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典园林与中国山水画可堪称为“姊妹艺术“.从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来看,唐、宋以来一些擅长山水画的文人画家参与园林的设计,将绘画的创造手法和意境的特色融贯于园林的布局与造景之中,从而使中国古典园林有了山水画的特色.中国古典园林山水画的特色还体现在它的审美追求和表现手法上.  相似文献   

2.
元代山水画在中国山水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作品既是宋画的灵活再现,又有其独到之处.在元代,由于政治,民族,社会等原因,山水画成为文人士大夫抒发情感的一种方式.为了在画中营造出他们所向往的“世外桃源“般的幽雅意境,在具体的绘画过程中,他们将对物的真实描写转为对物与物组合关系的描写上,同时运笔更注重毛笔的艺术表现性.本文力图从中国山水画重意境的审美追求入手,通过与宋画进行比较来分析元人山水画的造景与用笔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意境与情趣是评价中国文化传统艺术的重要美学范畴。中国古典园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它将各种不同门类的艺术荟萃在一起,与园林中山水、泉石、花木等自然景物相互联系、相互补充,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组成一种新的空间艺术。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同样具有意境美与情趣美。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美,是诗画与园林的结合,园林是凝固的诗,又是立体的画。中国古典园林的情趣,是把古诗文、历史传说中的意境赋予园林景观之中,使之具有古风雅趣。  相似文献   

4.
由于特殊的文化渊源和艺术发展过程,中国的文人和画家历来提倡诗画结合,从而达到“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画统一的境界。中国的山水画,不仅能表现“以大观小”,还能表现“小中见大”的空间美。这种山水画和诗的结合有外在形式的“诗配画”,也有内在意境的结合“画中有诗”,我们应在继承前人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开拓新的山水画艺术空间。  相似文献   

5.
山水画的意境 画山水,最重要的问题是"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什么是意境?我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不用说,它当然要求包括自然地理的准确性,但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见景生情,景与情要结合.如果片面追求自然科学的一面,画花、画鸟都会成为死的标本,画风景也缺乏情趣,没有画意,自己就不曾感动,当然更感动不了别人.  相似文献   

6.
山水画是借描写自然景物以表达作者感情的。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就是“情景交融”的境界。唐代张把这一艺术体验加以理论化,提出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原则,辩证地解决了艺术创作中主观与客观、造化与心源的关系,这是山水画创作的根本规律之一。写景是为了“寄情寓象”、“缘物寄情”,意与景汇,景与情通,情景交融才能产生“意境”,这就是山水画的灵魂。意境包括“立意、诗意、情感”等方面。要使自己的画进入有“意境”的境界,立意尤为重要,有人把它作为主题思想来理解,这是片面的。主题思想是画家要显示给人…  相似文献   

7.
中国园林确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园林范式还处于初级阶段,魏晋南北朝画论中山水画也逐渐形成独特的绘画风格,并推动山水画论发展以至影响园林范式研究。诗画园一体论,选取画家顾恺之与谢赫的画论观点分析寻找与园林营造关于山石的内在关联,将自然的诗情画意的审美意境运用到中国园林范式。  相似文献   

8.
论中国古典园林与中国山水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典园林伴随着历史的脚步不断向前发展.中国造园首先从属于绘画艺术,既无理性思维,也无规则,一座中国园林就是一幅中国山水画.中国山水画与中国古典园林有着不解之缘,尤其是山水画对园林的影响更为直接、深刻,两者在一定时期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9.
基于对山水画艺术特点的分析归纳,借鉴山水画蕴含的画理精髓,构建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现代居住区景观设计思路。从居住区景观设计的意境表现、植物造景、叠山理水、空间韵律以及色彩写意五个方面加以阐述,探寻居住区景观设计山水意境的营造方法。  相似文献   

10.
园林艺术是空间与时间的综合艺术,是连续的、动态的风景构图形式。中国古典园林在发展中,受山水画美学思想的影响,借鉴了山水画的创作方法,以园入画,因画成景,形成了源远流长、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站在新时代的角度来看,写意山水画对园林题材的影响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意境是绘画的精神氛围,是由绘画形式所体现的整体气氛,是决定一幅画成败的重要因素.在中国山水画中,曾有人把意境当作最高的审美标准或最主要的艺术特点;我认为西方风景画亦是如此,画家们在自己的作品中寄景喻情,创造自己的理想境界,与中国山水画有异曲同工之美.画家追求的意境形式非常多,如空灵、韶秀、混莽、苍古、荒寒、烟润等等.这些画境实际上是生命的境界.没有生命的浸淫,这些境界就不可能产生,不从生命的角度着眼,也难以破译出画境的深机绝缘,像倪云林的画给人一种凄凄惨惨、冷冷清清的感觉,生命在寒风中萧瑟,实际上充满着盎  相似文献   

12.
中国园林同中国文化艺术密不可分 ,通过诗歌、绘画和书法等艺术形式来达到其深远意境 ,这种意境是诗情画意通过园林中的景物表达其所蕴藏的艺术境界 ,使情与景统一 ,意与象统一 ,形成意境。园林意境还通过景题、匾额、对联、石刻、雕塑、建筑等 ,来直接传达思想情感的艺术形象 ,吐露作者的心声、造园的匠意。所以 ,中国园林被称之为“凝固的诗 ,立体的画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艺术史上,山水诗的产生早于山水画,并深刻影响了山水画的构思和表达,以及对意境的追求。有声画,无声诗,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体现了诗画之间的关系。明代以后,诗画渐渐脱节,不再是唐宋时期的情景了。  相似文献   

14.
单纯以自然景物如山林、烟云、水瀑……组成画面的作品是中国山水画的一个方面,但更多的则是以人和人的生活活动和自然景色结合起来,布景有人作品才会有生活气息和时代风采。所以,点景在山水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点景物左山水画中虽不是主景,但在点景上的任何不当或草率,都会破坏画而的协调,减弱作品的感染力。 中国画最基本的追求是主观之“意”与客观之体“境”合而生成的意境。对山水画意境的追求,是一种以人的创作为主,并集中体现人同自然审美关系的阶段和方式。李可染先生认为:“画山水最重要的是意境,  相似文献   

15.
谈中国园林的意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园林同中国文化艺术密不可分,通过诗歌、绘画和书法等艺术形式来达到其深远意境,这种意境是诗情画意通过园林中的景物表达其所蕴藏的艺术境界,使情与景统一,意与象统一,形成意境。园林意境还通过景题、匾额、对联、石刻、雕塑、建筑等,来直接传达思想情感的艺术形象,吐露作者的心声、造园的匠意。所以,中国园林被称之为“凝固的诗,立体的画。”  相似文献   

16.
山水画作为最能代表中国绘画艺术特色,最能够反映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涵审美观点,人生哲学的一种绘画形式.学习欣赏山水画其意义与收获不仅仅限于山水画的本身,它实际已经超越了山水画本身.因此,要想对山水画有一个全面、深刻、广泛地理解与把握,应先学会从中国山水画的气韵、意境两方面来欣赏.  相似文献   

17.
点景,是山水画点缀相应景物的一个专有称谓.在山水画中,指根据表现内容与意境创造的需要,在构图的相应位置,点缀相应景点,如亭阁房舍、舟车桥梁、人物畜兽等等,用以加深意境表达,增加画面情趣,提出画中生机.画中点景,是山水画技法的一个表现环节. 点景,按汉语本意,点就是小,景是指景致,合起来为小景之意.在山水画技法中,点景所占面积虽小,但位置却十分重要,其画龙点睛的作用往往能成为“画眼”,这正如清人蒋骥在《读画纪闻》中所述:“村居、亭观、人物、桥梁,为一篇之眼目.”由此可知,点景虽小,在山水画中却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以“意境论”为审美观照和艺术追求的中国山水诗画,洗炼静美,空灵逸荡,带有着最鲜明的中国文化母体的古老而深刻的胎记。寻踪其对意境的刻意追求,透视意境论这一中国传统美学的基本问题、审美中心和最高成就的哲学背景和美学特征,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中国山水诗画这一东方文明之花的精神底蕴。目前,我国保存最早的卷轴山水画是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这幅画青绿设色,景物浓丽。但山水画的出现应当早得多。东晋南朝时,已成为  相似文献   

19.
意境是构成艺术美的重要因素,是我国传统美学的重要概念,也是画家借景抒情表达思想情感的艺术境界.本文主要从意境的内涵、中国山水画意境的语言表现形式以及中国山水画意境的营造三个方面对中国山水画的意境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20.
正如果说意境是山水画灵魂的话,那么点景就是山水画灵魂显现的点睛之笔。正如清代蒋骥在《读画纪闻》中所说:"村居、亭观、人物、桥梁,为一篇之眼目。"山水画中一片平常的山林、田野,因为有了村落的分布和人物的活动,立刻变得生动而充满灵性。尽管点景在山水画中所占比例不大,却起到了点题的作用。它可以极大地强化画面的感染力,增强和完善山水画意境的营造。山水画中的点景主要有屋宇建筑、人物、动物、车船等,均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