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聋生在完成语文作业时常出现浮躁现象,不能脚踏实地。通过调查,分析聋生完成语文作业心理浮躁的原因。对聋生语文作业浮躁心理提出一些教学对策。  相似文献   

2.
不同教学呈现方式影响农村聋生心理理论水平,在PPT呈现下的心理理论成绩高于传统纸笔呈现下的心理理论成绩,不同父母听力状况会影响聋生心理理论发展,聋人组家庭聋生要高于正常组家庭聋生,父母中至少一人为聋人的聋生心理理论得分更高。  相似文献   

3.
"浮躁"是一种轻率、急躁,心神不定,急于求成的心理现象。聋生在完成语文作业过程中,较易出现这种现象。如不及时纠正,则具有较大的危害性。一、聋生语文作业浮躁现象调查我们就聋生完成语文作业时心理方面的情况,采取不记名方式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聋生在完成语文作业时,存在浮躁心理。1.和语文学科相比,78%的聋生比较喜欢先完成数学作业。这是因为语文作业中语言文字比较多,而聋生学习语言文字有困难,所以在主观上或潜意识里愿意先完成数学作业。  相似文献   

4.
万谊 《文教资料》2007,(36):154-155
聋生大多存在猜疑心理的问题,因此克服聋生的猜疑心理就成为特殊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本文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出聋生猜疑心理的主要特点和成因,并指出克服聋生猜疑心理的教育策略。  相似文献   

5.
高职生的就业浮躁心理分析与指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严峻的竞争和压力,一些高职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浮躁、依赖、自卑等消极就业心理,以致影响其顺利就业.因此,分析、研究消极就业心理,进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引导高职生走出心理误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高职生就业浮躁心理的表现、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6.
特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使聋生健康心理素质得以形成,必须全面了解和研究聋生的心理。提高聋生的认识水平,培养聋生的道德感和世界观。注重书面语言的情感交流,给聋生以成功的体验。创设交往空间,友善人际关系。开展个别心理辅导,不断创新健康心理教育模式,搭建健康心理发展的平台。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7-15岁聋生心理理论发展的特点以及对其心理理论发展产生影响的各因素.方法:采用<聋儿手语能力评价表>、意外地点任务和误导图片任务对138名7-15岁在校聋生进行调查.结果:不同性别聋生的心理理论发展没有显著差异;先天手语聋生在7、8岁时已经获得了心理理论能力,而后天手语聋生约在11岁时获得心理理论能力;年龄、手语能力、家庭等因素对聋生心理理论发展产生影响.结论:先天手语聋生和后天手语聋生在心理理论发展上存在显著差异;年龄、手语能力和聋生的心理理论发展都有显著的相关.  相似文献   

8.
试论聋校学生的社会化——以社会适应心理的发展为线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社会适应心理发展的角度分析认为 ,在父母、老师、同学和聋生本人这些基本社会化力量的共同作用下 ,聋生社会适应心理获得独特的发展 ,而聋生是否在心理上适应主流社会 ,则是检验聋生社会化成功与否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在聋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是在更高层次上体现和谐的美。从分析聋生的心理现状、明确聋生的心理教育内容、灵活运用心理教育方法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在新课改下对聋生健康心理的培养。  相似文献   

10.
聋生由于长期生活在无声世界里,听力损失导致语言障碍,与周围人交流少,而内心世界与外界的交流则更少。心理缺陷未能得到积极应有的补偿,致使多数聋生在接受教育、全面成长的过程中出现了过度猜疑的心理。本文针对聋生产生猜疑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克服聋生猜疑心理的办法。  相似文献   

11.
聋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问题会越来越复杂。作为教师,如果我们仅凭自己的想法与经验来看待聋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和表现是远远不够的。那么,怎样才能及时地关注聋生,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呢?  相似文献   

12.
聋生。一个特殊的劣势群体,由于该群体的生理缺陷造成的心理缺陷要比正常孩子严重的多。如何培养聋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已成为聋校“育人”的“重中之重”。本人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从聋生的不良心理的造成因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对聋生进行健康教育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周斌 《文教资料》2009,(25):150-151
厌学是所有聋生都有可能出现的一种心理问题.在一些学困生身上则表现得更为强烈.预防和矫治聋生的厌学心理是我们必须重视和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文章分析了聋生厌学心理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确保聋生拥有一个健康的学习心理.  相似文献   

14.
良好的心理环境是聋生提高学习质量和学习成绩的重要保证,也是促进聋生身心健康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那么,怎样才能为聋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呢?……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发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聋生由于生理上丧失听觉,加之来自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的不当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导致聋生存在自我认同感差、自我控制能力低、情绪困扰等不良心理。经过多年对聋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尝试和实践探索,在剖析聋生心理不健康的根源基础上,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施教措施,获得了聋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经验,取得一定的成绩。  相似文献   

16.
焦虑是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或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伴有紧张或恐惧情绪,具有对人与事的担忧、紧张、神经过敏和忧虑的感受。青春期是焦虑的易发期,而这一时期的耳聋学生更是焦虑的易发群体。因此,有必要探讨聋生焦虑心理的成因,对聋生的焦虑心理及行为进行矫治与预防,从而使聋生身心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一、提出问题近几年,许多聋校招收的聋生出现了低龄化倾向,多为4至6周岁。孩子们离开父母、寄宿学校以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适应困难和行为异常,这些不适应行为已经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活动及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因此,深入分析种种不适应行为的心理诱因,开展适合聋生心理发展关键期特点的心理疏导,成为一年级教师的首要任务,这在聋生新入学阶段具有重要意义。二、原因分析(一)安全感缺失,恐惧心理滋生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5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聋生属于特殊的弱势群体,与听力正常的人相比,在人格、情感、心理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怎样对聋生实施素质教育?其关键是哪些方面?笔者从教师要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要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要教会聋生调整自身情绪、教会聋生生存技能来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等几方面,总结了自己对聋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经验,阐述了素质教育的基石性问题,回答了对聋生实施素质教育的观念和策略:即对聋生进行科学和艺术的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9.
高职聋生在就业过程中常会出现种种心理问题,如自卑、心理依赖等。高职院校可针对聋生的心理特点,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渗透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如编制校本教材、执行心理导师制度、开展社会性活动、转变就业指导理念等,以培养高职聋生健康的就业心理.促使其安心就业、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20.
王良秋 《文教资料》2010,(10):153-154
目前,由于社会、家庭、学校、聋生自身残疾、生活环境、道德风尚、个体成熟水平和心理发展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而造成的聋生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本文力图在分析我校聋生现状的基础上,提出通过转变教师教育观念,并建立科学有效的教育机制,以培养聋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