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4 毫秒
1.
二、石头之不动坚如磐石,稳如泰山,是人们对石头稳定性的最高评价。在棋界,也高耸着这样一块巨石。任由利(获得利益)、衰(遭受损害)、毁(背后的毁谤)、誉(背后的赞誉)、称(当面的称颂)、讥(当面的讥讽)、苦(遭遇痛苦困难)、乐(获得称心快承)八风劲吹,我自岿然不动,真正到了"定"的至高境界。石头的围棋观其实已暗合了不动的真意--"以对方的错棋而胜,以自己的错棋而败,与其下出妙手而胜,不如没有错棋不败"。  相似文献   

2.
皮传琼  杨伟丽 《武当》2014,(10):22-24
(接上期)七、关于上下相随原文:“上下相随者,即太极论中所云:‘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也’。手动腰动足动,眼神也随之动,如是方可为上下相随,有一不动,即散乱矣。” 讲解:“神领,眼到,手到,足到,身到。”这就把上下相随具体化了,形象化了。走架时,每一个动作都要“一领四到”,协调完整。即《拳经》上说的“一动无有不动”。推手时更要做到“一领四到”,才能有粘黏连随,不丢不顶的圆活之趣。  相似文献   

3.
张之晔 《钓鱼》2008,(4):20-21
用蚯蚓钓鱼的时候。有人把它掐断了或拍死了装钩,钩卧底,饵不动,鱼长时间不咬钩了,轻轻把钩提起一点,再沉下去,饵动了鱼就咬钩了。受此启示,有人用活蚯蚓,让饵动起来,后来又有了半腰装钩两头活。台钓强调摆幅,子线长,摆幅大,也是钓饵动起来。但鱼情不同,有的鱼非动态饵不食,而且对动的幅度、频率都很挑别,动快了不吃,动慢了不吃。有的饵动了反而不咬钩了。  相似文献   

4.
蒸鱼     
古清生 《垂钓》2008,8(4):60-61
蒸食是人类饮食文明的重大转折,它标志着饮具的现代化。早先神农燔谷而食,是烧热石头,将植物的种子放在石头上烤熟了吃,它开创了一个历史的新纪元,使那些难以下咽的植物种子也能成为粮食。而蒸食与之相比,显然进了一大步,它几乎能将所有的食材进行蒸制,登峰造极的有沔阳三蒸。沔阳三蒸的三代表无穷大,表示任何食物,皆能蒸之。  相似文献   

5.
一悟  金诚子  雷鸣 《武当》2013,(11):20-23
太极拳修炼的法门即坐、卧、站、行、用。 坐功 坐功乃道家修炼太极必修之功法。坐功,道日打坐,儒日静坐,佛日坐禅。打坐,人人皆知有其益,小则可以养身,大则可入修士之门。然打坐至相当程度后,则内须静中求动,并非只静而不动也。此与太极拳之动中求静,意味相似。  相似文献   

6.
硬币由正反两面构成,一枚硬币是正反两面是"二"。对此,中国人说:"一中含二,合二为一,_就是二,二就是一。"西方人说:"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哪来一就是二,二就是一之理。"中国人擅长感性直觉思维,西方人擅长理性逻辑思维。感性直觉思维是从研究对象整体上来把握,不专意于细节的推敲。老虎逛街,众人见之纷纷躲避。老虎什么也没有做,谓"不作",但效果却摆在那里—"作"了。"不作而作,作而不作",这是中国人的哲学、思维方式。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以简制繁;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动而不动,不动而动;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等等,这都是中国人的哲学、思维,都不能仅从字面上从理性逻辑思维上来推敲、理解。  相似文献   

7.
六、石头之冷 石头的自然属性本来是冰冷的。即使酷热的阳光能 晒热它的表面,却无法抵达其深层。而棋坛的这块巨石自 问世以来,却反其道而行之,一直走的是温良谦恭的路 线,以致人们完全忽略了石头还有冷峻的一面,甚至把一 颗佛心加冕到了石头身上。然而只要逼到了一定的份上, 或是屠龙的一切条件均已成熟。那么石佛就会拿起屠刀, 那石头本性的冰冷立刻让对手感觉到澈骨之寒!  相似文献   

8.
刘元生 《武当》2013,(2):19-21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注:不动为无极,已动为太极。空气磨动而生太极,遂分阴阳。故练太极先讲阴阳,而内包罗万象,相生相克由此而变化矣。太极本无极生,而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注:练太极,心意一动,则分发四肢。太极生两仪、四象、八卦、九宫,即拥、捋、挤、按、采、挒、肘、靠、进、  相似文献   

9.
心是太极论——从“道”初探太极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渠 《武当》2004,(1):16-17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两个和尚见庙内旗幡飘动,一个就说是旗在动,另一个则说是风在动,为此争论不休。结果一个小和尚一语解决了这场争论。他说是你们的心在动。听而不闻,视而不见,是谓心静。心动意行谓拳,形体不动心意动,也谓之拳。形体动心意不动才不是内家太极拳。本文所论,即指此意。  相似文献   

10.
当今社会,中国武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发展、怎样发展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与重点。古代大哲学家王夫之曾言":太极动而生阳,动之动也,静而生阴,动之静也。"他是从阴阳的角度论证动与静之间的关系,证明动与静是相互补充不可分割的关系,同时也阐述了绝对运动中有相对的静止,而在相对静止中又蕴含绝对运动,两者有一种辩证关系的存在。在动静发展之中也就会形成一种相对平衡的现象,进而促进着世间万物的运动、变化及发展。  相似文献   

11.
"走,抱它去!"一声令下,两个高大的男生冲向了一块石头。一个爬,一个在下面保护。一次不成,两次,摔下来,再上去。搞不好一天就耗在这一块石头上了……太阳快落山的时候,终于站在了石头之巅,面露微笑,大喊一声:"我终于爬上来了!"  相似文献   

12.
名家信箱     
我想向崔仲三老师请教在太极拳里如何去理解“腰”这个问题。最近我看到一篇文章,里面谈到腰的问题时说,“在走拳架时,四肢动度为最大,躯体为次,腰最小。腰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微动,微动不如不动,不动之动才是真动”,并强调,不要在“教习时‘转腰’两字不离口,不能有强化转腰的想法和念头”。这和我平常习拳时教课老师要求的正相反。教拳老师总要求我们以腰为轴,带动全身,强调太极拳的“力源”在腰脊,主张由腰脊带动四肢运作。那么应该如何去理解“微动不如不动”?在习拳中如何体验“不动之动才是真动”的感受?  相似文献   

13.
《钓鱼》2007,(21)
如果有一种鱼儿整日里出没于乱石之地,周身纵列数道黑色斑纹,玩溪钓的朋友给它起个最简单最形象最易记的名字:对了,就叫石斑。石斑的口粮以石头上的苔藻为主,有时也整点荤的,但它没有马口、鯵子的好本  相似文献   

14.
王志远 《武当》2005,(4):19-22
"变易物体之位置,或动体进行之方向曰动。保存或维持其固有之位置或方向曰静"。动有机而静有势。"机者,朕兆、动机。动而未形有无之间也。势者,形态。静势,静而已形无有之趋者也"。太极拳动时存静势,静时寓动机,"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动静互为其根,以静而成势,以动而成机。机中有势,势中成机,机势难分,此太极之妙也。古书云:"静属阴,动属阳。世上万物,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偏阴偏阳为之疾,一阴一阳谓之道。"即是说,动静即是阴阳,阴阳即是动  相似文献   

15.
目标:学习邱少云舍身顾大局的精神,发展忍耐和坚持性。方法:先由主持人带领大家念儿歌并跑圈:"邱少云,去潜伏,突然遇到燃烧弹,为了我军不暴露,宁可烧死也不动!"当说到最后一个"动"字时,每个人必须急停,一动也不动。此时,主持人就可以走过去  相似文献   

16.
鸡腿、龙身、熊膀之力,从下向上合为一个整体力,而心意六合门的六艺之鹰捉则是手的上三节梢节发出的关键。拳经云:鹰有捉拿之精,起如虎扑,落如鹰捉物,手落似佛眉是也,踩者如置物足下是也,脚落如石碾物,即是落如鹰捉是也。发作要鹰捉勇猛,起手如闪电,打人如迅雷,鹰捉燕,鹞钻林,狮搏兔。起手三心相对,不动如书生,动之如龙虎。起手如箭钻,  相似文献   

17.
李德建 《武当》2016,(4):62-64
(接上期)八、关于自组织、自频率理论徐清、徐生之"双徐"理论。"孰能浊而静之,徐清?孰能安而动之,徐生?"(15章)老子说,谁能够浑浊而让它静止,徐徐地澄清?谁能够安定而让它活动,徐徐地生长?体现出从容自在、自然无为的过程,无须外力作用它。因为,它自身有着先天、天生的自组织、自频率啊!徐者,柔也,顺也,自然之频率也——而非人为也。"天下之至柔,骋于天下之至  相似文献   

18.
译文,在数人内部矛盾激化、分崩离析之时,我方应静待敌方形势的恶化.届时,敌人横暴凶残,相互仇杀,必将自取灭亡,我方要采取须态度,然后相机行事,坐收渔翁之利。古语有云:非利不动,非急不战,主不可以想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乖气浮张, 逼则受击。退则远之,则乱自起。《豫卦》的《(?)》辞说:“豫,则应而志行,顺以动。”意即豫卦的意思是顺时而动,正因为豫卦之间是顺时而动,所以天地就能随和其意,做事就顺当自然。  相似文献   

19.
螳螂拳小传     
螳螂拳始于明末清初,由反清志士王郎(王文成)所创,螳螂拳之流派有三:一是“七星螳螂拳”,二是“六合螳螂拳”,三是“梅花太极螳螂拳”,也称“梅花螳螂拳”。其技术理论与技击手法具有内家拳与外家拳的双重特点,内用太极混元一贯之气,外走太极圆形;不动如泰山,动如惊雷;快似闪电  相似文献   

20.
四、石头之美石头的美是一种隐藏极深的潜质,需要千锤百炼、高温厉火,又或打磨刨光、日积月累。也许正是因为对条件的苛求,石头的美一旦绽放,就会更加耀眼、更加夺目,“美”花香自苦寒来。把平素单调的黑白之石映做七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