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文学的创作方法有以描写现实为主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有以表现理想为主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这是两种主要的和基本的创作方法。  相似文献   

2.
<正> 创作方法是美学和文艺理论中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特别是创作方法这个概念内涵上含糊不清,外延上有多重纠缠,致使人们关于创作方法的研究处于搁浅状态。为了科学地解决这个问题,我主张先解决创作方法的理论构成的问题. 所谓“创作方法的理论构成”,是关于创作方法内部结构的概念.其基本内涵包括  相似文献   

3.
对于学艺术创作来说,使用什么创作方法是至关重要的问题。然而,关于创作方法,简直是人言言殊,莫衷一是。我们从创作方法概念的历史演变和内涵说明创作方法不是原则、精神、思潮、流派、风格、美学体系等,而只能实事求是地把创作方法理解为创作的方法;从系统论的角度看,创作方法就是作家艺术家所使用的艺术方法的体系、系统。  相似文献   

4.
在苏联和我国现当代文艺学中有一个特别突出的概念范畴──创作方法,而且普遍存在着创作方法与文学思潮混淆的现象。由此派生出许多奇谈怪论,如说什么“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是在资产阶级启蒙主义……指导下产生的”、“文学中的浪漫主义形成于18-19世纪之交”;大讲什么创作方法的阶级性、世界观决定创作方法等。这种混淆和混乱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胡风、秦兆阳、邵基质主要就是在创作方法上发表了一些不同意见使蒙冤多年。因此,本文试图对创作方法和文学思潮的涵义以及二者的关系予以辨析。  相似文献   

5.
通过阐述中国当代创作方法理论的历史回顾,创作方法理论在20世纪50年代的发展与挫折,20世纪60年代和20世纪70年代创作方法理论的争论与发展;20世纪80年代创作方法理论的反思与再认识,追踪当代中国创作方法理论的发展轨迹,对于指导今天的艺术创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形象思维规定艺术的创作方法。形象思维的对象,规定创作方法的对象;形象思维的内容,规定创作方法的内容;形象思维的目的,规定创作方法的目的;从而为形象思维的对象、内容、目的所决定的形象思维的形式以及对象化、物态化的形式,即是创作方法。  相似文献   

7.
关仁山在继承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同时,以一种与时俱进的审美心态与社会生活同构顺应,积极地吸纳各种创作模式,大胆地借鉴其他创作方法的创作技巧,发展和丰富了新时期现实主义小说的创作方法。  相似文献   

8.
创作方法问题,已是齿落鬓斑的老问题了.但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文学创作的发展,创作方法问题也必须重新认识.回顾多年来的讨论和教科书中所作的结论,我认为在创作方法的涵义,创作方法与世界观的关系,创作方法要不要多样化等问题上进行再探讨是很有必要的.本文仅就上述问题发表一点粗浅见解,以就教于大家.  相似文献   

9.
报告文学已经成为文学中引人注目的一大部类,然而在研究文学的创作方法的大量论文中,专门研究报告文学创作方法的文章却并不多见。有不少强调报告文学真实性原则的文章,顺笔提到了必须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有的文章则强调运用两结合创作方法,认为如果坚持严格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就会取消了报告文学。究竟创作方法同报告文学创作的关系怎样?有些什么独特的要求?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正> 人类对创作方法的认识,到了十九世纪,取得了惊人的进展,呈现了一个逐步清晰、逐步深入的发展过程。马克思恩格斯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和方法,光照创作方法领域,深入研究和改造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使之达到了科学化的境地,这是人类创作方法史上承前启后的伟大创造。但想不到,在这些珍贵遗产之后,我们并没有继续前进,却出现了恼人的曲折与徘徊。人们没有在认真清理遗产、继承遗产的基础上去开辟新的思路,相反,却往往把马恩的理论与前人的经验放在一旁,想当然地提出了各种名目的所谓“创作方法”,把创作方法的内涵与外延搅得一片混乱。可以说,自卢卡契与布莱希特等论战以来的五十余年间,我们关于创作方法的认识与研究始终未  相似文献   

11.
文明是劳动的积累和积累的劳动,是人类智慧和汗水的结晶,是人们开创新的历史的既得力量。人类社会的进步取决于人类文明的历史传承与创造,社会个体的价值寓于个体自身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对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创造。历史的实现方式在于人们对人类文明的历史传承与创造。英雄人物在历史中的作用取决于其是否融入创造历史的群众运动中去。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创造是人类历史走向进步的重要基石,也是人类历史得以延续与发展的社会基因。人类文明的历史传承与创造积淀成历史的现实与现实的历史,人类历史的演进与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创造齐头并进。  相似文献   

12.
劳动以对象意识和主体意识的诞生为前提,以内在的精神活动即思想为前提,劳动是外在化和客观化了的思想。思想本身就是劳动,是决定其他劳动的劳动,人是一种思想着的动物。哲学是思想的最高的、最彻底的和最纯粹的形态,思想规定了人的特殊存在方式,而哲学则规定了思想的存在方式。哲学活动的目标是要超越一切确定性、有限性而走向终极,追溯终极原因和认定终极意义,这决定了劳动的范围和劳动的目的。哲学还要反思自身和自我批判,其所具有的内在否定性,人因而能够突破种种限制而超越既定世界,不断创造出崭新的未来和理想天地。哲学是对世界和人生的最高"解释",这种解释塑造了改造世界的主体——人,奠定了人的内在世界,人内在的观念内涵决定了人外在地对世界的改造。文化世界是根据观念建立起来的,因观念的变化而提升和变化,哲学便是改变观念的活动,是改变个体心灵的活动,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哲学的力量是本源性的力量,人的日常行为和日常所思由其所派生。人的力量和意志来自于内在的思想,来自于内在的哲学认识和哲学信仰。  相似文献   

13.
明与化都是奠基于、决定于社会实践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明是人类生产劳动的成果,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是人类不断进步的生动体现。化亦是人类活动的重要方面,它表征在人类物质的和精神的产品中,体现着人的本质和人的发展;人创造着化,化也塑造着人。明与化的差异性是相对的,化与明是两个既相互区别又有着内在联系的范畴。明与化的作用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是不可低估的;在理论、实践及其相互结合上对明与化的探究有着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民间信仰文化资源是可供开发利用、发展地方经济的资源之一。文章在界定"民间信仰"定义的基础上,阐述当前我国民间信仰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概况,将之概括为祭拜用品的生产与销售、信仰场所的进香与观光、节庆活动的旅游与商贸及神灵故事的影视与演艺四个方面,进而提出进一步加强开发利用的思考:要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要坚持传统传承与现代生活相结合、要坚持以创意做大做长产业链。  相似文献   

15.
高校课程的变化与特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高校课程主要有以下几个变化:课程内容的更新与数量的增加,高校的课程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并成为高校评价的主要内容,人文课程与科学课程相互融合,通识课程的发展。高校课程存在以下主要矛盾:专业性和综合性的矛盾、规定性和选择性的矛盾、学术性和实践性的矛盾。高校课程有如下特点:重视在现实领域的基础上进行综合,重视对学科知识本身的研究,发现性和开放性。  相似文献   

16.
在对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内涵、特征进行探讨的基础上,从个体和社会两个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功能进行了简要分析,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是指通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的对话与理解,以实现观念和规范的生成、迁移、内化与外化,从而不断实现境界提升的教育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具有平等性、情感性、理解性、创造性、开放性等特征;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个体功能主要表现为心理调适功能、潜力开发功能和人格塑造功能,社会功能主要有传承发展功能、疏导协调功能和社会整合功能.  相似文献   

17.
顾强  闫哲 《天中学刊》2014,(2):28-32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工资、资本的利润、地租、货币的本质进行了分析,解释了社会发展进程,揭露了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和人的现实性问题;在其异化理论中,马克思指出了人本质的缺失,人沦为手段、工具,人应消除异化,坚持主体性,实现自由而全面发展。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等著作中,论述了道德的重要意义及其可能性,强调作为目的的人,自由是其自身所固有的,自由意志是道德律令产生的根基和前提,它使人能够自觉地、能动地决定和选择,能够在道德领域自己为自己立法,从而使人既是立法者又是执法者。马克思与康德两人的人本思想在对人性的定义、人的本质以及人的价值的认识上有着内在的逻辑通融性。  相似文献   

18.
在引进现代先进的行政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时,只注重物质设备、管理形式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而忽视管理者思想观念和素质的现代化,不仅严重影响市场经济的运行和发展,而且会葬送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因此,在中国行政管理现代化过程中,最关键、最核心的问题是必须更新管理者的观念,重新定位,转变角色,树立现代管理和服务意识,极大地提高管理者的综合素质,从领导上和组织上保证党的事业的健康发展,保证市场经济顺利运行.本文针对我国传统行政管理存在的弊端和干部队伍存在的现实问题,根据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和市场法则,从角色、产品、服务三个方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行政管理和服务意识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是高等学校运行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高校教职工、学生的切身利益,也直接关系到高等学校整体的办学效益和教学水平,对于高校各项工作的联系运转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中专跨越式大发展,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从内容、职能到地位、作用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在此前提和北景下,只有改革目前科层制度的管理方式,充分塑造核心价值观,才能不断为高校事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改革动力和人力支持。  相似文献   

20.
关于心理生活基本性质和内涵的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心理生活是人的现实生活的重要构成。理解心理生活的性质和内涵,必须考虑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人性与心理生活。心理生活是人所拥有和创造的生活。二是自我与心理生活。这涉及到人格与自我,主我与客我,大我与小我。三是认知与心理生活。这包括认知的性质:对象的认知和生存的认知。四是意向与心理生活。意向决定了心理生活的一体性和自主性。五是观念与心理生活。人的心理生活是对意义的追求,意义的基本心理单元就是观念。六是体验与心理生活。心理体验是指感受、感悟、觉解、觉悟、思想、思念、体察、体会等。七是超越与心理生活。人的心理生活有价值的评判、有追求的目标和有超越的品性。八是创造与心理生活。人的心理有双重的创造功能,包括对外部生活世界和对自身心理行为的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