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文化治理之所以可能,根本原因在于文化本身具有"治理性"。大学文化的"治理性"是大学文化与大学治理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彰显出来的独特治理属性和治理功能。大学文化与大学治理的基本关系主要体现为嵌入、制约和促进三种关系形式。当前,大学文化治理的困境集中表现为大学内部管理的行政化倾向、大学学术本真精神彰显不够和大学社会责任意识功利化追求。大学文化治理的关键是要凸显大学精神在大学治理中的重要价值,保障大学文化自觉转化为大学治理行为实践,并建构一种以参与、沟通、包容与信任为核心特征的大学治理文化。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崛起,中华文明的复兴,必然伴随着、依托着大学的崛起和复兴。大学危机远处乃国家命运。在大学危机之深处,可以看到,现代大学的根基已不复存在,大学林立的年代,大学却失去了其本质。今天,谁又能为现实的大学命名呢?现实的大学距离“大学的本质”又有多远?大学安身立命的家在哪里?大学时刻在吐露其自身的真实,尽管现实的大学只是以现实的方式表明其现实的逻辑。大学吐露的真实并不为寻常所见。大学现象学的使命是:从现实的大学逻辑还原到大学的真实,让注目者看到在实际的行进中却被层层遮蔽的大学,从而有机缘面向大学实事本身。面向大学实事本身,这是以“大学”为学问、为工作目标的原始动机。在此意义上,亦是大学现象学的报晓。大学现象学与其说是教育现象学的组成部分,不如说是教育现象学的一个场地。  相似文献   

3.
作为具体、个别的大学,其指称是明确而清楚的。但作为一般社会组织的大学,其边界的划分却是模糊而困难的。将大学与其他社会组织划分开来,是大学边界存在的意义所在。对大学边界追问的努力,一方面力图在保证大学组织相对独立性的前提下,使大学的合理内核不受伤害;另一方面也期望在大学迷惘自失之时,为其寻得回归正途的路标。面对"理想的大学"、"好的大学"这样充满价值判断意味的概念,大学的伦理精神正是为大学划定边界的本体规定。大学的伦理精神具体表现为大学的"人本性、宽容性、开放性、超越当下性、批判性"等伦理特质,在蔡元培的大学实践,特别是"大学理想范型"的构建过程中,其伦理指向性清晰可辨。这也许正是蔡元培数十年前的改革至今对大学发展影响深远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大学治理是“治理”在大学这一特殊领域内管理方式的体现。大学治理有其特殊的本质含义,它的实现必须以民主社会为前提,以公民精神为基础,以绩效为导向,以大学的理念为核心。我国目前在实现大学治理的过程中还存在着相关的制约因素,表现为我国大学的民主管理体制尚未形成、大学的各利益相关主体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公民精神、正确的大学绩效观尚未形成、正确的大学理念尚未得到真正的确立。  相似文献   

5.
大学文化的培育与创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大学文化是指以大学历代积淀传承的精神为内核,延伸、拓展表现在大学软件与硬件等各个方面的综合,分为大学精神、大学制度、大学环境三个层次。我国大学由于建立时间晚,加上实用主义的影响,在文化上存在大学精神实用主义化、大学制度行政色彩浓厚、大学环境单调与贫乏等弊端。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尽快建立符合时代发展方向的大学文化是大学建设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6.
世界大学历史中形成了认识论和政治论两种大学哲学,其中认识论的大学哲学以人的身心健全发展为目的,政治论大学哲学以满足社会需要为目的,其不同的价值趋向造就了不同的大学品质和风格。我国大学在价值趋向方面几乎是呈"一边倒"的态势,基本上都崇奉以满足社会需要为目的的政治论大学哲学。但由于在我国的政治传统中缺乏这种哲学本意中的政府权力自律内涵,因而这种哲学在我国大学中的功能,已经演变为大学组织行政化、大学行为功利化、大学风气庸俗化的催化剂,使大学方向迷乱和精神堕落,而进行以"去行政化"为标志的政府权力自律,则成为大学发展和进步的必然条件。  相似文献   

7.
申明 《怀化学院学报》2010,29(1):126-128
大学文化特色,是指一所大学中大学人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体系中所呈现出来的独特个性,这种"独特个性"是为一所大学所独有。其个性通过大学文化空间(校园)、主体(大学人)和内容(以知识和学科、专业为其核心和基础)体现出比较固定的与众不同的独特性和优良性,体现在大学理念和大学精神等大学价值观念上,则表现为大学的精神文化特色;体现在大学各种教学、行政、学生管理制度和奖惩条例、组织架构之中,则构成大学的制度文化特色;体现在大学校园建设的硬件设施之上,则表现为物质形态的文化特色;体现在教学、科研、文化、体育等活动之中,则表现为大学活动文化特色。大学文化特色的内涵非常丰富,体现在大学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活动文化等各个层面上。最主要的是:独到的教育理念和大学精神;独特的校风、学风和浓郁的文化氛围;优良的制度和制度精神;独具特色的校园环境、师资、学科;与众不同的活动文化传统和活动"品牌";良好的社会影响和效果。  相似文献   

8.
大学规则是大学发展的准则,同时也是价值选择和理念追求,当然也是大学文化产生的基本范式。从发生学的角度而论,根据大学规则特性,从大学规则到大学文化要经发端、传播、认同与实践阶段,最终凝固为大学文化而指引大学发展。在大学文化的养成过程中,其核心的规则为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  相似文献   

9.
创新时代的国际大学创新力评价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在创新成为社会发展核心动力的时代,大学创新能力评价显得尤为重要。大学评价国际委员会以大学创新力评价为核心、以国际和跨学科合作为运作机制、以“SOCIAL”为原则,精心设计大学创新力评价的指标体系,首度开展国际大学创新力客观评价的探索。在评价实践过程中总结经验,提出进一步完善大学评价理论与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实用主义和理性主义大学理念,是在实用主义和理性主义哲学的基础上产生与发展起来的大学理念。二者之区别在于大学是以追求真理的自由教育为基点,还是以职业教育为目的;大学是象牙塔还是服务站,这也是当代大学理念中争论较久的命题。具有实用主义大学理念倾向的中国传统大学理念,侧重从事科学研究、传授高深学问;而以理性主义为主导的英国传统大学理念,则以探索普遍学问、注重人才培养为宗旨。在中英大学理念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传统大学理念的精髓一直得以继承和延续。  相似文献   

11.
留学英国     
刘杰 《教育与职业》2003,(10):20-20
本刊记者在北京澳际教育咨询有限公司了解到:一、英国的大学学院与大学的区别:英国有500多所大学,大学学院有9所。大学学院提供的课程与大学没有什么区别,之所以称之为大学学院是因为它与大学相比规模较小。大学学生为3万人左右,而大学学院学生为其一半,但入学要求和毕业后授予的学位与大学无区别。二、大学、大学学院与学院的区别:大学、大学学院为公立学校,不开设高中课程;学院为私立学校,开设高中课程。三、留学英国政策动向:1.今年2月23日中英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两国互认学位学历”的协议。此协议的签订表明了两国对彼此学历的认可,这…  相似文献   

12.
文化作为大学内在的精神核心,对大学的存在、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文化机制,相对于科层和市场机制,在大学组织整合中起着最主要的作用。从组织文化维度可把当今我国大学形态分为:文化充盈型大学、文化成长型大学、文化混沌型大学,用文化维度区分大学类别能为大学的发展明确终极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3.
目前国内较为知名的大学排行榜有武书连大学排行榜、网大中国大学排行榜、中国校友会网大学排行榜、上海交大世界大学综合排行榜、武汉大学版大学排行榜、金平果排行榜、中国大学网排行榜等。大学排行榜对考生和家长来说,确实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因为他们了解一所大学详细信息的途径较少,大学在招生简章、网站上介绍自己的信息往往比较笼统,这就为大学排行榜的盛行提供了发展空间,它可以在师资力量、毕业生就业去向等方面提供较为详实、全面的数据,为考生报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大学理念再思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大学的理念是讨论大学诸问题的前提与关键。大学理念在西方经历了长期的演变,形成博雅教育、专业教育以及研究院制度等模式。19世纪末以来,美国创造性地学习德国的大学制度,开创了多元化高等教育与巨型大学的模式。在思考中国大学理念时有必要借鉴巨型大学的模式,实现多重理念在大学的融合,使大学体现以通识教育为核心的博雅教育理念、以知识创新为目标的研究型大学理念以及以学术为基础的社会服务理念。  相似文献   

15.
大学文化作为大学的灵魂和精神内核,不仅是高等院校办学思想和理念的集中体现,也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反映。大学文化可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进行阐述,微观层面的大学文化主要是指大学人在以大学为载体进行的实践中所形成的、为学校教职员工所认可和秉持的思想理念、精神气质、文化氛围以及价值追求等精神文化的总和。高等院校应正确认识大学文化的重要影响和作用,明晰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强大载体和动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大学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培育坚实后备力量;加强大学精神建设,凸显大学文化内核;加强大学文化特色建设,凸显大学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6.
研究以世界大学排名榜近十年的排名数据为依据,挑选排名前200名的亚洲顶尖大学建立数据库,从顶尖大学数量、排名平均竞争力和排名增长率三项指标的变化为标准,以分析中国大陆大学在亚洲顶尖大学群体中的竞争力,研究认为中国大陆大学在亚洲顶尖大学群体中的竞争力处于中下游。  相似文献   

17.
在知识生产模式1向模式2的转型中,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大学发展的必然途径。文化是大学的独特气质和精神意志,高水平大学需要以文化的力量推进协同创新、站在文化的高度省思自身发展。大学学术的社会培育、大学精神的社会认同、大学战略的社会依存、大学优势的社会引领等的深刻变化,使大学对社会有着更深的依赖和更多的责任,并要求作出文化回应。协同文化是大学对社会的依赖、责任之文化诠释,它坚持以"优势"为条件的生存方式、以"依存"为认同的主流价值、以"合作"为惯习的行为准则、以"协调"为追求的战略视野。高水平大学要培育协同文化,致力打造协同精神、坚持协同创新、提升协同自觉,积极回应社会对大学的文化期待。  相似文献   

18.
将大学和哲学结合起来进行思考有助于挖掘大学的深意。关于大学的哲学思考,实质上是思索大学哲学内涵和意义的过程:大学之问,从大学何为、大学能为、大学应为诸方面提出了在大学中哲学应肩负起的使命;大学之道,从大学之美、大学之用、大学之智三个角度解读了大学的哲学内涵;最终落脚到问道大学,即是将大学的哲学内涵贯穿于其哲学使命之中,构成了哲学在大学中的存在意义,希冀最终通过哲学完成大学人的自我实现及人性的养成。  相似文献   

19.
作为时代和社会之产物的大学观,是大学的理念或理想,反映时代的要求与社会的潮流。由此,首先,从历史的视角系统剖释大学观在萌芽期与模糊期、形成期、成熟期、发展期之嬗变;其次,运用比较的方法具体分析中世纪的大学、以纽曼为代表的传统大学观、以弗莱克斯纳为代表的现代大学观以及以克尔为代表的多元化巨型大学观之不同特征;最后,依据大学观之嬗变与多样特征,重构终身教育时代下的大学观,以期为未来大学观的演变趋势提供前瞻性思考与价值性借鉴。  相似文献   

20.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时代人才培养、理想大学形态、大学精神与理想主义,这些议题是新时代大学建设的核心要义。眭依凡教授的专著《大学理想主义及其实践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12月版)以大学理想主义为核心,以大学文化、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人才培养为切入点,对新时代大学的理想主义进行了深刻的探讨。该书充分有力地论证了理想主义在大学办学、建设和发展中的重要性,为推动我国大学文化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