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现代社会交际对每个人的口语交际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作为培养未来社会基础语文素质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语文课程标准》中不仅将过去的“听话”、“说话”改为“口语交际”,并且将“口语交际”和“识字写字”、“阅读”、“写作”“综合性学习”并提,构成语文教学的整个体系。口语交际因此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上好口语交际课,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一种有效途径。但是,口语交际课在一单元中只安排一节,学生专门接受训练的机会非常有限。《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在教学活动中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2.
现行小语教材中把以往的“听话、说话”换成了“口语交际”。这是否只是一种提法上的标新立异呢?抑或是老师们说的“换汤不换药”呢?答案应该是否定的。笔者认为,新的提法应该赋予了口语交际教学“新”的涵义。作为语文教师理应在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过程中,着力打造一个口语交际教学的“新”平台。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交流日益活跃、频繁,高质量的口语交际能力已成为现代公民必备的能不力要求。“口语交际”作为《课程标准》五大板块之一,按九年一贯的思路分四个学段提了出来。正是顺应了这种时代发展的潮流。“口语交际能力是一种在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灵活、机智的听说读写能力和待人处事的能力。”因此,从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两个层面去解读“口语交际”,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交流日益活跃、频繁,高质量的口语交际能力已成为现代公民必备的能不力要求。“口语交际”作为《课程标准》五大板块之一,按九年一贯的思路分四个学段提了出来。正是顺应了这种时代发展的潮流。“口语交际能力是一种在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灵活、机智的听说读写能力和待人处事的能力。”因此,从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两个层面去解读“口语交际”,  相似文献   

5.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社会交际活动空前广泛、活跃和频繁起来。口头语言这个最基本、最便捷的交际工具,显得尤为重要。较强的口语交际能力就成了人们适应现代化社会交际最基本的能力需要。《语文课程标准勘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可见,口语交际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上好口语交际课至关重要。根据《语文课程标潍勘中的“课程目标”,“口语交际”教学应具有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6.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的、特殊的、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语文能力是人们生活于社会中的一种基本生活能力。所以语文教学必须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在重视学生书面语言的训练的同时,又要重视学生口头语言的发展。为此小学语文教学课程标准把原语文大纲中“听话说话”改为“口语交际”,其目的显然是: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话态度和语言习惯。  相似文献   

7.
未来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要求每个人有较强的口语交际能力。因此,修订版大纲,将原大纲中的“听话、说话”改为“口语交际”。 那么“口语交际”与以往的“听说训练”有什么区别呢? 1.听说训练是单向传递的。一人说,众人听,思维碰撞少。口语交际训练是双向互动的,不仅要求每个人听,还要求随时作出提问、回答评论等反应,交流的频率高。 2.听说训练可称之为“纸上谈兵”,是借助图片进行训练,语言的内容往往被图画框定,少有创新。而口语交际训练是“短兵相接”,其话题来源于生活,其形式是当面交流。因此,口语交际时就得考虑语言的准确性、临场应  相似文献   

8.
义务教育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中的“口语交际教学”已不同于老“教学大纲”中的“听话、说话教学”。纵观其课程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习方式及至评价建议,我们可以归纳出以下鲜明特点。课程理念的前瞻性。“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往的素养”。这种课程理念的表述,使我们清晰地看到,把“听话、说话教学”改为“口语交际教学”并不只是名称的改变,它是课程理念的突破性进步。什么是“口语交际”?现代语言学认为,口语交际就…  相似文献   

9.
黄惠平 《广西教育》2007,(5A):32-3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因此,要加强低年级“口语交际”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笔者认为可以让低年级学生在“玩”中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相似文献   

10.
“口语交际”是人们通过口语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过程。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针对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本人认为口语交际教学要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并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口语交际”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那么,农村中学如何加强口语交际教学,落实课程标准精神,提高口语交际教学实效。本文试进行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12.
王晔 《当代教育科学》2007,(19):58-58,60
“口语交际”这一术语第一次出现.是在2000年试用修订版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它一改以往的“听说教学”,将“口语交际?”教学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可与“阅读”、“写作”教学齐眉并举。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口语交际教学的目标:使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然而,这并非仅仅是专业术语名称上的变化,其实质是全新的口语教学理念的变化,它汲取了国际先进教育教学经验、理论之精华。它的提出与目标的设定,为中国的语文教学凭添了许多新的活力,指明了新的前进方面,为语文教学注入了一泓活水源泉。  相似文献   

13.
王爱青 《新疆教育》2013,(10):130-130
口语交际的教学应遵循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注意创设生动、有趣、生活化的口语交际情境,在各科教学过程中坚持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重视落实听与说的技巧、方法的训练,重视交际态度、情感、能力的培养。对各年段的口语交际训练与不同的口语交际训练内容,要体现其训练的阶段性与不同的交际特点,这样的口语交际训练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在互动状态下的真正意义上的“口语交际”。  相似文献   

14.
口语交际教学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它的设置在很大程度上使传统的听、说能力得到了有效整合。“口语交际”训练的主要途径在于课堂.训练的主要素材来源于教材。教材蕴含着丰富的口语交际训练资源,我在利用教材资源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上,做了一些尝试,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15.
“口语交际”是小学语文教学一个重要而又崭新的课程,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不尽如人意。在农村学校,“口语交际”更是遭遇尴尬,常有“死课”(不肯交际)、“乱课”(游离目标)的情况出现,如何改变这一教学情况,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水平呢?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随着社会向纵深发展,口语交际作为社会交际最基本最便捷的形态而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口语交际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以高社会化、高效益化、高信息化为特征的现代社会,对人们的口语交际有着更高的要求,要求人们具有准确、敏捷、有效的口语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交际活动的广泛。活跃。频繁,口语交际能力成为现代公民必备的能力要求。“口语交际”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一个重要而崭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2000年教育部先后颁布了中小学三个新的教学大纲,将原小学大纲中的“听话、说话”、初中大纲中的“听话训练、说话训练”、高中大纲中的“说话能力”,统一改为“口语交际”。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课程标准》和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语课程标准》中,都采用了“口语交际”的提法。这不只是术语的改变,而是教育思想的转变。“口语交际”强调的是实践功能,突出了综合性和情感性特点。  相似文献   

19.
《语文新课程标准》把“听话说话”改为“口语交际”,特别强调指出:小学阶段应“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小学语文学科不仅是一门基础工具学科,而且更重要的是一门交际的基础工具学科。说,可以发展学生的语言,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还可以顺利完成口语交际。将来的社会,更注重人际交往,能说会道,将会给孩子的将来带来极大的成功,从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来看,培养学生的敢说、会说是何其重要。但在过去的教学中,由于生活环境和语言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随着社会向纵深发展.口语交际作为社会交际最基本最便捷的形态而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口语交际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以高社会化、高效益化、高信息化为特征的现代社会.对人们的口语交际有着更高的要求.要求人们具有准确、敏捷、有效的口语交际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已经将口语交际教学与阅读教学、写作教学、识字写字教学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新课标顺应了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从现代社会对未来公民素质的要求出发,明确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从总目标中。我们可以看出。新课标与以往的课程标准相比.把口语交际教学的目标又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然而.现实中的口语交际教学还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即目前口语交际教学仍被边缘化。没有被真正地重视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