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一个“义”字道白了中华伦理文化之精粹。“义以为上”,“义无反顾”,“见义勇为”,“见利思义”,“仗义疏财”,“仗义执言”,“义簿云天”,“大义凛然”,“舍生取义”……,“义”成了高尚人格的代词。而“义”总是与“利”相关联,即所谓“义利之辨”,于是,对“义”的崇尚和坚守又总是体现为对“利”的克制,这就形成了“以义制利”或“利以义制”的价值模式,苟子曾将这一模式概括为“重义轻利”,遂成了传统“义利观”的基本倾向。本人曾认为王船山的“义利观”并未超越“重义轻利”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2.
在“教书匠”和“教育家”之间,人们通常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教育家”,而对于“教书匠”则嗤之以鼻。选择“教育家”,想成为“教育家”,虽然,这样的近乎完美、近乎终极性目标的达成有很大的困难,甚至没有多少可能,但是,其愿望是美好的,其勇气也是可嘉的,其志向也是高远的;然而,轻视甚至贬斥“教书匠”的做法就值得商榷了。“教书匠”怎么了?匠者,在某方面很有造诣的人。手艺精湛的人被称为“能工巧匠”,文学大师则被称之为“文学巨匠”。匠人不仅没有什么不好,而且,还很不简单。我们的学校,不是“教书匠”多了,“教育家”少了;而是夸夸其谈的所谓的“教育家”多了,实实在在的“教书匠”少了。  相似文献   

3.
在方苞的“义法”说中,“义”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事物和道理,“法”则是“义”的存在形式。“义”有两层意义,即存在于主体的“义”和存在于作品的“义”,就前者而言,“义”决定“法”,就后者而言,“法”决定“义”,“雅洁”从语言风格方面对“义法”作了补充,“义法”说凸显了形式的重要作用,深化了传统“文道”关系问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4.
    
一条网中的鱼,在不停挣扎着……横线“叮铃铃……”,下课铃响了。可“华罗庚”由于“全神贯注”,“两耳不闻窗外事”,所以根本没有宣布下课的意思。“叮铃铃”,又是一阵铃响,“老英”站到了门外,宣告英语课即将开始。于是美好的课间十分钟又向我们说“Goodbye”了。“下一节美术课,是写生,还是素描呢?”“别做梦了!好几节美术课已被‘化学反应’掉了,今天大概又要被‘因式分解’!”果然,“华罗庚”已站到了门外……竖线总算放假了!在“书场”上“浴血奋战”了五个小时,“敌人”(作业)已被全部歼灭。这时可爱的唐老鸭正在…  相似文献   

5.
一般过去时     
不同于中文里,我们用“……过”,“……了”,“已经……了”,“已经……过”,“曾经……了”,“曾经……过”来表示过去的事或者状态,英语中有一个专门的时态来表示“过去”,那就是“一般过去时”。  相似文献   

6.
谈笑     
笑,是反映内心的一种面部表情。“笑脸相迎”,“满面春风”,“满脸堆下笑来”,证明笑和脸的关系。“启颜”,“霁颜”,“笑逐颜开”,文气了些,说的却是同样的关系。“笑面虎”,“笑在脸上,苦在心头”,情况不同了,“反映内心”云云,要重新研究了,可是“面部表情”依然有效。[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夏天     
文章以呼唤式的语言,“到原野上去吧”,召唤人们在夏天——“收获的季节”,及时“收获大地的奉献”,因为“庄稼完成了生命”,“成熟了”;召唤人们“在青草地上躺下”,消除“疲劳”,享受大自然赐予的天空的“辽阔无垠”和“湖水”“夜谈”的美,热情赞颂了夏天的成熟及夏天带给人们的美的享受,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热爱夏天、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相似文献   

8.
在对毛比斯面的证明方法的深入研究中,发现了一种证明方法——“递推法”;在对“递推法”的进一步探索中,发现了一类新几何体——“棱环体”;在研究“棱环体”的边数的变化规律中,得到了一张“数表”,对“数表”的进一步研究,又相继发现了“最大公约数定理”、“素数规律”等.“棱环体”的发现,引发了“扭曲几何学”的构想;“数表”的发现,为一种新的数论研究方法——“数论的几何研究法”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自从刘恒给他的一篇小说取了《狗日的粮食》这么一个绝妙的标题之后,“狗日的”开始吃香起来,如“狗日的足球”“狗日的工作”“狗日的钞票”“狗日的出国”等等。“狗日的”差不多成了一个昵称,较之“亲爱的”尤甚。当然,比起情人间的“亲爱的”来,它还带一点又爱又恨、说不清道不明的意味,真是狗日的“狗日的”! 按说,“学术”这么一个高尚且高雅的行当是断不该“狗日的”的,但耳闻目睹了太多的“学术活动”“学术成果”“学术突破”之后,笔者却再也想不出一个词汇比“狗日的”更能熨贴地形容它了。 “科教兴国”的实现当…  相似文献   

10.
“现在开庭审理!”随着妈妈的一声大喊,我家的家庭“法院”首次开庭了。妈妈是“审判长”,我是“原告”,老爸当然是“被告”喽。“审判长”用塑料锤敲了敲桌子,严肃地说:“现在请原告陈述案情!”我“腾”地站起来说:“我有一个写心里话的日记本,可是,被告竟然趁我不在,溜进我的房间,偷看了我的日记本。被告侵犯了我的隐私权。”“被告,下面请你陈述案情!”“审判长”说。“我……我根本就没……看过他的日记本。”爸爸一口否定。“我请表哥作证。”我亮出了我的王牌,这下老爸蔫了。“审判长”继续追问:“原告的人证可信,被…  相似文献   

11.
检查评比是很多学校德育工作中管理班级的一种基本办法,有的学校在这方面下足了功夫。笔者熟悉一所学校,该校上世纪末提出了班级“三文明”检查评比:夕会、路队、餐厅,每项10分,还制定了这三项最基本的评比办法,不可谓不细,从根本上确立了该校“准军事化”特色;到本世纪初,发展为“六文明”评比,添加了“卫生”“纪律”“课间”,进一步“规范”了学生的行为;2005年以后更是发展到了包括“安全”“板报”“文化”“校服”“自习”等的“十文明”“十几文明”评比。  相似文献   

12.
“考试”一词潜在的含义,把“主考”的教师和“被考”的学生放到了极不平等的层面,学生在这里完全处于无助的被动状态:被“隔离”(生生间隔开距离),被“监视”(有时还是几双眼睛),被“审问”(不管你乐不乐意,都得回答)。考试中,为了保证考试的“公正”,学生失去了信任,失去了自由,失去了愉悦。再加上愈演愈烈的“抽考”、“统考”、“调研考”、  相似文献   

13.
话语     
《天津教育》2013,(15):3-3
“好了好了,我知道了,真哕唆!”“有事吗?没事?我挂电话了。”“说了你也不懂,别问了。”“说多少次不要你做,做又做不好。”“你那一套早过时了!”“叫你别收拾我房间,东西都找不到了。”“我吃什么我知道,别给我夹。”“说了别吃剩菜,怎么老不听?”“我有分寸,别说了,烦不烦?”  相似文献   

14.
沈林 《重庆师专学报》2004,3(2):75-76,112
本文通过分析,阐明了“讲”和“习”具有相同的词义特点:“反复多次”,并且都与武事相关。“讲”和“习”在“练习”义位上构成了同义关系,使得它们能够构成这个意义上的词组,并逐渐凝聚成同义复合词。因为“讲”包括了言和行两方面的行为,而“习”针对的是行动,所以排列的顺序是“讲+习”。从经传中的使用来看,复合词“讲习”舍去了其语素“讲”与“习”的其它特点,只抓住了“反复演习”这一点。  相似文献   

15.
范也冉 《辅导员》2010,(9):26-26
“图形王国”里的成员越来越多了,有“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等,其中“三角形”里又有“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四边形”里又有“平行四边形”“正方形”“菱形”“梯形”……他们的内角和分别是多少呢?这不,他们正聚在一起开大会,“图形国王”也参加了。  相似文献   

16.
在新课程标准全面实施的今天,“说课”、“唱课”、“讨论课”、“辩论课”、“表演课”、“多媒体教学”等等课堂形式异彩纷呈。于是课堂上多了“欢歌笑语”,有了掌声喝彩.开阔了学生的眼界.调动了学习情趣,实践了寓教于乐,很值得肯定。但是,若教师只借“标”新务虚.不仅走向激活学生创新思维的反面.而且与新课标之“实”相左,  相似文献   

17.
神奇的梦     
昨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我拿着一个遥控器,上面写着“春”“夏”“秋”“冬”。我一摁“春”,花就开了,青蛙也来了;我一摁“夏”,天就阴了,要下雨了;我一摁“秋”,秋天来了,果子熟了:我一摁“冬”,雪花就飘落下来。可有意思了!我真想拥有一只可以控制四季的遥控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戴欣欣 《小学生》2007,(7):94-94
有些同学经常写错别字,比如把“娱乐”的“娱”写成“误”,把“派遣”的“遣”写成“遗”,这样,不但字音变了,字义也就变了。那么,减少错别字有哪些方法呢?  相似文献   

19.
张振海 《山东教育》2001,(17):41-41
一堂读写训练课——仿句练习。 参照例句,仿写句子: 例句:风从水上走过,留下了粼粼波纹。 凝神静思片刻,一双双眼睛亮了。 “好,开始 !” “车从地上碾过,留下了道道辙痕。” “火在大地上烧过,留下了缕缕炊烟。” “猛虎从森林中穿过,留下了阵阵吼声。” “骏马从草地上奔过,留下了阵阵啼声。” ——好,写实逼真、生动 ! “白云从天空掠过,留下了片片遐思。” “春从大地拂过,留下了片片新绿。” “春从大地拂过,留下了勃勃生机。” “清泉从山间流过,留下了阵阵欢歌。” ——好,有韵味 ! “泪水从脸颊滑过,留下了累累…  相似文献   

20.
“V在了N”结构新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讨论现代汉语中“V在了N”结构。“V在了N”指“站在了门口”、“躺在了床上”一类结构。文章分为六个部分:第一,使用情况;第二,说“了”;第三,说“V”;第四,说“在”;第五,说“N”。最后从总体上描述了“V在了N”的结构功能、语义特征和语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