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七略》系刘歆一己之力所创,之所以采用"六分法",是为了弘扬《周礼》经义,故比类《周礼》"六典"而六分群书,即治典:六艺略;教典:诸子略;礼典:诗赋略;政典:兵书略;刑典:术数略;事典:方技略。因而笔者的观点与现今目录学普遍采用的余嘉锡先生的观点相异。  相似文献   

2.
高句丽王系传承是高句丽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和"年表",高句丽政权共有28位王。十二家正史《高句丽传》以及好太王碑记载了其中20位。《魏书·高句丽传》中有12位,是正史文献记载高句丽王数目较多的文献之一,但综合上述史料,发现其中正误并存,需客观分析。  相似文献   

3.
作为北周最杰出的公文大家,庾信所撰表、启、移、教等公文现存百余篇。庾信之表体公文句式上骈散间行、音韵上和谐铿锵,华实相扶,遒逸相兼,有错综变化之美、无呆板拘泥之失。清文驰丽,绮而有质,"穷南北之胜"而显典正老成之风。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渠风集略》一书的内容及编刻过程作全面梳理介绍,并对其刻本时间提出新的看法,同时对《集略》所收诗词作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5.
"象刑"只是《尚书·尧典》"象以典刑"含义的一个方面,此外还应有"典"、"刑"以及"象刑"、"象典"的内容。"典"产生于原始宗教崇拜,是祭祀活动仪式准则的规范化;"刑"以祭祀和"典"为依托得以规范化。"典"、"刑"构成原始社会主要规范形式。  相似文献   

6.
一、十三经与十三经注疏的形成西汉只有《易》、《诗》、《书》、《礼》、《春秋》五经立于学官。东汉蔡邕"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谬,俗儒穿凿,疑误后学,熹平四年,乃与五官中郎将堂赂典、光禄大夫杨赐、谏议大夫马日磾、议郎张驯、韩说、太史令单飚等,奏求正定《六经》文字。灵帝许之,邕乃自书于碑,使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于是后  相似文献   

7.
刘清涛 《兰台世界》2013,(30):155-156
《三国史记》是高丽大臣金富轼1446年编纂完成的一部官修正史,其中包括本纪、年表、志和列传。列传是《三国史记》中最富文学性的,其中对花郎的描写占了很大一部分,使花郎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8.
刘清涛 《兰台世界》2013,(10):155-156
《三国史记》是高丽大臣金富轼1446年编纂完成的一部官修正史,其中包括本纪、年表、志和列传.列传是《三国史记》中最富文学性的,其中对花q郎的描写占了很大一部分,使花郎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9.
《魏书·高句丽传》具有史料价值的同时,也有史料错误。将其与其他正史《高句丽传》、朝鲜史书《三国史记》进行对比,发现其问题主要是高句丽王的记载以及个别字词的误记。  相似文献   

10.
南北朝交聘的研究向以政治史、战争史、交通史为取向,近年始有学者从国家礼制角度加以研究。在交聘的礼制史、文化史研究中,学者多取资于正史纪传、礼志和笔记小说。笔者在前辈学者启发下,关注南北朝交聘使所撰"交聘记",以求为交聘研究补充新史料。南北朝交聘记均已散佚,唯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段公路《北户录》中尚有引用,可与其他史料相释证。段成式为唐初功臣段志玄之后,名相段文昌之子,幼承家学,曾在李德裕幕府饱读异书,入仕为集贤校理,又遍览内府秘藏。《酉阳杂俎》《北户录》所引南北朝交聘记极有可能来自唐代集贤书院藏书。目前确知《酉阳杂俎》引用的交聘记有两种:《聘北道里记》和《封君义聘梁记》(又名《封君义行记》),有些条目可能出自《魏聘使行记》或《朝觐记》等书。据此还可以比定其他中古时代的史传和笔记小说中也有南北朝交聘记佚文。这些交聘记丰富了我们对于南北朝交聘的认知,包括聘使的姿容、学问、丰采、音韵对于交聘的意义和影响,交聘仪节的文化内涵,交聘使收集情报的内容和范围等等,而南北朝交聘记在后代的散佚也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1.
《七略》称名之“略”,章太炎先生以为表图书分类,姚名达先生以为表详简之“简”,论者或从前者,或从后者。“略”除可表分类及“简”义外,还有“要”或“梗概”等含义。基于“略”之“要”或“梗概”之含义,通过对《七略》之产生、渊源、命名、注释等进行分析,可知《七略》称名之“略”不当以表分类或详简之“简”解之,而当以“要”(或“梗概”)义解之。以《七略》称名之“略”为“要”(或“梗概”)义,可以进一步得出结论,刘歆编撰《七略》的根本目的还是在于辨析学术源流,论断诸家学派的学术价值及其不足等。以“略”表图书分类或详简之“简”,不仅不能反映刘歆辨析学术源流、论断诸家学派的主观意图,更不能反映从《淮南子·要略》至司马谈《论六家要指》再至《七略》的这一学术研究史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意义]《七略》久佚,清人姚振宗《七略佚文》在前人辑佚成果的基础上,参考《汉志》的目录框架,提供了最为接近《七略》原貌的文本.反思姚氏《七略佚文》的得失,有助于准确认读《七略》以及作为《七略》节本的《汉志》.[方法/过程]从姚振宗对《七略》序言、分类结构、文献著录和叙录四大目录要素的具体还原过程,分析《七略佚文》...  相似文献   

13.
《古今正史》,为《史通》讨论历代官修史之专章。刘知几将史著类型分为两大类:一曰正史,一曰偏记小说。《杂述》篇云:"是知偏记小说,自成一家,而能与正史参行……"本篇通说历代正史,篇末则称:"大抵自古史臣撰录,其梗概如此……自余偏记小说,则不暇具而论之。"通观全书,《史通》开宗明义之"自古帝王编述文籍",即是正史;"其余外传",则名之偏记小说。二者之区别,大抵正史以王言帝纪为中心,其  相似文献   

14.
盘口壶,壶式之一,陶质、瓷质均有。西汉时期开始出现,经历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发展,延续至隋唐五代时期。盘口壶造型独特,有较为清晰的发展序列,常被作为判定年代的佐证。根据出土器物自名推测,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鸡首壶(也有盘口)可能称作"罂"。本文主要对三国、两晋、南北朝盘口壶的出土情况进行初步的梳理,以建立科学的盘口壶年代序列,并对盘口壶的分布、功能及其他盘口器等相关问题有所探讨。三国时期盘口壶以矮胖型式居多,西晋的盘口壶与三国时期不易区别。东晋时,盘口壶向高大型发展;南北朝时期束颈较高,整体更协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盘口壶在很多地区都有发现,以南京为最多。盘口造型最初可能是出于实用目的,非实用的盘口则起到装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丁海斌  袁礼 《档案》2014,(7):5-9
通过对183种典型秦汉三国文献的检索、统计,对其中出现的文档名词进行了总体性的分析,说明了秦汉三国作为文档名词加速发展时期,文档名词数量、内涵、构词等的演变;对"书"、"典"、"图"、"籍"等族类名词的出现频率、时间范畴、内容范畴等做了较具体的研究分析,指出"文书"、"诏书"、"典谟"等新的重要文档名词首次出现,并对文档复音词的数量超越单音词做了分析说明。  相似文献   

16.
《礼部韵略》(以下简称《韵略》)是宋代一部专门为科举而设,作为考官、士子共同遵守的审音定韵标准的韵书。丁度等奉敕编纂,仁宗景祐四年(1037)六月丙申旨准颁行。从景祐四年至南宋灭亡(除去庆历新政、熙宁变法、绍圣时期、崇宁废科举的数十年),《韵略》一直是宋代场屋必备的权威工具书,熊忠《古今韵会举要·自序》称:"宋省监申明,儒绅论卞,《韵略》集注,殆且五十余家。"增修、增订之频,刊布流传之广,远非宋初其他官修韵书如《广韵》、《集韵》所可匹敌。  相似文献   

17.
会考府考略     
清会考府之设,在《清会典》、《清通典》、《清史稿》等官修书中,均无记载。《清通考》中记录了两道有关的上谕,《清实录》中亦只有很少记载。李鹏年等同志所著《清代中央国家机关概述》及胡钧著《中国财政史》两书中对这一机构仅有简略介绍。本文主要根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档案及其他有关资料,对会考府的设立、性质、职掌、工作情况及裁撤原因等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以就教于学长和同行。  相似文献   

18.
清朝嘉庆、道光年间著名学者梁章钜的笔记体著作《浪迹三谈》的卷二《历代年号》与清朝乾隆、嘉庆时期的史学考据家梁玉绳的《元号略》有大量重合之处.《历代年号》收录古代年号六十二个,合为五十九条,其中的五十八条皆沿用《元号略》的内容.  相似文献   

19.
《台仪辑略》一书,明代以降公私书目多不见著录,仅明末清初常熟钱曾《虞山钱遵王藏书目录汇编》、昆山徐乾学《传是楼书目》曾著录此书。钱氏云“《台仪辑略》一卷,述国朝台”,作者阙如;徐氏则云“《台仪辑略》,明许弘纲,一本”。皆语焉不详。中国国家图书馆善本库藏《台仪辑略》一部,著录信息云:“《台仪辑略》一卷,(明)许弘纲订正,明万历四十年刻本。”这部《台仪辑略》不分卷,1叶2面,四周单边栏。叙文,1面竖5行,手写印刻行书,满行11字。叙下落款,钤盖三方印玺,自上而下,依次是“许弘纲印”“庚辰进士”和“大中丞印”。目录与正文,每面长12cm×11cm,竖10行,行16字为主,满行18字,雕版,仿宋楷体大字,说明文字采用小字双行夹注格式。版心,黑色上鱼口,下鱼口以一条满行细横线表示。上鱼口与上边栏之间,刻书名“台仪辑略”,顶格;版心中间近下鱼口约3字处,标叶数,共23叶。《台仪辑略》以都察院职官为本位,先己后他,由内而外,记载都察院日常运行、院官到任、相见及各衙门职官与都察院职官往还仪节等,可补《明史》《大明会典》《宪纲事类》记载之阙。鉴于此书极为稀见,兹整理辑录,以供研究。  相似文献   

20.
周颙是南朝宋齐时著名文人、佛学家和音韵学家.精研佛理,谙通音辨,宋末发现汉字平、上、去、入四种声调,著有《四声切韵》,后被沈约用于诗文创作,调谐声律,对“永明体”、近体诗的形成均具有深远影响.周颙作品大多散佚,长期以来未引起学界足够重视.至其生平,唯曹道衡、沈玉成和刘跃进等学者有过一些考述,系统梳理则付阙如.遂不揣谫陋,在全面检讨现存正史和佛典相关资料基础上,略考其行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