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1 毫秒
1.
井上靖是日本当代著名作家,擅长撰写历史题材小说。他的小说被日本文学评论家称之为"中间小说"。以井上靖的中国历史题材小说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他的中国历史题材小说代表作品的剖析,探寻井上靖创作中国历史题材小说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历史小说史观、鲜明的文学特色、精巧的艺术风格和高度的美学意义,对日本当代文学发展的贡献以及在中日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严绍,北京大学比较文学·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中日文学研究会会长等。196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985年以来,历任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日本佛教大学文学部、日本宫城女子大学日本文学系等客座教授。严绍长期致力于东亚文化关系的研究,他在东亚文化的研究中形成了具有独特建构的“文化史学”理论,在中日文学关系的研究中开拓了“日本文学的发生学研究”,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较大贡献。为此,1994年11月为日本明仁天皇特别会见。1998年11月,因参加《中华文化志》中《中国与东北亚文化交流志…  相似文献   

3.
20世纪日本著名作家井上靖创作了大量的中国题材历史小说,通过对作品中中国的描写和中国人形象的塑造,表现出他对中国与中国历史文化的认识与看法。文章拟通过对其中国题材历史小说的分析,指出他文学中的中国形象的特点,以及这一形象与文本所处的历史、文化语境的关系,并进一步运用形象学理论来分析这一形象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主流价值观与20世纪中国文学之间的结盟关系,是当前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中一个严肃而又敏感、复杂而又无法回避的重大理论问题,中国文学在其告别了古典主义时代后的这种价值选择,完全是知识分子精英群体的一种自觉自愿的思想行为,尽管这种选择的背后学有着更为深化层意义上的历史文化渊源关系,但主要所反映的还是中国人对于现代社会前景极度渴望的一种价值追求。当然,中国现代作家也必然要对此付出自己应付的历史代价,文章的主旨,就是宏观审视的角度出发,力求深入探讨主流价值观对于20世纪中国作家思想历史历程的巨大影响,并从中寻找出一些有规律性的东西。  相似文献   

5.
中国与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中日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中国的端午节至迟在公元4世纪已传入日本,经过于余年吸收、沉淀,至今五月五日这一天仍为日本的法定节日。端午节能够传入日本,并且为日本人民所接受,是有其文化基础的,这个文化基础就是农耕文化特点的“亲缘性”。通过这一问题的考察,我们可以从中寻找到中日文化交流的轨迹。  相似文献   

6.
在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上,黄遵宪的<日本杂事诗>有其独特意义:一是全面介绍了日本的国势、国情、文化,一改国人此前对东瀛邻国"不屑措意"的狭隘观念;二是广泛考察了中国古代与日本文化交流的情况,反映出一衣带水相邻两国的历代友好交往;三是就<日本杂事诗>自身的艺术价值而言,亦可谓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珍品.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文艺思想是20世纪中国文论的宝贵遗产。鲜明的"历史—当代性"、强烈的"民族—中国性"和突出的"阶级—人民性"特点构成邓小平文艺价值论体系。邓小平文艺价值论对于转型期的当代中国文学、文艺、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规范和导向意义。  相似文献   

8.
紫式部的《源氏物语》是日本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以往的理论研究仅限于其文学成就和艺术风格的研究。《紫式部的中国情结》试图从一个崭新的角度进行探讨。分析《源氏物语》与中国文化交流的关系。紫式部是一位对中国怀有美好感情的日本女作家。她对中国的真挚情感凝聚成这部流芳百世的杰作,它的出现汲取了中日两国的文化精华,并为两国的文化交流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相似文献   

9.
我国"一带一路"的构想要求中国文化"走出去"为中外文化交流必须具备的先发优势。文化交流的基础是文学翻译。文学翻译以语言意义和文化意象的对等翻译为基础。基于"一带一路"战略的文学翻译对等研究,通过考察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运用,探索语言意义和文化意象的对等翻译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公元804年,日本空海法师随日本第17次遣唐使来唐求法,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他向惠果法师学的"唐密"真谛,回国后创立日本的真言宗.探究空海法师佛学思想中的儒道思想,为中日研究古代中国和日本之同的文化交流提供一定的参考,及了解中国佛学、儒家及道家对日本佛学及传统文化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堪称20世纪中国文化巨人的只有鲁迅、胡适、郭沫若三人,要认识和了解20世纪的中国,势必要了解鲁、胡、郭三人。作为"中共文化代表"的郭沫若是继鲁迅之后"我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旗帜"。新世纪以来,思想文化多元化,原有价值观、价值体系受到海外思潮猛烈冲击。国内丁东等人以反思之名行否定郭沫若之实,诬其"政治投机"、"文学侍臣"、"无独立研究精神"、"学术抄袭"等,笔者以为,有失偏颇。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从"既有的事实出发",给予历史的公允的评价。据此,本文着重对上述论点开展批评、论辩。作为乡梓,爱戴崇仰郭沫若是很自然的,但决不"圣化"、决不回护,而是给予历史的尊重。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文化对鲁迅、胡适有着深刻的影响,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由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无论是二人对当时社会问题的思考还是其个人人格的形成都与他们的传统文化背景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当代文学及对它的研究,其历史背景和文化语境应该是整个20世纪。60年的研究又可分为前30年和后两个15年。在这三个时期中,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经历了由社会政治化范式向精神文化化范式再到个体审美化范式的转变,这从鲁迅研究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编撰中可以看出来;而新的问题意识的生发,则是在现实学术需求中发展诸种范式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4.
近来贬低鲁迅现象的产生有其社会文化背景 :市场经济刺激起一些人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和有害无益的短期行为 ;社会上普通存在的消解权威的情绪 ;对以往神化鲁迅现象的反拨等。贬低鲁迅意味着对 2 0世纪中国经典文化的否定 ,意味着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割裂  相似文献   

15.
鲁迅与中国文化关系的研究是鲁迅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方向。在21世纪初的八年中,这一研究出现了四个方面的新趋势:1.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研究有重大深入;2.鲁迅与中国地域文化关系的研究实现了新的突破;3.鲁迅与中国城市文化关系的研究形成了新的视角;4.鲁迅与中国文学的关系得到了系统的全面梳理。一批具有代表意义的研究著作或论文引领着这些趋势的潮流,展示了这一研究方向的广阔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6.
鲁迅作为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学家和精神革命家,以了深刻的精神力量影响了一个世纪的好几代人。对于他的反响、评论和研究,也几乎横亘了整整一个世纪。对鲁迅研究这一学术景观,做一番世纪玄览,能够从一个侧面透视20世纪中国精神化现象史的变迁,  相似文献   

17.
当今社会,在分享改革和发展成果的同时,也面临着空前复杂的矛盾和亟待解决的众多问题,这时,重温鲁迅,重提鲁迅的精神文化资源,珍视鲁迅的精神文化资源,无疑有益于我们对当今社会和文化的深刻理解,有益于探讨解决当下问题的途径,也有益于我们对以鲁迅为代表的"现代国学"的承传,从而进一步繁荣当今的文化、文学和学术事业。然而,仍有人在网络上大谈"鲁迅是思想文化的负面资源",流传甚广,因此,必须加以澄清,重提和珍视鲁迅精神文化资源的正面价值、当代意义,以正视听。鲁迅的精神文化资源是博大精深的,限于篇幅,我们主要从鲁迅精神、鲁迅的思想文化、鲁迅的文学和学术等三个方面的主要领域进行论述,并力图揭示出它的正面价值和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在日本影响最大的“竹内鲁迅”为中心,讨论日本在传播和研究鲁迅的过程中,是如何对鲁迅进行多重解读,从而不仅将鲁迅定位为中国近代文学的起点,同时也将“鲁迅的问题”,即中国面对世界化和近代化的问题,转化为日本自身“同构”而“异质”的问题进入讨论。  相似文献   

19.
郭沫若同胡适、鲁迅一样,都是学贯中西、既往开来的文化巨人,是中国文化转型期的旗帜性人物。文章从地域文化影响导致的文化感受差异入手,认真分析了郭沫若与鲁迅在反思民族文化传统方面的不同思维方式和形成原因,以及郭沫若与胡适在建设中国现代学术文化方面的不同建树和深刻影响。由此得出结论,认真研究郭沫若,不仅是蜀学向新蜀学的拓展,也是国学向新国学的拓展。  相似文献   

20.
"原鲁迅":在传承与超越中的跨文化对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藤虎丸认为,形成一种"真正的个人主义",即"个"的思想的"原鲁迅"构成了后来鲁迅思想与文学的原型,但是这一"原鲁迅"并不仅仅是鲁迅留学日本与西方近代相遇而形成的。鲁迅与西方近代的相遇早在1898年赴南京求学时便已经开始,并且始终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中展开的,我们民族文化传统中涌流着的争取人的解放、反抗专制和精神奴役的思想暗流构成了鲁迅"个"的思想的中国"固有文化血脉"。因而是一种复杂的中西跨文化的对话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