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视纪实性纪录片及对新闻事件的深度报道类节目的兴起,成为电视跨世纪发展的主要特征。在纪实类节目的兴起过程中,摄像记者运用“镜头”打破了“电视只能机械式再现生活”的局限性,其中有“段落镜头”之称的长镜头可以说功不可没,它特有的“写实”与“写意”功能最大限度地凸显了电视“百闻不如一见”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情景再现是指通过后期设计和导演,模拟原始场景,再现已经消失了的现场、事件发生的过程、细节等,给观众创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情景再现作为一种电视  相似文献   

3.
陈伟 《中国传媒科技》2012,(24):236-237
在电视节目当中,如何借助情景再现的方式讲故事?这是本文着力探讨的内容。情景再现作为一种被东西方电视界所认同的电视表现手段,近年来频繁出现在一些故事类、民生新闻类电视节目当中,本文从这一现象出发,总结了情景再现的方式,分析了情景再现的作用,并对误用、滥用情景再现可能引发的表达危机进行了反思,并做出了提示。  相似文献   

4.
吕建江 《视听界》2012,(5):82-83
"情景再现"是目前广泛运用于电视节目创作中的一种补充叙事手法,或称"情景重现"、"情景回放"、"真实再现"等。用"再现"取代解说或配合解说,最早见于纪录片领域,至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在新闻专题和社教专题中,并迅速蔓延。关于以事实为报道对象的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事实是新闻的本源,然而不无遗憾的是.在我们的实践中,虚假新闻成了新闻传播中的一个痼疾。在各种新闻媒介中,电视报道能够把事件现场以画面的形式再现于观众面前,满足观众亲眼所见的愿望.无疑是最值得信任的。然而,多年来电视报道画面失实现象却长期存在.组织拍摄、扮演重拍、张冠李戴等“手法”不但严重影响了报道的可信度,也败坏着观众的胃口.影响着整个电视媒体在观众中的公信力。而且,在激烈的新闻竞争和高新技术普及的情况下,为了追求画面的戏剧性和感染力.新闻造假手段越来越隐蔽,利用率越来越高。本文将简略分析当今中国电视媒体较常见的几种新闻失实现象.以期引起各方面的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6.
电视报道在本已优势凸显的态势和进程中,还要以“现场模拟”“情景再现”等手法,进一步追求画面的视觉效果。而广播媒体中,一种比起电视画面调动“现在过去时”更经济、更快捷的表现手法——“配乐广播”,却在一度高热的态势下日渐降温。这种曾经广为运用,令老广播人认可,让受众欢迎的广播报道制作方式,在不经意中被广播人疏远和冷落,不少新的广播从业人员甚至对它非常陌生。  相似文献   

7.
2006年第2期《山东视听》发表了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肖潇先生的《“情景重现”在电视新闻节目中的运用》一文,笔者认为,在电视新闻节目中,应拒绝“情景重现”,特撰写此文与肖潇先生商榷。“情景重现”,又叫“现场模拟”、“真实再现”、“情景模拟”或“案例再现”等,虽然  相似文献   

8.
"情景再现"是广泛运用于电视节目创作中的一种叙述手法,又称"情景重现""、真实再现""、现场模拟"等,它是运用多元化的影视语言,使用主观镜头、光影、声音、场景模拟、演员表演、数字技术虚拟等多种表现手段,再现历史真实,营造过去时空,用意向性的表达方式向观众传递一种看似虚幻却又真实可信的气息,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和艺术感染力。对于电视消防新闻来说,无论是灭火现场,还是救援现场,又或者是重大地质灾害现场,很多珍贵的镜头并不总能被捕捉到。但是,这些被遗漏的镜头却又充满了令观众动容的新闻亮点,观众对这样的瞬间充满了期待。这种情况下,运用情景再现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对于电视消防新闻报道来说,如何运用情景再现,  相似文献   

9.
薛蓓 《青年记者》2012,(15):73-75
情景再现的概念界定 近年来国内纪录片创作界出现了一种新的表现手法——"情景再现",它通过艺术的手法再现历史场景和气氛.几部曾热播的纪录片《新丝绸之路》、《故宫》、《1405·郑和下西洋》、《圆明园》、《唐山大地震》等,都动用了模拟拍摄以及三维动画等形式再现历史情景. 在国外的纪录片中,这已是一种使用较为普遍的电视语言.早在上世纪30年代,英国纪录片运动创始人约翰·格里尔逊就主张纪录片应该是"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即采取戏剧化的手法对现实生活进行搬演甚至重构.罗伯特·弗拉哈迪在拍摄《北方的纳努克》时就有意识地借鉴了剧情片的叙事手法、剪辑技巧和一些特技运用手段,用情景再现的方法将爱斯基摩人与大自然搏斗的生存故事表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0.
目前日益繁荣的电视节目在“新闻故事化、故事情节化、情节细节化、细节人物化”引导下.“听电视讲那过去的事情”越演越烈。四川电视台更是把四川卫视定位成“故事”频道——“四川卫视.故事从这里展开”。目前“故事”获得了焕发光彩的全新契机.它颇有点突如其来地坐上了中国电视节目创作领域的醒目席位。不仅影响电视节目生产的模式,并且成为中国电视节目生存的有效手段.甚至内在地影响到电视节目美学新质的形成。欣喜之余.应该看到,节目从一个极端正走向另一个极端:20 分钟左右的节目.数次被人为割裂开来;“故弄悬虚”的“钩子”、不断减慢的节奏、不厌其烦的“情景再现”、“真实再现”充斥荧屏;为讲故事而讲故事.说评书、说相声、讲方  相似文献   

11.
报道新闻事实既不可主观臆造,也不可有闻必录。既然是事实的报道,就要尊重事实,就要以客观的态度用客观的手法忠实地再现事物的本来面目;如此,不但“真度”在再现中,“深度”也在再现中得到彰显。既然是报道要在大众媒介上刊播,就要尊重新闻规律,就要按刊播要求,对新闻事实在“再现”的基础上加以选择与提炼。如此,事实的面貌与意义都将在事实的提炼中得到呈现。为此,特分析两例如下:  相似文献   

12.
郝丁瑶 《视听》2016,(7):42-43
"情景再现"是当前电视法制节目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段,它以复现逝去的情景和对现实生活的反映而显示出特殊价值。"情景再现"在增加节目的艺术感染力的同时,也传递出些许负面影响。目前对于电视法制节目创作者来讲,如何通过情景再现将事实的原貌再现,而又使其充满正能量,是电视法制节目创作者无法回避的一个课题。  相似文献   

13.
一、“黑子运动”与信息损耗 对于新闻的定义,最为我们熟悉的是陆定一所给出的,即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而从信息学角度给出的新闻定义则与此不同,例如宁树藩指出的,所谓“新闻”,乃是“经报道或传播的新近事实信息”。由这些定义我们可以推知,所谓“新闻真实”,可以认为是受众通过新闻报道所了解到的关于事实的信息与事件本身的信息是一致的,相符合的。使新闻报道全面、真实地再现新闻事件本身所释放出来的信息,是每个新闻工作努力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面对国内电视领域竞争日趋白热化、收视率大行王道的现状,“情景再现”作为电视新闻弥补叙事断点、提升自身可视性与感染力的有效叙事方式,被广泛运用。本文拟从传播学、叙事学之视域澄清“情景再现”并非有违新闻真实,并就如何规范运用“情景再现”以保持电视新闻的真实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在新闻工作实践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景:有了新闻事件,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记者蜂拥而上.有的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游刃有余,作出胜人一筹的报道,让新闻价值得以充分体现,令受众(读者)拍手称快。但有的记者却身入“宝地”不识“宝”,采写的新闻只能勉强应付刊播,吸引不了受众的眼球。产生如此强烈反差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归根结底与记者个人素质和个性化特点有着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16.
郭晔 《新闻采编》2005,(6):27-29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是电视新闻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电视业界同行探讨已久的一个话题,随着电视技术的不断进步,电视新闻已从“完成时式”报道向“进行时式”报道形式转变。所以说现场报道应该是今后电视新闻报道的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17.
电视消息,不同于报纸赋予的“消息”这一概念的含义。“现代汉语词典”称:“消息:关于人和事物情况的通报”。电视新闻画面的现场性、镜头的流动性、决定了它在报道某一新闻事件时不能像报纸似的“简要”,因为观众既希望看到关键的瞬间,也希望尽可能多地了  相似文献   

18.
搞新闻工作的人,一切要从事实出发,“所见”是第一位的,“所状”是第二位的。先有事实发生后有状况描写。但是“状”有实“状”与虚“状”之分。所谓实状,是实打实的描摹事实,而所谓虚状,则是采用分析综合的手段,进行联想,既通常人们所说的合理想像。虚状描写的作用是更好地再现新闻,表达新闻事实所蕴含的道理,表述记者的新闻思想。  相似文献   

19.
电视会议新闻是党和政府通过电视媒体直接宣传政策、指导工作、动员群众传递信息的重要渠道和手段,在电视新闻节目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但长期以来,电视新闻会议报道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多”(所占分量大)、“长”(单条会议新闻长)、“呆”(声画两张皮)、“空”(程序式、公式化)的现象,逐渐疏远了与受众的距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会议新闻的权威性和感染力,湮没了会议新闻的价值。因此,为会议新闻报道“整容换面”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20.
FLASH在电视新闻节目中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情景再现。对不能得到的影像资料和无法实景拍摄的过往历史事件,过去最常见的处理方式是在解说词上贴万能镜头。这就是所谓的“两张皮”。FLASH出现后就可以生动形象地模拟情景。再现过程。与“真实再现”有异曲同工之效,只不过这种再现并非真人扮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