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流动儿童群体形成干上世纪90年代,随着农民工“家庭化”迁移兴起,大量的农民工将其子女带入城市,形成了千余万规模的城市流动儿童群体。然而,由于多方面因素的限制,这一庞大群体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先天不足。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的困难不仅不利于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同时也会导致社会发展的畸形。  相似文献   

2.
有数据显示,我国进城农民工的数量将近2亿,他们的背后是多达1400万的随迁子女,每8个城镇儿童中就有一个是流动儿童.这些"流动的花朵"能否在城市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顺利融入城市文化,关乎社会和谐、教育公平.如何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这个庞大群体的受教育权,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相似文献   

3.
中国城市里涌现的"民工潮"现象是流动着的"农民工"群体关于生存方式选择的权宜之计,也关系着整个中国的发展命运。随父母迁移的流动儿童在社会融入进程中"边缘化"的困境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通过对Y市弱势家庭流动儿童小洁在流入城市生活的全貌展开质化研究,分析探讨了流动儿童社会融入中面临的一系列困境:弱势的家庭环境、城市社交的拒斥和代际传递的局限等。  相似文献   

4.
<正>流动人口是中国户籍制度下的一个概念,在国际上,类似的群体被称为"国内移民"。中国是一个拥有众多"国内移民"的大国。有了流动人口就有了流动儿童。当前,关于流动儿童的说法有很多种,如农民工子弟、流动人员子女、打工者子女等。流动家庭学前儿童是指离开户籍所在地,跟随进城务工的父母生活,没有流入地城市户籍的06岁的儿童。而中国众多的流动学前儿童基本上都是来自农村。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人口发展趋势决定了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以农民工为主体的人口流动现象将持续存在,农民工子女数量也将不断增加。在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上应秉持统筹的思路。"统筹"有层次之分,首先,需要将"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视作农民工子女群体的有机组成部分,统筹予以考虑;其次,在具体解决"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时也要有一种统筹的视野。可以说,统筹的思路贯穿于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全过程和每一具体环节之中。  相似文献   

6.
丁开艳 《教育》2009,(10):40-42
前不久,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联合宋庆龄基金会在北京市朝阳区芳草地国际学校成立的我国第一所流动超常儿童实验班开学。此次成立的流动超常儿童实验班招收对象有两个特点:一是面向农民工子女,二是面向超常儿童。作为中国第一所流动超常儿童实验班,整个招收过程的测试费用以及培养学生的师资设备都免费向农民工子女开放。对流动超常儿童实验班的成立,人们在承认并赞赏这是第一次把城市优质教育资源投向农民工子女这个群体的同时,也对单独培养超常儿童的教育模式有不同看法和意见。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中的建设业及服务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旺盛,数量庞大的农民工群体脱离农业流入城市,这一特殊的"城市边缘"群体也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相较于城市的其他群体而言,农民工群体收入水平普遍偏低,职业发展障碍明显.本文基于社会资本的视角,分析农民工社会资本对职业信息搜集的影响,研究社会资本对农民工职业流动的作用机制,最终为农民工市民化提供可行建议.  相似文献   

8.
现如今,农民工群体的流动性较大,很多农民工的子女变成了"流动儿童"。新课改的提出给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流动儿童在具体学习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阻碍。本文主要结合某市第一小学,研究了小学阶段流动儿童课外阅读现状,并在以下论述中提出有效的指导策略,希望能给其他小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城市流动儿童是我国在城市化背景下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因为"流动"现状态家庭中(在城市中)的边缘地位,产生了许多心理问题,影响了他们健全人格的形成。培育流动儿童的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必须以平等的精神为导向,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共同协作,才能实现既定目标。  相似文献   

10.
《中学教育》2018,(4):76-86
基于北京市340名流动儿童学生及家长的多段抽样调研数据,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流动儿童家长教育期望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母亲受教育程度越高,家长的教育期望越高;且中高等收入群体、农民工群体的教育期望更高。关键是,流动儿童城乡户籍差异影响了家长的教育期望,并强化了家庭背景对家长教育期望的影响力。家庭背景对农民工与非农民工教育期望的影响机制不同。总之,流动儿童家庭条件的细微差别——教育程度和经济条件——导致了家长教育期望的差异,其影响力被户籍差异所放大并强化,最终导致农民工群体弱势的再生产。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涌入城市,随同父母进入城市的学龄前儿童数量也在持续增长。以我所在的幼儿园为例,幼儿总人数303名,其中流动儿童67名,占四分之一左右。另外,流动儿童年龄分布比较集中,绝大部分在中大班,每年的插班生较多。他们来自全国不同的地区,家庭背景、成长环境、生活习惯的不同,使得他们较难融入本地儿童群体之中。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城市农民工群体内部的代际分化已经形成,新生代农民工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力军。这一群体在城市社会的融入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即目标明确,但困难重重;幸福感增强,但幸福指数不高;行为消费更倾向于城市化,但支出增加;法律意识增强,但维权意识有待提高;受教育程度提高,但专业技能培训不够;创业热情高,但失败率也高。因此,要加强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社会融入的对策研究,实现他们由城市"边缘人"向城市市民的转化期盼。  相似文献   

13.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工向城市的涌入,形成了农民工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两个特殊群体,他们是新时期城市化进程带来的新问题。全国妇联调查数据显示,全国留守儿童人数约为5800万。因亲情缺失,教育不足,  相似文献   

14.
张红 《教师》2013,(7):25-26
流动适龄儿童进入城市以后,其主要入学途径有三种:一是进入公立学校插班借读,与城市儿童一起接受义务教育;二是进入私立学校就读;三是进入农民工子弟学校读书。本文依托教育部课题【11YJA840016)】"流动儿童城市生活和学习适应性问题的社会学研究"的研究工作,根据课题组要求,对湖南省长沙市几所公立小学流动儿童学习适应性问题进行了调查和访谈  相似文献   

15.
“流动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流动儿童是指随父母移居城市上学的进城务工就业的农民工子女,它与父母进城务工就业而将子女留在家乡的“留守儿童”相对应。从流动儿童的年龄结构来看,目前主要以小学生为主;从发展趋势来分析,随着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就业和工作的日趋稳定,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倾向将子女带到城里居住和上学。流动儿童是伴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所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对于流动儿童教育问题,各级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门已做了大量工作,但流动儿童教育工作仍然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教育财政、民工子弟学校、教育机会不均等等问题。流动儿童教育问题产生…  相似文献   

16.
城市流动儿童是伴随我国城市化进程而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目前,分布在全国各大城市的4000多万流动儿童,带有明显的"移民第二代"特征:虽然生长在城市之中,但在城市生活过程中受到了来自不同群体及环境的歧视和排斥,依然生活在城市的边缘,出现了城市社会适应的困境。本文在社会工作的视角下,将流动儿童视为服务的主体,注重发挥流动儿童自身的优势,采用个案、小组、社区工作的方法,探讨使他们能尽快适应城市生活、融入城市社会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民工为城市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然而农民工及其子女却是被忽略的群体,作为服务机构的公共图书馆应对农民工流动子女实施知识援助,以求真正地改善农民工流动子女的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18.
潘小春 《现代教学》2014,(3X):34-39
<正>自20世纪90年代始,农民工的流动逐步呈现出"家庭化"的趋势。随之而来,流动儿童群体开始出现并引起众多的关注与讨论。如今,面对复杂的社会情境,流动儿童对教育抱有何种期望?其期望存在何种特征?应如何加以引导?本文所研究的教育期望是指流动儿童根据其所处现状对未来教育及其成就的构想与预期,既要考虑期望实现的可能性,同时也要考虑儿童个体的主观意愿。具体包括学历期望和职业期望。基于此,笔者选取了曾经支教的北京市通州区G农民工子弟学校,采用参与式观察、访谈法、文本分析法等搜集资料。在该校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社会的快速转型和城市化过程中,人口迁移流动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井离乡外出务工。有些农民工把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子女留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于是在农村就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而这些孩子正处于身心成长的黄金期,也正处  相似文献   

20.
张光 《华章》2013,(25)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群体规模与日俱增,大量农民工流入城市,一方面为城市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城市的进步与发展;另一方面,由此带来的大规模无序流动也造成了城市内部严重的结构性紧张。农民工进城,原有的社会支持网络断裂,新的社会关系网建构中又遭受城市居民的社会排斥,存在一种排斥性壁垒,再加之空间隔离,使得整个过程阻碍重重。本文试图从社会网络分析的相关理论思考流动农民工在城市社会关系网络建构过程中所遭受的社会排斥,思考社会关系网络排斥得以形成的内在动力和运作逻辑,思考社会关系网络的封闭性、异质性和开放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