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中国的电视纪录片起步较晚,却已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绩。《龙脊》、《最后的山神》、《壁画后面的故事》等等,都在国际国内博得了好评。但纪录片要走向成熟并有所突破,电视人还需进一步地总结和探索。要拍出好的纪录片,笔者认为以下几方面不可忽视。一、选题慎重电视纪录片的选题,比起其他形式的电视节目的选题难度要大。一部电视纪录片拍摄周期少则三五个月,多则一年两年,如果选题不  相似文献   

2.
每一部优秀的纪录片都会有打动我们的地方,透过《迁徙的鸟》中与鸟齐飞的画面你看到了什么?透过《海豚湾》中那一抹殷红的海水你看到了什么?透过《舌尖上的中国》天南地北的美食你看到了什么?透过《海路十八里》中那条潮起潮落的滩路你看到了什么?其实无论是哪部纪录片,只要它打动了我们,透过画面我们能看到的皆是真诚,是事件的真诚、纪录的真诚、纪录精神的真诚。一、真诚无关金钱,是使命的必然选择法国导演雅克·贝汉为了拍摄纪录片《迁徙的鸟》,  相似文献   

3.
<正>细节在纪录片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众所周知的,充分运用好纪录片中的细节,可以起到为一部纪录片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这里,我想以近两年我台创作的在中央电视台获金奖的纪录片《塔山赤子》和在省电视节目评比中获一等奖的《小村真情》、《好人邵根泽》、《渔夫和他的网滩文学》等纪录片为例,探讨一下在纪录片中关于人物细节的运用技巧。一、人物细节描述与音响的相互融合电视纪录片中声音和画面的相互融合共同实现了使纪  相似文献   

4.
正当下,"草根"一词大多指的就是基层民众。草根人物是与主流的或者精英的文化、阶层相对应的平民群体,他们朴素平凡,顽强无畏,拥有纯净的心地,身上充满执着的力量,传递给我们的往往是"正能量",展示给大家的是真、善、美的"最美"形象。近几年来,笔者拍摄创作了20多部电视纪录片,其中有6部是草根人物纪录片,如《世博老太》、《珍珠情缘》、《四季太极》和《退休警察》等。  相似文献   

5.
画面可谓是纪录片的灵魂,一幅幅呈现在观众面前的瑰丽图景,才是纪录片最终的追求,十二集高清电视纪录片《故宫》,是第一部全部采用高清特色电视技术制作的大型电视纪录片。纪录片《故宫》播出以后,受到了观众的广泛好评与高度评价,《故宫》的特色是以全新的电视创作理念、上乘的电视画质和声音效果等,为广大观众讲述了故宫的历史故事,充分显示了当今中国高清电视的制作水平,被称为中国电视技术发展的里程碑之  相似文献   

6.
游丁琳 《东南传播》2016,(7):134-136
在电视手段和技术不断推陈出新的今天,关于纪录片的定义已经几经修改。但万变不离其宗,无论如何定义纪录片,一部好的吸引人的纪录片,不仅仅要有精彩的故事、富有表现力的主人公、独具风格的解说词,更重要的一点是,它必须有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画面语言。画面是一部纪录片的灵魂,是纪录片真实性与艺术性最直接的体现。本文将通过作者在参与纪录片《中国梦·福建故事》创作中的实践经历,来分析如何更好地运用画面语言讲好电视故事。  相似文献   

7.
纪录片创作方法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走出纪实主义的误区80年代末以前,中国纪录片的创作有一个明显的倾向,即突出主体意图,淡化客观存在,说教意味浓重———这多少延续了“文革”时期“主题决定论”的思想———一部纪录片就是编导的一篇论文;采用的手法,也多是语言灌输式。故而,着眼点更多的是落在解说词的写作上(至今依然有人把解说词的写作水平等同于编导水平的高下)。某些纪录片甚至是先有解说词,后有画面,画面只不过是填充解说词的符号。这种创作方法不仅有悖于纪录片的真实性原则,也有悖于艺术创作的一般规律。人们呼唤着真实的复归,呼唤着纪实时代的到来。于是,《…  相似文献   

8.
《乡情》是秦皇岛电视台拍摄的一部纪录片,在中央电视台视播出后,获河北省好新闻一等奖,并被收录在全国百部优秀纪录片之中。笔者参与了拍摄、制作的全过程,颇多心得体会。现梳理出来与业界同仁交流。  相似文献   

9.
曾范波 《记者摇篮》2014,(10):28-29
纪录片真实不虚以其独特的魅力深深打动了观众,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如今的荧屏各类节目花样翻新、层出不穷,娱乐、竞技、电视剧等等节目把各个时间段撑得是针插不下,但《舌尖上的中国》(以下简称《舌尖》)的出现再创收视纪录高峰,美轮美奂的画面令人垂涎,画面上的食材比实际生活中的更诱人,每道食品犹如艺术品一样,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画面美也成为了《舌尖》的主流,始终贯穿于整部片子当中。可见导演和拍摄者们是煞费苦心,纪录片的美感运用在这里表  相似文献   

10.
解说词是对人物、画面、展品或旅游景观进行讲解、说明、介绍的一种应用性文体。而本文研究的是电视纪录片的解说词。从1958年至今,中国纪录片的发展经历了5个阶段。上世纪90年代后,业界对纪录片这种艺术形式展开了全新的思考和实践,其中就包含了对其解说词的应用、作用和特点等方面进行的探索。下面笔者就纪录片《台北故宫》中的解说词来分析新时期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叙述特点。  相似文献   

11.
蔡旻俊 《新闻世界》2013,(8):269-270
纪录片的叙事结构是画面呈现方式的关键环节,和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舌尖上的中国》之后,我国又重磅打造了工程类纪录片《超级工程》。它不仅有炫目的视觉效果,其叙事结构更使绚丽的画面具有了思想灵魂。本文以纪录片《超级工程》为例,分析我国纪录片叙事结构。  相似文献   

12.
一、用幽默的态度纪录生活菲利普·杜提尔是比利时国家电视台的著名纪录片导演,他创作的多部纪录片作品,在法国FIPA电影电视节上获得奖项,包括《报纸头版的高超水平》,《老鳄鱼与小雏鸡》等等。近年来,他与刚果电视组织合作,成功地制作了调查报道类纪录片《报答"比利时伯父"》,并获得好评。《报答"比利时伯父"》是菲利普·杜提尔在刚果(金)完成的纪录片,讲的是历史问题。从1908年到  相似文献   

13.
电视纪录片是变化着的画面艺术、音响艺术或者说是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的二者融合。一部优秀的电视纪录片创作,要有画面、解说、字幕、配乐、特技等多种手段,撰写好电视纪录片解说词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4.
过去的两年,我们创作了两部纪录片,一部是文献纪录片《俞秀松》,另一部是文化纪录片《周家三兄弟》。《俞秀松》获得了浙江省优秀电视作品一等奖、浙江省“五个一工程”奖。《周家三兄弟》浙江省优秀电视一等奖、中国优秀对外电视节目“彩桥奖”一等奖。作为作者,在这两部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积累了一点粗略的感性认识,那便是电视纪录片务必求实、求真。一、求实纪录片的本质功能是真实地纪录客观的人和事,它主要反映人类学、社会学以及历史学的主流。可以说,一部纪录片就是一个时期一个地区某个阶层人们生活的缩影。它的这种厚重的历史感,…  相似文献   

15.
《远在北京的家》与《回到凤凰桥》两部纪录片,不约而同地将镜头对准了一群来自安徽农村的年轻女性,记录了她们进京务工的不同生活境遇。两部影片通过对真实细节的捕捉,展现出被摄对象的思想情感和性格特征。同时,恰到好处的解说语言与画面形象相得益彰,构成了和谐统一的纪录片整体。虽然在题材选择、细节表现和解说上存在诸多相似性,但由于叙事角度的不同、表现手法的差异以及音乐、音响运用的区别,又使两部纪录片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格。通过对两部影片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探讨20世纪90年代我国独立纪录片与体制内纪录片的和而不同。  相似文献   

16.
《船政学堂》作为一部全面展示福建船政学堂、船政人物近半个世纪的兴衰命运的历史人文纪录片,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本文从画面系统与声音系统两方面,对该作品的视听语言艺术进行剖析,以期为其他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创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电视纪录片的哲学思考郑征予1995年春节前后,我集中一段时间,把以前断断续续看过的一些国内电视纪录片收拢来,又认真看了一遍,并对其中部分片子作了一些读片札记。这次看的片子有40多部,其中包括《望长城》、《沙与海》、《最后的山神》、《藏北人家》、《深山...  相似文献   

18.
2012年的中国影视绝对不能忽视的作品就是《舌尖上的中国》,其画面唯美,内容丰富,成为民间和学界热议的话题。这是一部不仅仅介绍与描述食物的作品,更是对真实中国的勾勒。作为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创造了收视纪录,红遍大江南北。《舌尖上的中国》内容贴近百姓生活,讲述中国的美食文化,其高超的技术水平、文化内涵都把中国纪录片推上了更高的层次,成为中国纪录片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19.
余智红 《新闻传播》2010,(6):102-102
一、纪录片兴衰之路在中国人的心中,纪录片并不陌生。随着上个世纪《丝绸之路》、《话说长江》、《龙脊》等一批优秀纪录片创下的收视狂潮,随着中国越来越多纪录片栏目的昙花一现和前仆后继,中国的纪录片成长之路也越来越迷茫。  相似文献   

20.
蔡韧 《东南传播》2016,(12):137-138
《船政学堂》作为一部全面展示福建船政学堂、船政人物近半个世纪的兴衰命运的历史人文纪录片,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本文从画面系统与声音系统两方面,对该作品的视听语言艺术进行剖析,以期为其他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创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