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课程模式、课程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要明确课程改革的方向,实现课程体系与职业标准的对接,按岗位能力要求确定课程内容,开展工学结合的课程建设与改革,探索实习实训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2.
实施“五双制” 强化高职学生技能培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职院校必须把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放在突出的地位,促进学生技能的培养。近年来,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构建了以“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方案为基础的“五双制”人才培养模式,从职业岗位需求分析确定专业培养目标;按岗位对知识、技能、素质的要求合理选择课程内容;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科学构建课程体系;以“宽基础、活模块”的结构形式设计课程方案,从而有效地保证了水利行业对“实用型”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初步形成了较为鲜明的行业办学特色。“双纲导教”,是指理论与实践教学并重,分…  相似文献   

3.
郑昕 《考试周刊》2013,(88):47-47
语文是中职教育中各个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的文化基础课程.在中职教育课程体系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对于提高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其学好各门专业课知识,从而形成职业能力、适应职业能力和继续学习能力等均十分重要。当今职业教育蓬勃发展、方兴未艾,语文教学工作却日益陷入困境,几乎成为“边缘”学科。  相似文献   

4.
课程衔接是中职与应用型本科职业教育贯通的关键所在。课程体系研究坚持就业为导向、职业能力为本位的原则,采取整体设计、分段实施、递进培养的策略,科学定位培养目标,以岗位群和能力要求为导向构建衔接式课程模块,并就实践环节的衔接、主干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提出改进与完善的措施,对衔接课程体系构建提出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5.
课程衔接是中职与应用型本科职业教育贯通的关键所在。课程体系研究坚持就业为导向、职业能力为本位的原则,采取整体设计、分段实施、递进培养的策略,科学定位培养目标,以岗位群和能力要求为导向构建衔接式课程模块,并就实践环节的衔接、主干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提出改进与完善的措施,对衔接课程体系构建提出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6.
中高职课程街接是中高职街接的核心环节,应依据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根据职业岗位(群)的工作内容,按照国家职业(行业)标准和职业鉴定考核要求,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目标确定教学内容,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裁体设计训练项目,按“扎实的首岗胜任能力,突出的岗位适应能力,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人才培养规格,构建中高职贯通培养的一体化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沙溪理工学校为例,针对中职工艺美术专业就业岗位能力构成要求为切入点,围绕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按照企业岗位的实际工作流程重构课程体系,形成“岗位+职业发展”课程观。  相似文献   

8.
中职护理专业作为一种职业教育,其课程改革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课程改革的思路要树立与新的护理模式相适应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以及以能力为本位改革教育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9.
专业课程作为中职课程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对中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起到了重要的基础启蒙作用,然而目前我国仍未能建立起统一完善的中职专业课程标准体系。以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中职教学大纲为开发依据,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开发理念,按照准备收集、实施考察、总结转化和评价完善四个阶段对中职专业课程标准进行开发,确定中职专业课程的性质与任务、职业能力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与内容、续接课程和课程实施与评价建议等主体要素,实现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中职专业课程标准开发,这将有利于中职课程标准化体系的建设,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构和提高中职教育整体质量水平。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调研确定了护理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和典型工作任务,初步构建了基于护理工作流程的高职英语活页式教材框架。根据护理岗位需求和职业标准,确定了四大职业模块、10个工作情境、32个子任务,同时,将以“五爱五心”为切入点的思政教育素材融入教材,开发培养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岗位职业能力与课程思政教育相结合的活页式教材。  相似文献   

11.
职业导向课题开发要以职业导向为目标,以技工院校、中职、高职培训教育的课程体系为基础。近年来,在适应技工院校、中高职培训教育实践中,职业导向课程开发研究已成为具有实践过程并与工作和学习环境相适应的学习理论,也为我们进一步加快开发职业导向式课程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徐丽君 《文教资料》2005,(36):187-188
课程设置作为中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要不断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学习的需要,所以中职会计课程的设置应突出中职教育的特色,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使之形成适应社会经济建设和个人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3.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要以构建基于“工作任务”课程体系为目标,以体现职业岗位技术要求的课程内容开发为核心任务,以“项目”为课程内容组织形式,以“教学做一体化”为课程教学模式,以“信息化”为课程资源建设主要手段深化课程改革,促进高职教育理念转变,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相似文献   

14.
五年制高职课程体系构建是以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为基础.在充分的市场调研基础上明确职业岗位(群),对每个岗位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要求进行分析,根据目标岗位的能力、知识和素质要求,遵循五年制高职教育特点和五年制高职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坚持“宽基础、强技能、高素质”的原则,构建“以岗位(群)工作任务为载体、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5.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要求,以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对混凝土结构课程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手段、实践教学等进行了改革与实践。构建了以不同受力类型的混凝土基本构件及其组成的相应结构为工作任务载体、按真实工作过程进行教学的课程体系,形成了混凝土结构职业性知识——-实训操作——质量验收“三位一体”的“教、学、做”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起到了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课程体系改革是高等职业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出特色的关键.作者根据高职教育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满足职业岗位群知识、素质和能力要求为依据,进行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尝试模块式课程教学等方面做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7.
叶丽珠 《福建教育》2023,(39):34-38
基于职业素养教育的中职课程建构,可从职业素养的内涵与结构出发,探索构建“1+1+N”校企联盟,打造“3-3-3”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以福建工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为实践对象,验证基于职业素养教育的中职课程建构模型。结果表明,以学校通用课程、企业定制课程和岗位个性课程为基础的“三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技能;校企在目标、过程和文化上的“三对接”,可实现学生职业素养提升,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推进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岗位能级证书等“三证书”融通晋级机制,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和能力持续提升,为中职毕业生终身教育的实现拓宽渠道和路径。  相似文献   

18.
高职专业群课程体系中链路课程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导向、能力本位为特征的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中,采用横向层次、纵向链式的纵横结合模式架构.纵向链式结构课程设计是指面向职业岗位,以能力目标为依据,确定链路课程的知识目标和教学目标.其中,职业专门技术能力的链路课程主要体现在职业特定技术的链路课程上,在设计中把每个职业特定技术的培养看成一项职业工作任务,按工作过程组织教学.链路课程一般分为理论教学独立设置、实践教学递进式链路和理论实践相结合"教、学、做"一体化链路两种模式.  相似文献   

19.
高职陀螺型课程体系是高职院校紧密依托区域产业发展,走产学结合之路,建立起来的一种开放式,动态性的课程体系,是一个由职业道德与生命发展课程模块,岗位能力课程模块、职业基础能力与核心能力课程模块及动态迁移能力课程模块组合而成的陀螺式动态组合.陀螺型课程体系以能力目标培养为核心,以校企合作为突破口.它建立在科学的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基础上,通过案例、项目驱动引入素养,能力点,兼顾人格生命与职业能力同步发展,打造动态的高职教育教学平台,建立对接行业链和生命景观的职业教育课程新格局,其建设的基本途径是通过研究人才素养、能力点形成机制,建立动态的高职人才素养与能力集合体系;通过校企合作开发校企嵌入式课程,构建高职陀螺型课程体系;立足校企一体化,实施陀螺型课程的教学.  相似文献   

20.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职教育“三段式”的课程体系,是一种“学科本位”思想的体现,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构建“岗位能力本位”课程体系成为当前中职课程改革的重要趋势。课程体系改革可以有效解决中职教育长久以来存在的矛盾,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优化教师队伍,改变中职办学的低水平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