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雍乾之际,八旗生齿日繁,清初所定之佐领拣放旧例无法适应新的情势,导致家族间为承袭佐领之职而产生大量的争讼案例,造成宗族不睦。在此背景下,清廷通过查勘佐领根源、确定佐领种类并制作和颁发佐领印轴、族长印轴等措施,在改定旧例的基础上,对满洲、蒙古、汉军诸佐领的承袭规则进行了划一处理,同时进一步明确族长职能以敦和睦。由于民族属性及文化传统的差异,八旗汉军的佐领编立与承袭颇具特色,且相较于八旗满洲和蒙古,汉军佐领下的宗族组织血缘关系更为松散,出现了“诸姓宗族”(geren halai mukūn)这种特殊的非血缘宗族组织方式,是八旗组织进一步官僚化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炮甲清代八旗炮兵之别称。满洲、蒙古每佐领下一人,隶于内火器营;汉军每旗四十人,设炮营一,附于骁骑营。  相似文献   

3.
清政府为了缓解八旗组织中兵额有定,而闲散余丁日增的矛盾,于雍正二年(1724)初,从八旗满洲、蒙古、汉军各旗余丁中选取家道贫寒而又可以培养造就者5120人,每月供给一定钱粮,以训练技艺,名为养育兵。雍正帝即位之后,对八旗人丁的发展状况极为关注,于雍正元年颁发一道谕旨:“自盛京初入北京时,八旗男丁共有多少人?如今又有多少人?著查奏。”因此,当年编审八旗男丁,由怡亲王允祥把八旗男丁的实际数字密奏。次年正月,雍正帝根据八旗人丁情况,发了一道谕旨:“八旗满洲、蒙古、汉军等,俱经累世效力旧奴才,因承平既久,满洲户口滋盛,余丁繁多,而丁多佐领,其护军、马甲,额设有定,是以不得披甲之闲散满洲无钱粮,至有窘迫不能养其妻子者。朕每加悯念,将如何施恩,俾得资生之处,再四筹度,并无长策。若欲  相似文献   

4.
清代武举考试对象分为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其中八旗蒙古武举制度对于清代的蒙古族教育发展具有十分重要地位,是清代武举制度的一个亮点。文章对蒙古八旗武举形式、考试内容和考试管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5.
清代武举考试对象分为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其中八旗蒙古武举制度对于清代的蒙古族教育发展具有十分重要地位,是清代武举制度的一个亮点.文章对蒙古八旗武举形式、考试内容和考试管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6.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清政府调派吉林官兵千余人移驻黑龙江,并在吉林增添官兵近千人,以资加强东北防务。对此,有关书籍均有记载。如《清朝文献通考》记载:康熙“二十九年,拨吉林佐领、骁骑校各二十一人,防御十三人,兵八百名,宁古塔佐领、骁骑校各四人,防御一人,兵二百名,往驻黑龙江地方。增设吉林满洲佐领、骁骑校各五人,防御十四人,锡伯佐领、骁骑校各一人,汉军佐领、骁骑校各一人,满洲兵七百三十名,锡伯兵六  相似文献   

7.
佐领是八旗的基层单位,是军政合一的组织。佐领主要分为勋旧佐领、世管佐领、互管佐领、公中佐领等。本组史料选自馆藏八旗世袭谱档。反映了清入关前后编设佐领的根源、承袭及其变迁的情况。现予发表,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8.
清统治者创办八旗官学,原是为了培养贵胃子弟人才并打出“兼资教育”的旗号。学生从内府三旗满洲佐领、旗鼓佐领与内管领下挑选。教员由满、汉及蒙员充任。至清中叶以后,学政日渐废驰,官学有名无实。这种情况引起一些官员和最高统治者的严重关注。这里刊发的档案史料,系从内务府全宗档案中选出,可供研究清代官学制度史参考。  相似文献   

9.
陈力 《兰台世界》2013,(21):19-20
相对于八旗满洲、八旗蒙古,汉军成立的时间晚了许多。八旗汉军诞生于皇太极时代并不是偶然的,除了汉军的技术优势之外,汉军成军与皇太极大战略和皇帝专权有直接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康熙朝是齐齐哈尔驻防八旗创建与调整的关键时期.达呼尔、锡伯、满洲、汉军、巴尔虎相继编入驻防八旗,历经多次调整,康熙四十五年(1706)最终形成满洲、汉军、达呼尔、巴尔虎多民族共存的驻防八旗格局.齐齐哈尔驻防机构中,军事长官级别逐渐升高,协领由每二旗一员变为每旗一员,其他属官由本民族官员管理本民族兵丁事务向满洲官员管理各...  相似文献   

11.
裕德正白旗满洲人。光绪二十九年八月由兵部尚书授协办大学土,光绪三十年十月授大学土。光绪三十一年十一月初二日(公元1905年11月28日)卒。关于裕德的生年月日,据光绪二十二年、二十五年、二十九年正白旗满洲都统呈报军机处的《正白旗满洲大臣年岁册》分别载明:成福佐领下左都御史裕德,五十岁,十月二十二日生。成福佐领下理藩院尚书裕德,五十三岁,十月二十二日生。成福佐领下协办大学士裕德,五十七岁,十月二十二日生。这三件档案说明,裕德在光绪二十二年五十岁、二十五年五十三岁、二十九年五十七岁,按各该年的具体年岁推算,…  相似文献   

12.
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蒙古的察哈尔部奉旨从辽东义州迁移到宣化,大同边外驻牧,并依照满洲八旗之制被编为左右两翼各四个旗,即著名的察哈尔八旗,今乌兰察布市除四子王旗,商都县和化德县外,其余各旗县市的辖地历史上均为  相似文献   

13.
清廷重视八旗蒙古人对其自身母语(即蒙古语言文字)的教育和传承,以此作为协助清廷治理蒙古地区的重要基础。顺治、康熙时期清廷在八旗蒙古官学中设置蒙语蒙文课程。雍正帝将蒙古语文视为“蒙古本务”,并将其定为八旗蒙古官员升迁的依据。雍正之后诸帝亦对此重视有加。然而,这样的高度重视并未达到预期效果,清中后期,蒙古语文传承在八旗蒙古人中的大规模断裂已成为不可逆转之趋势。前人在研究清代民族语言传承问题时,较多关注八旗满洲人,对八旗蒙古人关注较少。本文结合满文历史档案,对清代八旗蒙古人母语教育和传承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导致其传承危机的内外因,并由此引发关于八旗蒙古人“满化—汉化”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伊犁将军 官名,清代新疆驻防八旗的最高长官。全称“总管伊犁等处将军”。乾隆二十七年(1762)置。总掌驻防八旗、绿营及地方各民族事务,统辖军民,综制文武,天山南北两路皆听节制。将军衙门设印房、粮饷处、驼马处等机构,分设司官、笔帖式办理所属事务。所属驻防官员有参赞大臣(光绪时改副都统)、领队大臣、总管、副总管以及协领、佐领、防御、骁骑校各若干人,分掌驻防旗营军政及锡伯、索伦、察哈尔、额鲁特各部落游牧事务。  相似文献   

15.
陈力 《历史档案》2017,(4):81-91
清朝军政合一的社会组织制度——八旗制度,是一项相对开放的制度。八旗制度内部的流动,即是其中的重要表现之一。在八旗内部,有纵向的流动,如抬旗与降旗;也有横向的转换,此为换旗。八旗制度内部的旗色与旗分的调整与变化,一方面是在制度上体现出流动性,加强了上三旗与下五旗,八旗汉军、八旗蒙古与八旗满洲之间的有机联系,促进、加强了八旗整体性;另一方面,八旗的流动,形成了八旗内部的竞争机制,从而增加了八旗制度的活力与生命力,使其能够延续近三百年。从目前研究状况看,一是大多数学者仅仅涉及到抬旗、降旗与换旗的某一方面,未对此问题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研究;二是对八旗流动缺乏整体性研究,有以点代面的倾向。有鉴于此,本文试对此问题进行较系统的梳理和研究。  相似文献   

16.
清朝军政合一的社会组织制度——八旗制度,是一项相对开放的制度。八旗制度内部的流动,即是其中的重要表现之一。在八旗内部,有纵向的流动,如抬旗与降旗;也有横向的转换,此为换旗。八旗制度内部的旗色与旗分的调整与变化,一方面是在制度上体现出流动性,加强了上三旗与下五旗,八旗汉军、八旗蒙古与八旗满洲之间的有机联系,促进、加强了八旗整体性;另一方面,八旗的流动,形成了八旗内部的竞争机制,从而增加了八旗制度的活力与生命力,使其能够延续近三百年。从目前研究状况看,一是大多数学者仅仅涉及到抬旗、降旗与换旗的某一方面,未对此问题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研究;二是对八旗流动缺乏整体性研究,有以点代面的倾向。有鉴于此,本文试对此问题进行较系统的梳理和研究。  相似文献   

17.
乾隆初年,清廷在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附近地方修建绥远城,派拨满洲、蒙古八旗官兵驻防,并设官学对八旗子弟进行教育。关于绥远城官学的设立及沿革情况,官修史书及地方志记载均不详明。现从馆藏军机处满文档案中选译部分奏折,反映乾隆六年  相似文献   

18.
青岛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金德所著《满洲瓜尔佳氏索尔果家族研究》,2019年8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为2018年度《中国社会科学博士论文文库》资助出版成果之一。全书以满洲瓜尔佳氏索尔果家族为研究对象,立足于《清实录》等基础史料,充分运用满汉文档案、各类族谱,对索尔果家族兴起的社会历史背景,家族各支系的发展脉络,族人事迹,家族佐领、旗分和官爵,以及婚姻关系和家族历史地位等问题予以分析考证,附录部分作者罗列了索尔果家族佐领、婚姻和封爵汇总表,以及家族谱系图。  相似文献   

19.
满族先世女真人原是散布于明朝辽东边外的一个以骑射为长技的小民族。 17世纪初迅速崛起 ,建立了清朝 ,并改族号为“满洲”。 16 4 4年 ,清朝定鼎北京 ,这成为满族人入主中原内地 ,统治包括汉族在内的众多民族和辽阔疆域的开始。关于明末清初的中国人口 ,难以精确统计 ,估计至少在 1亿以上 ,而在当时“从龙入关”的 2 1万八旗男丁中 ,真正出自满洲血统的只有 5 .5万余人 (见安双成《清初编审八旗男丁满文档案选译》,载《历史档案》 1985年 4期 )。历史上 ,辽契丹、金女真、元蒙古等北方少数民族 ,虽然都曾入主中原 ,但满族人以如此悬殊的力…  相似文献   

20.
顺康雍三朝八旗丁额浅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最近在查阅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档案时,发现有关记载清代早期八旗男丁数目的两分档案材料,对研究清代八旗组织具有一定的价值。该文件是由雍正皇帝的弟弟允祥密奏,用满文书写。现据允祥的密奏本,谈一点看法。 据清史料记载,八旗男丁每三年编审一次。在编审各旗分下男丁时,各该佐领将其中已成丁者,分别编入男丁册内。其老弱幼丁,均不编入丁册。凡从丁册中应行销除之男丁,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