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公元757年6月,杨贵妃被马前勒死,7月郭子仪就当了天下兵马副元帅,很快就平定了“安史之乱”,保住了李唐江山,居功至伟。后来的吐蕃入侵、藩镇作乱,都全仗老郭东征西讨,肃宗、代宗、德宗三代皇帝都靠他撑门面。  相似文献   

2.
杜甫的《石壕吏》,产生在唐代大战乱的年代里,那正是安史之乱爆发后的第五个年头——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在这前一年的九月,郭子仪等九节度使曾以步骑数十万围攻邺城(今河南省安阳市)。当时,安庆绪初立,据邺城,“虽枝党离析,犹据七郡六十馀城,甲兵资粮丰备。”(《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由于官军没有统  相似文献   

3.
一裴度,字中立,山西闻喜人,生于唐代宗广德二年(公元764年),卒于唐文宗开成四年(公元839年),终年七十六岁,历经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七朝。裴度自德宗贞元初进士及第,以宏辞补校书郎,二十几岁登上了政治舞台,前后活动达五十年之久。但他的主要活动是在唐宪宗后期及以后三朝的二十余年  相似文献   

4.
郭子仪,唐朝大将,为平定安史之乱立下了汗马功劳。公元765年,曾为唐朝节度使的仆固怀恩不满唐朝给他的待遇发动叛变。于是,他编造谎言,唆使回纥(今维吾尔族祖先)、吐蕃(今藏族祖先)两族首领与唐朝作对。仆固怀恩带着回纥、吐蕃联军共十几万大军,气势汹汹地向唐朝首都长  相似文献   

5.
元结,字次山,生于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七年(公元七一九),卒子唐代宗(李豫)大历七年(公元七七二),享年五十四岁。元结生活的年代,正是唐帝国由盛转衰、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日益加剧的年代。这个转  相似文献   

6.
刘禹锡的《乌衣巷》与张籍的《法雄寺东楼》都是发思古之幽情的诗 ,但层次不同。从张籍诗来看 ,汾阳王郭子仪旧宅后来成了寺庙 ,当年郭子仪筑的歌舞楼成了寺内的东楼。郭子仪在唐玄宗时官至朔方节度使 ,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建立了殊功 ,封汾阳王 ,世称“郭汾阳” ,德宗时进太尉、中书令 ,赐号尚父 ,世称“郭令公” ,位尊君臣 ,为避免猜忌 ,他曾筑歌舞楼 ,纵情声色。他去世后 ,子孙却仍被当时权臣迫害 ,很快零落。郭子仪死于 781年 ,张籍卒年约为 830年 ,张籍去凭吊汾阳宅时 ,大约是郭子仪去世后 40年的一个夏秋时节 (“暮蝉”) ,此时汾阳王府已…  相似文献   

7.
姜夔,字尧章,别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约生于宋高宗绍兴25年(公元1155年),卒于宋宁宗嘉定14年(公元1221年),是南宋格律派(又称婉约派)著名词人。现存词80首,有夏承焘《姜白石词编年笺校》。  相似文献   

8.
元结生于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七年(公元七一九),卒于唐代宗(李豫)大历七年(公元七七二),享年五十四。元结生活的年代是一个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与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急转直下而加剧的年代.他经历了唐帝国昌盛期、由盛转衰期与衰败期.昌盛期指开元七年到开元二十二年,也就  相似文献   

9.
文章对戏曲《打金枝》中人物郭子仪的历史原型进行考述,重点分析郭子仪在中唐时期建功立业而能善始善终、青史留名的主客观原因,发掘了郭子仪的人格特质对现代社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刘禹锡是一位将哲学理性寄托于文学感性之中的诗人,自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永贞革新的失败,至宝历二年(公元826年)罢和州刺史,在其二十二年的贬谪生活中,刘禹锡借助其充满韧性的创作思力极大地表现出了在维持自我心性方面的力量。本文通过对其诗歌与境遇的分析比较,展示出诗人在荣辱得失不定的境遇中的通达而释然的心境。  相似文献   

11.
黄天荡漫话     
八百五十多年前,在江苏境内长江下游一带的江面上,南宋爱国将领韩世忠以八千水军阻击金完颜宗弼(即兀术)十万精兵,历时四十八天之久,史称“黄天荡之役”。据史书记载,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冬,金以完颜宗弼为统帅,率军十万,分兵数路,渡江  相似文献   

12.
自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孔子第48代裔孙,时任大理寺评事的孔端躬定居桂川至今,婺州南宗已有880多年的历史,它与著名的孔氏南宗圣地衢州同时存在。婺州南宗的建立,推动了儒家文化在浙中地区的传播和发展,儒家文化在婺州地区的植入以及其与吴越文化的交融碰撞,婺州南宗与曲阜阙里、衢州南宗的联系与区别等方面都折射出婺州南宗的地位及其重要的文化、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公元1214年(贞祐二年),金宣宗经受不住蒙古军队的打击,从中京(今北京市)播迁汴京。又过了二十年,即公元1234年(天兴二年),宋蒙联军攻陷蔡州(今河南汝南县),金哀宗自缢身亡,从此,统治中国北方边陲一百二十年之久的金王朝,宣告覆亡。朝代的更迭,本是历史上的常见现象,问题在于:金国南迁  相似文献   

14.
庾信于梁元帝承圣三年(公元554)出使西魏,后梁灭亡,被迫仕周,历任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宪中大夫、洛州刺史、司宗中大夫等职。宣政元年,古洛州改为商州,庾信该年正好回长安任司宗中大夫,故而有人认为庾信是洛州最后一任刺史。在理顺庾信仕北后期任职顺序的前提下,发现庾信离任后,萧圆肃于宣政元年曾担任过洛州刺史,进而得出庾信并非为洛州最后一任刺史。  相似文献   

15.
位于湖南省岳阳城西的岳阳楼,飞檐画栋,气势雄伟。自古以来,这座建筑物,与武昌黄鹤楼、南昌滕王阁,被誉为楚地三大名楼。据记载,三国时东吴大将鲁肃曾率兵万人驻此,在洞庭湖畔建起训练水兵的阅兵楼。唐玄宗开元四年(公元七一六年),中书令张说被贬谪到岳州(今岳阳),就在鲁肃的阅兵楼旧址修建岳阳楼。从此以后,历代著各诗人墨客经过此地都有题咏。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七五九年),  相似文献   

16.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便从开元盛世随之坠入深渊,此刻不但内乱四起,而且外侵频频,国势千疮百孔。公元762年4月唐肃宗不得不承认已被吐蕃所占领的唐陇右、河西等领地。然而唐代宗却并不承认先皇“输帛绢、割土地”的屈服性协定,从而吐蕃赞普下令20万吐蕃、南诏、羌、吐谷浑等联合军队直取长安,欲推翻代宗控制的唐廷。短短三个月的进攻迫使代宗出奔陕州。然而吐蕃却在长安仅仅待了十五天,而后迅速撤回原、会、渭、成等地。大多藏文史书对此次撤兵事件完全怪罪于气候原因,他们认为吐蕃撤兵是由于当时天气酷热,士兵、战马皆死于其手,从而选择撤兵。大多汉文史书中则记载,由于郭子仪等唐朝勇将奋勇反击,才使吐蕃败北撤兵。综观这一历史事件,我认为撤兵这么大的事件,仅靠如此简单的回答是不能让人信服的,而且也夹杂着太多的民族情感。诚因如此,本人根据当时社会背景认真分析当时情况,从五个方面解释了撤兵原因,希望能为人们认识这段历史事件、认清当时社会情况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7.
王飙 《家长》2000,(10)
唐朝的郭子仪自从平定了安史之乱以后,遂成了权倾朝野、重兵在握的兵马大元帅,即使是当朝天子也怯他三分,然而,他却没有因此而乱了心灵的阵脚。有一天,郭子仪发布了禁止在军营中无故驰马的命令。然而,郭子仪妻子  相似文献   

18.
朱熹(公元1130年—1200年),字元晦,号晦庵,祖籍徽州婺源(在今江西),南宋高宗建炎四年生于福建尤溪,卒于宋宁宗庆元六年。今年正好是他逝世800周年。 朱熹从小就聪颖好学,19岁考中进士。在后来的50余年中,  相似文献   

19.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正月,安庆绪弑其父安禄山。同年十月,郭子仪率唐军会同回纥兵收复西京长安,唐军乘胜追击,随后收复东京洛阳。安庆绪逃奔河北,以重兵占据邺郡。乾元元年(758)九月,肃宗令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个节度使,率兵数十万围攻邺城,以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统帅军队。由于肃宗的猜忌无能,唐军上下解体,士气低落,在次年三月,全军溃败,“战马万匹,惟存三千;甲仗十万,遗弃殆尽”(《资治通鉴·唐纪》)。为了重新组织对叛军的进攻,服兵役的灾难又一次落到百姓头上。乾元元年元月,肃宗大举贬斥以房…  相似文献   

20.
<正> 南宋张世南所著《游宦纪闻》十卷,是一部极其重要的宋代笔记史料。为了方便广大文史研究者利用此书,中华书局在1981年出版了点校铅字本。张茂鹏同志在《点校说明》中说: “《游宦纪闻》十卷,宋张世南著。世南宁光叔,鄱阳人,其事迹已无从详考,约为南宋宁宗(公元一一九五——一二二四年)和理宗公元一二二五——一二六四年)间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