朋友快速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小蝌蚪找妈妈的事?(生默读)生:课文的第2、3、4自然段写了小蝌蚪找妈妈的事。师:请大家听听2、3、4自然段的录音,再看看画面,请用自己的话说说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教师将2~4自然段制成动画,CAI课件演示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学生复述)师:对了,请小朋友…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学习方式。本着这个新理念.在语文教学中。为了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我设计了“初读——练读——熟读”的教学流程。在教学中运用效果较好。下面以《小蝌蚪找妈妈》的教学,谈谈具体做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根据大纲指出的“讲解课文要处理好部分和整体关系”的要求,我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文时是这样做的: 一、整体阅读,感知全文 教学时,我遵循着“整体——部分——整体”的规律,从解题入手,抓文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通过初读对课文有一个初步的印象,知道课文写了什么。我设计了以下问题:“亲人”是什么意思?这里的亲人指谁?大娘、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为什么作者称朝鲜人民是亲人?(以填空形式出现:为了志愿军,朝鲜大娘在五次战役中——,为了救伤员又——:为了营救志愿军侦察员老王,小金花的妈妈——:为了志愿军,朝鲜大嫂上山挖野菜,结果——。所以作者称朝鲜人民是——。)最后通过抓课文中心句“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会忘记”总结全文,使学生明白中朝人民的情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二、联系整体,分析部分 1.抓中心句,突出重点。这篇文章字里行间饱含着诚挚的情感。教学时,把主要精力放在“一边读,一边想”这个重点训练项目上,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教学,将学生的思路引向深入,知道作者是怎样写的。写大娘一节抓“八年来,您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一句,让  相似文献   

19.
从图入手,整体感知。看图学文的教学,可引导学生从观察图画入手,让学生先按照一定的顺序,认真观察,大致了解画面内容,然后让学生议一议,说一说图上画了些什么?怎么样?要求学生简单地说说图意,从整体上获得初步的印象,为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借助拼音,读中理解。汉语拼音作为识字的拐棍,可让学生借助拼音,一目双行,把课文读通。注意读准“捕”“迎”“裳”等生字。读时可采用自由练读,指名试读等方式,要求读正确不添字,不掉字;读流利,不唱读。读后结合画面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写的是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图文结合,深入理解。在教学中,可紧紧围绕小蝌蚪找妈妈这条线索,把握小蝌蚪如何变成青蛙的过程。读文时要弄清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每段有几句话,各是什么意思。课文第二、三、四段的叙述方法  相似文献   

20.
【提示与教学建议】歌曲旋律活泼。歌词叙说小蝌蚪摇着小尾巴找妈妈的情景,告诉孩子大青蛙就是小蝌蚪的妈妈。教歌前,先让孩子饲养一些小蝌蚪,观察它们的外形——大脑袋、小尾巴和黑溜溜的身体,在水里摇着小尾巴游来游去,引起孩子的兴趣。紧接着可以同时教唱歌曲的一二两段,并提问:小蝌蚪的妈妈是谁呢?在孩子们议论中教唱第三段。唱时第一段要活泼欢乐.句尾可加问句:“小蝌蚪,你要去哪儿呀?”第二段要唱得急切,句尾加问句:“小蝌蚪,你妈妈是谁呀?”第三段要唱得喜悦,句尾可问:“小蝌蚪,你怎么不像妈妈呀?”歌尾增加问句,一可增加唱歌的趣味,二能引起孩子更多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