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路遥小说中的关键词是"交叉地带",路遥设定的"交叉地带"指的是陕北镇、县、地区级的中小城市和环绕这些城镇的农村。在这条特殊地带生存的人们有着自己的生存苦难、困惑与理性,苦难是来自生活与精神,困惑源于理性与情感的平衡,而理性是如何在城与乡之间做出选择。这都是路遥所赋予他们的,是路遥在描写乡土小说所秉持的观念。  相似文献   

2.
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已经发表了4部小说。从女性主义叙事学的角度看,谭恩美系列小说中的华裔女性人物已经成功地实现了"话语权威"。为了实现这种权威,谭恩美在其作品的叙述中采用了三种叙事策略——传统的作者型和个人型叙述声音以及较为现代的集体型叙述声音。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路遥小说中农民知识青年形象的分析,对其小说的民间意识进行解读,深入挖掘路遥小说的悲情意味和苦难意识。  相似文献   

4.
个人型叙述声音主要是以"我"表达"我"的思想、经历和故事等,是最能体现女性精神与肉体真实感受的文本。庐隐作为"五四"时期重要的女性作家,其小说主要采用了个人型叙述声音进行创作,《或人的悲哀》就是代表作之一,小说的叙述声音呈现了"情智冲突"的模糊性,文中"诗语"情感表现极具真实性,在具体事件上则体现出虚构性,而作者就徘徊在这虚实之间。《或人的悲哀》的这种写作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暴露女性自我生活的一种担忧的产物,是身居传统伦理和现代伦理夹缝中个人对传统伦理的妥协,是女性作者不得已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5.
《平凡的世界》作为路遥在文学创作历程中的代表性作品,不仅体现出路遥的创作能力,还彰显着他对于爱情的看法和观念,在文学界得到广泛的赞誉。这本书中所描绘的特殊时代背景和爱情经历,能够给人以启发,并引人深入思考。为此,本文以《平凡的世界》中不同主人公的爱情故事和经历为出发点,分析小说中爱情的书写方式,深入理解作者的爱情理念,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当代女作家付秀莹在新作《他乡》中,讲述了翟小梨从芳村走到S市最后到北京的奋斗历程。作家在小说中采用打乱叙述时间、多重人物叙述视角和变换人物叙述视角及转换叙事空间等叙事策略,为小说带来了时间"绵延"的特征,塑造出饱满立体的人物形象,阐释了"他乡"的隐喻。  相似文献   

7.
叙述探究,是众多经历了"叙述转向"的学科领域,开始采用的研究模式。该模式将经验作为经历和讲述的故事来理解,能够成功地捕捉到个人和社会维度中,那些以一般的事实和数据无法定量的东西,因此对当今学术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而在体育学科领域,此质的研究模式,还鲜见于文献。本文以小说叙述原理为原型,结合体育学科自身特点,从叙述者与叙述视角、叙述话语的结构、叙述话语的生成、述本的情节逻辑与可能性事件四个角度,申说体育学科的叙述探究。  相似文献   

8.
《菜园》延续了沈从文一贯的乡土小说创作风格,他用清新的文字构筑了充满自然风情美和人性美的理想世界。虽然他极力讴歌理想的生活状态和生命形式,但看似和谐的生命背后却充斥着人生的苦难与哀愁。小说在菜园的兴衰和人事浮沉中流露出作者的苦难意识和悲悯情怀。沈从文独特的人生经历和尚美的文学理想是其书写苦难的重要原因,这篇小说成为湘西小说苦难书写的新拓展。  相似文献   

9.
对张洁的整体创作历程进行了梳理和回顾,主要讨论了张洁作为一个女性作家在创作上的个人特色,显示了以爱情和生活经验为主要书写内容的个人话语在其小说创作中的重要地位;以《无字》为范本提出了作者作为对政治、历史有独特情结的"那个时代"的作家,其作品所展现的新的历史风范和历史感觉;分析了由于自传式的叙事特色和叙事手法使小说呈现出的个人极端的情绪表达。  相似文献   

10.
文学之所以能够引人入胜,在很大的程度上可以将之归因于文学对人性的深入探究与发掘。而在路遥的作品《平凡的世界》中,在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人性的光辉以及对人性的思考。在《平凡的世界》一书中不仅体现出了平凡的人在困难的世界中艰苦奋斗的精神,更是在行文的过程中贯穿着作者对于人性这一永恒话题的深沉思索。作者在《平凡的世界》一书中,把人生所面对的苦难当做是推动人们不断奋发图强的动力,通过对社会小人物的苦难刻画,来展现它们的美好心灵以及不屈不挠的意志。在书中的字里行间将小说的主旨提升到了人性层面,充满了人性关怀。因此,《平凡的世界》中所展现出来的人性美,是值得进行深入研究的。  相似文献   

11.
试图从空间的维度进入残雪小说,以期能获得对残雪小说《边疆》的深度阐释。认为残雪前期小说重在表现现实的丑恶以及自我拯救的孤独,而在《边疆》中转向了表现更富激情的集体的灵魂突围,营造了一个精神跋涉者的世界。残雪小说的氛围也就从绝望转向了期待。而这一切,作者是通过空间叙事体现出来的,空间是推动小说发展、表达小说意蕴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信天游作为陕北地域的文化表达与情感载体,兼有民间性与地方性,影响着陕北现实主义作家路遥的精神、心理和气质。路遥小说《人生》就是信天游运用的重要范例。信天游作为小说的副文本,在《人生》中主要有三个作用:表达爱意、回忆联想、道德惩戒。这三层作用重叠在一起,构成了路遥小说《人生》的文化特色,加深了作品中人生道路选择的主题内蕴。  相似文献   

13.
城市与乡村在路遥小说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从路遥小说中可以看出,中国革命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具有的深刻影响。乡下人进城是传统农业社会现代化转型的必经之路,同时也是路遥作品的核心情节,两者间的重合和矛盾反映出带有革命特色的中国现代化之路。路遥的乡村文学人物在进城过程中释放出的巨大情感能量、表现出的矛盾态度和城与乡在他们心目中的象征意义,都是中国革命特定历史进程和意识形态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
刘庆邦的《平原上的歌谣》堪称一幅我国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华北平原农村生活的凄美画卷。作者从哲学和审美境界的高度,探寻了民族的苦难极其根源。书写了关乎民族的生存、奋斗,灵魂、苦难的生活史、精神史、心灵史。  相似文献   

15.
《小团圆》首先复现的是一个大家族的团圆。作者写大家庭的大而闹,实际是写大家庭中透人心骨的枯寂与人情的荒凉。在此背景上展开的九莉最热烈奔放的青春故事最能代表作者"爱情主义"的观念。在女性写作的立场上,《小团圆》批判的是男权社会的"二美三美团圆"现象,对男人见异思迁给予了无情的暴露。"小团圆"也表达了作者对坚贞爱情的向往,其价值就在于它真诚地记录了一个沉溺于爱情难以自拔的女人的爱情历程,让读者从中读出自己的感慨。作为一部精彩的情色小说,《小团圆》必将在张爱玲的作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小说《人生》是在“城乡交叉地带”这个大环境下展开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固有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交汇之处。小说主要表现了农村知识青年高加林追逐大城市现代化梦想的历程,而作者路遥之所以选择以城乡交叉地带作为创作背景,与其人生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成长小说角度研究了美国黑人剧作家奥古斯特?威尔逊的最负盛誉的戏剧—?篱笆?。作者认为主人公特洛伊的成长综合包括了勇士精神的建立和家庭责任的承担两次重大觉醒以及逃避现实压力、从婚外情中求解脱的觉醒后的幻灭。受历史环境和社会约束的影响,特洛伊追求高贵的男子气概的梦想没有圆满实现,体现出"反成长"的特点。最后,本文借用文化理论探讨威尔逊如何在非洲裔美国人的宏大历史背景下融主人公的个人探索与集体觉醒、文化传承于一体并开拓美国成长小说新领域。  相似文献   

18.
余华曾被视为"先锋小说"作家代表人物。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他的作品构筑起了一个写实的世界,《许三观卖血记》是其中突出的代表。读者读完作品之后难免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许三观如此沉重的苦难?本文从客观原因、主观原因、作者自身的宿命观念等三个方面来探寻许三观苦难的根源。  相似文献   

19.
张爱玲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女作家,她的作品带有比较浓烈的悲情性格色彩,表达出了作者对于自由爱情生活的美好向往。《半生缘》这部小说是张爱玲的代表作,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有顾曼桢、许叔惠、沈世均三个人,他们之间的爱情产生了曲折的故事。作者以三个人的故事作为切入点,深度剖析男权、父权和金钱对于女性人性、爱情、婚姻的压抑,展现了文中不同的人物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20.
余华的小说中存在着大量的对苦难的描写,这些对苦难的描写并不是为了简单的要揭示苦难本身,而是要通过苦难来诠释生命的可贵。余华在他的作品《活着》中对苦难做了全面的呈现,体现出了余华的"生命意识",即:苦难是人类必须去承担的,但在苦难中我们应感受生命的可贵,从而倡导人们珍爱生命、珍惜幸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