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一方面主要以诗歌创作和小说制作为视野,剖析了学创作中的“心理距离”的运作机制,认为创作主体与现实主体、创作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心理距离对诗歌制作的情感和想象具有一定的内在调节作用,对小说制作的整体风格、叙事结构和语言风貌具有一定的潜在制约作用;另一方面又以“心理距离”为视角,观照中国当代诗歌小说创作史,揭示了当代诗歌创作主体对心理距离把握上的前后不同的特征,揭示了当代小说创作中的心理距离由小到大的嬗变轨迹。  相似文献   

2.
柳宗元在永州的诗歌创作与其心境有关。“逐客”“闻人”和“贬融”作为他在永州时期的缺失性情感体验,形成了其永州诗歌创作独特的心境。贬永前期,其诗歌主要充满了愤激和怨慨;贬永后期,心境较前期显得平和而诗歌更为丰富多彩。这种心境的变化,也就形成了他独树一帜的诗歌风格。  相似文献   

3.
一方面主要以诗歌创作和小说创作为视野,剖析了文学创作中的“心理距离”的运作机制,认为创作主体与现实主体、创作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心理距离对诗歌创作的情感和想象具有一定的内在调节作用,对小说创作的整体风格、叙事结构和语言风貌具有一定的潜在制约作用;另一方面又以“心理距离”为视角,观照中国当代诗歌小说创作史,揭示了当代诗歌创作主体对心理距离把握上的前后不同的特征,揭示了当代小说创作中的心理距离由小到大的嬗变轨迹。  相似文献   

4.
在林徽因的诗歌创作中,《别丢掉》是一首风格别样的诗歌。作品以忧郁之中的执着信念为维度构建独特的情感结构,以现代性诗思的营构突破了传统诗歌中怨妇诗的结构模式,以坚强和韧性表现出女性诗歌少有的硬度,赋予爱情诗独特的情感魅力,尤其是在新月诗派中显得别具一格。  相似文献   

5.
诗歌是通过真挚强烈的情感,引发读者内在的情感体验,从而实现怡情养性、净化心灵的作用的。而读者自身的情绪状态又对诗歌的鉴赏有着重要影响。因此诗歌教学应紧紧抓住情感因素,运用情感性教学手段,努力创设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教学情境,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并以此作为实施全面人格教育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前期在昌耀的诗歌创作生涯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诗人本时段诗歌的思想主题和情感内容的扫描和梳理,在分析诗人的精神理路的同时试图找出其诗歌特色形成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7.
新的写作倾向给女性诗歌创作带来了改变。女性诗人由于她们自身性别的异质于男性的心理与生理机制,以至诱发她们更多的倾注于人本身的内在情感与生命的体味。本试从人的情感,人的困惑和呈露出来的女性意识三个方面论述了女性诗歌母题的取向。  相似文献   

8.
“直观、印象、顿悟”是解读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方式。这是由诗的共性以及中国古典诗歌的独特性所决定的。“诗之所以为诗,是因为诗歌借助语言抒发的是诗人真挚浓烈的情感,传达的是诗人对于自然、人生的深切体验和对人生真谛、美的真谛的诗意发现”(王耀辉《文学文本解读》),可见,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解读重要的是“悟”和心灵上获得启迪。而“悟”的获得则依赖于审美主体的艺术感受能力、成熟的审美心理,即需要一定的内在文化心理结构,奇特、丰富的生活积累,思想的执著追求和感情的奇异体验。否则,审美主体无法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相似文献   

9.
情感体验是诗歌教学的灵魂,诗歌教学要引导学生从多方面体验诗歌情感:1.反复阅读,多方位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2.再现形象和画面,体会诗歌中丰厚的情感;3.开拓情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0.
华兹华斯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理念,其中"情感与想象"是这些创作理念的核心,因为诗歌本身就是静谧回忆中产生的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而想象力则是诗歌艺术创作的原动力."情感与想象"将决定着诗歌创作和欣赏的其它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比较是中国诗歌欣赏的重要传统。没有比较就不可能有中国诗歌一代接一代的承传。中国现代新诗发生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它的艺术特征必须在中外诗歌的比较中加以确立。从郭沫若和李金发的诗歌创作比较中,可以看出中国现代新诗对西方诗歌的接受与变异,尽管西方诗歌对于中国现代新诗的发生与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但是因为各自的艺术渊源、文化精神及人的生存方式的不同,中国新诗与西方诗歌也有鲜明的差异。因此,对于中国现代新诗的欣赏,既要用情感去感受情感应和,用生命去感受生命感动,还要对诗歌外在语言艺术形式及其所蕴含的内在韵致进行把握与阐释。  相似文献   

12.
辛笛20世纪40年代九叶派的主要诗人之一,他在40年代的诗歌创作经历了三个阶段。本文主要对辛笛40年代诗歌创作价值取向的转变进行了探讨。辛笛诗歌从《珠贝篇》中注重个人内心的解剖,表现个人内心纤细微妙的情感,到《手掌篇》“从缠绵的个人情感之中走出来”,“把人民的忧患融化于个人体验之中”,注重抒写人民苦难,其诗歌价值取向发生了转变:从个人情感到与人民情感的沟通。  相似文献   

13.
汤显祖以在戏曲创作中肯定情感称于世,其卷帙浩繁的诗歌创作也同样蕴涵着丰富而深沉的情感,但这两种学样式中的情感内涵却不尽相同。其诗歌创作中的情感更为雅正和和理性,其中融入了诗人的理想与价值观,这一特征是他“生生之仁”的哲学思想与具有“言志“传统的诗歌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
情感是诗歌的源泉、是诗歌创作的内在动力和表达对象。而诗歌在不同时代背景、不同文化框架下的异语翻译则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又艰难的过程,其情感的传达必定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通过王维《辋川集》的个案研究,以情感传达方式为依据,对照3种译文考察译者策略的运用,来揭示原诗情感在异语传达过程中的演化。  相似文献   

15.
情感是诗歌的源泉、是诗歌创作的内在动力和表达对象。而诗歌在不同时代背景、不同文化框架下的异语翻译则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又艰难的过程,其情感的传达必定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通过王维《辋川集》的个案研究,以情感传达方式为依据,对照3种译文考察译者策略的运用,来揭示原诗情感在异语传达过程中的演化。  相似文献   

16.
柳宗元在永州的诗歌创作与其心境有关."逐客"闲人"和"贬黜"作为他在永州时期的缺失性情感体验,形成了其永州诗歌创作独特的心境.贬永前期,其诗歌主要充满了愤激和怨慨;贬永后期,心境较前期显得平和而诗歌更为丰富多彩.这种心境的变化,也就形成了他独树一帜的诗歌风格.  相似文献   

17.
赵孟頫是元朝书画艺术成就最高的艺术家,他在诗歌创作方面也有不俗的成就。善于用典是他诗歌创作的一大特色。赵孟頫在诗歌中大量使用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对社会问题的思索与态度。因此,我们分析他在不同时期的诗歌中的用典,可以看出他政治思想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现代新诗史上,林徽因是一个特殊的诗人。她并不把诗歌创作作为自己的职业,诗歌只是她抒发内在情感的一种方式。林徽因借用这一文体,既抒发了自己内心隐秘的情感,同时也表现了在特殊年代一个知识分子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相似文献   

19.
析林徽因诗歌中的建筑性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徽因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也是诗人,她在建筑事业和诗歌创作中都融入了对艺术美的独特追求。文章从林徽因的建筑性灵角度切入,通过建筑主张与诗歌蔓学的交融、建筑意象与诗歌情感的交融、建筑造诣与诗歌原理的交融,对她的诗歌进行审美欣赏。  相似文献   

20.
一、潜心吟诵,让心灵与诗人亲密接触 诗歌是最为注重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可以说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就是情感。因此情感体验在诗歌的教学中是第一位的,而最为直接地表达情感的形式就是潜心诵读诗歌。儿童诗歌教学中,应重读轻讲。摒弃“句句讲解,字字分析”的教学程式,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声音去诵读,用自己的方式去歌吟诗歌,充分发挥学生的多种感观积极体验诗歌表达的情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