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中国古代山水文学的发展作了宏观性的考察与研究.认为中国古代的山水文学经过了由文学中的山水到山水文学,再回归于文学中的山水这一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作为山水文学之主要写述对象的山水,其功用也由比德嬗变为感情寓托,再进而成为人物或情节之烘托和映衬.  相似文献   

2.
牛希济是陇中著名作家,是"花间词派的"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主要写男女相思以及羁旅送别之作。由于受出身及个人经历的影响,牛希济的作品呈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清淡之美。  相似文献   

3.
在文学世界中,写山写水往往是相联的。从魏晋到南北朝,已逐渐露出山水文学的倾向。《文心雕龙·明诗》有云:“宋初文詠,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那时的文人们,极貌写物,穷力追新,对山水风景的描写,倾注了他们全副心力。在这篇小文里,只谈谈他们的写水。比如,南朝梁代的陶宏景《答谢中书书》:“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相似文献   

4.
魏源的文学思想是由其今文经学和社会改良的思想而生发的.具体到其诗歌创作中,则可说特色有二一为重功利、重教化的反映时事之作;一为以"复古"为创新而风格奇崛险怪的刻画山水之作.魏源的诗歌正是以其雄浑遒劲、气势奋发、富孕时代感而风流于一代诗坛.  相似文献   

5.
中国山水画作为独立的绘画形式,深受魏晋时期以老、庄思想为核心的玄学影响,以时人宗炳的《画山水序》和王微的《叙画》两篇山水画理论文献最为重要,他们提出了画山水就要写山水之神的自然美学观,倡导以形写神的创作方法,从而确立了山水画的艺术特质和审美取向。宗、王二人的山水画理论具有极其丰富的文化意蕴,不仅指导了古代山水画家的创作实践,对今天的山水画创作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建安诗人对生命悲剧意识的消解主要反映在他们的游宴之作、情爱之作、山水之作、游仙之作以及功业之作中。其中,功业之作最具积极意义。由此形成了建安诗人与《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之间最后的最明显的分界线。  相似文献   

7.
岑参是唐代最著名的边塞诗人之一,六年的边塞生活,丰富了他边塞诗的创作题材;浪漫的诗风,使他的边塞诗达到了与众不同的艺术效果。由于对塞外风光有着亲身的体验和观察,他写下了一首首展示边塞独特风光的诗篇,天山雪、沙漠风、火焰山等在他的笔下呈现出异样的风采;他把景物描写和军营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用环境的险恶衬托边塞将士的英勇无畏,歌颂了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他写与朋友的送别也别具一格,在惜别之中更多的浪漫的想象和殷切的鼓励;身为异乡人,他还写了许多思乡之作,表达了他对故乡和亲人浓浓的相思之情。  相似文献   

8.
儒家的自然观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为"尚用",二为"比德"。孔子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是儒家伦理道德至上向自然山水的转移,山水成为君子德风的比喻和象征。汉儒"天人合一"思想就是对先秦儒学"比德"观念的继承和发扬。经过晋宋玄学对传统儒学的扬弃,儒隐者不仅比德山水,还寄情山水,以追求高洁独立的人格。唐儒高举建功立业的时代大旗,始终没有改变积极用世、匡扶天下的价值取向。即使走上隐逸之道,也带有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9.
苏武一生创作丰厚,有诗二千七百多首,词三百多首,其创作数量之巨为北宋作家之冠,其质量之优也为北宋文学之最。这些作品虽呈现出阶段性的特征,但集中反映了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态度,展示了其复杂的心路历程和多样化的艺术风格。更反映了作家一生仕途的坎坷。他曾经坐牢、放逐、降职,几起几落,历尽艰辛、饱尝人‘清冷暖、政治风云的险恶和世态的炎凉。一生处于惊恐孤独、凄凉的境界中却能吸取儒、释、道思想中通达的因素,作为自己在逆境中的精神支柱,寄情山水,超然物外,在作品中缘情写性,借物抒怀。他常常赋予景物自身应有的内在…  相似文献   

10.
杜甫一生对诸葛亮十分崇敬,未能忘怀。他由秦州入剑门到成都,再到夔州,六七年间为蜀中的山水和有关人物写过不少诗,而在这些纪胜怀贤之作中就有十多首是以诸葛亮为题材歌咏成篇的,为数最多。用这样多的诗篇反复咏赞一位历史人物,在唐诗中也是罕见的。清人吴闓生云:“公平生意量,初不屑屑以文士自甘,常有经营六合之慨,每咏诸葛辄枨触不能自已,此其素志然也。”(《唐宋诗举要》引)可见杜甫对诸葛亮具有着特别深厚的异代感情,绝不是偶然的。  相似文献   

11.
陶渊明的诗主要是写意 ,是写情景融合的心境 ,他的诗往往是言在此而意在彼 ;谢灵运以山水为主要描写对象 ,穷貌极物成为他主要的艺术追求。从陶诗到谢诗的转变 ,反映出了两代诗风的嬗变。  相似文献   

12.
杜甫在秦州时期创作的《天河》、《初月》等十六首咏物诗,抒发了其心中种种感慨,这些感慨归结为一点即失意之悲。这是他辞官后凄凉心境的写照,反映出他对朝廷、时世和自身遭遇的失望和苦闷。"以人情写物情"、"含蓄的表达"、"细致的情节刻画"是这组诗主要的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13.
庄子的艺术精神,不是以人物作国对象的美为满足,自然的水方是其不期然而然的归结之地。把山水自然视为独立的观照对象,使人与山水完全融合,是由于“虚静”之心而来的主客一体的“物论”结果。庄学的这种上虚静审美方式,不仅培养了魏晋文人对山水的审美观念和旅游意识,使使他们亲近自然,喜爱山水,因而出现了文人结伴集体旅游的热潮,而且也必然渗透于当时的山水旅游文化中,当人们把它转化为艺术创造的内驱力时,使出现了山水  相似文献   

14.
山水诗发展到唐代,掀起了一个高潮。以王、孟为首的诗坛大家,彼此呼应,群星闪耀,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蔚为壮观的山水田园诗派,与当时诗坛的边塞诗派形成鼎足之势,一时波澜壮阔,好不热闹。 继谢灵运之后,在唐代最杰出的山水诗人,当然首推盛唐时期被后人景仰的“诗佛”王维。他的山水诗,比之谢灵运,无论在哪个方面,都向前迈进了一步。谢灵运的笔下,还只是把山水当做一个倾诉对象,而王维则把山水当成知己,俨然将山水看做是相见恨晚的朋友。当然,文学作为社会生活的反映,王维的山水诗,与他独特的人生经历,个性化的生活情趣、高妙的艺术造诣,和对自然山水卓绝的感觉有关。  相似文献   

15.
萨都剌是元代最重要的西域诗人之一,他生于北方,却创作了许多描写江南的风俗人情的作品。诗人在对江南美女、江南美景、江南风俗及与南国友朋的唱和中,忘情江南山水的寄怀之作中,充分表达了叹古的幽思,无限的惆怅。这种现象说明,江南的秀丽山水对中国古代文人的影响是巨大而且深远的。  相似文献   

16.
"伟大的人民诗人"陶行知不仅创作了丰富的诗歌,而且有着鲜明的创作思想。他反对"害了贫血症的文艺",批评只重视形式技巧、忽视思想内容的"胡适之体";提倡"为大众写"、"写大众需要知道的事"、"照大众说话的口气写"的"大众文"。他的创作思想是对中国传统诗学精神的承继。  相似文献   

17.
作为戏剧家,吴宓的《陕西梦传奇》写求进步的少年不得志的困扰;由朗费罗长诗《伊芳吉琳》改编而成的《沧桑艳传奇》表达了对人民的同情。这两部剧作都是有感而发的忧国忧民之作,而不是仅抒个人的儿女情长之曲。把外国古诗改编和创作成古代戏曲形式,既显示他的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二重性,又显示他中西文学修养之深。  相似文献   

18.
1942年,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诞生,赵树理因在许多方面和<讲话>的要求相一致而"成名".经历了<讲话>发表之初的兴奋和激动,<讲话>发表10周年之际,他与之对照,作了真诚的自我检讨;<讲话>发表20时,他谦虚而虔诚地奉献"试笔"之作.<讲话>已经成了赵树理心头的一种"情结",但这种"情结"也在无形中禁锢了作者思想和创作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9.
游记的议论     
游记是描写旅游见闻的一种散文,它总是叙山水之胜,状见闻之奇,或记探幽寻胜中的情趣.游记属于记叙文的范畴.“记者,记事之文也.”(吴讷《文章辩体序题》,下同)记事之文,以善叙事为主.我国最早的“记”体散文,都以记事为主,山水游记也是这样.但是,“后人作记,未兔杂以议论”,或者“专尚议论”,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游记中有大篇议论,是否就成了议论文?正像小说中有议论不失其为小说、书信中有对山水风景的描写还是书信一样,这都不能改变它们体裁的性质.有的人把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当作议论文来分析,不仅忽略了文学的艺术形象,而且混淆了体裁的分类,犯了常识性的错误.游记散文本来“兼备各体”,或记述,或考据,或议论,或抒情,意之所至,笔之所从,神从笔游,舒卷自如.所以张相在他编的《古今文综》里把山水游记分为记实、考据、议论和抒情四类.当然,这种分类是就它们的主要特色而言的,好的游记,往往是记述、议论和抒情三味浑然一体,达到了一种相互结合的完美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20.
《醉翁亭记》可以说是一篇散文诗,北宋政治家欧阳修以其细腻的笔触、深厚的情致、委婉的章法描写滁州山中四时景色的优美以及朝暮的变化,突出"山水之乐"。这既是作者寄情于山水闲适优雅情致的精彩浓缩,又是他遭贬后悠然自得并且仍然保持为人大节旷达情怀的无限放大。此文不仅具有千古不朽的美学价值,更重要的是,文中体现的"与民同乐"思想对今天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