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明清时期,徽商凭借其同乡互助、儒贾结合及结交官府等方式在两浙盐业经营中独占鳌头。盐商经营于异地,为解决子弟教育往往在当地兴办家学和书院。由徽商主持兴办的崇文书院、紫阳书院、正学书院和锡山紫阳书院为两浙文教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
梁启超先生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曾经指出,以徽商为主体的两淮盐商对于乾嘉时期清学全盛的贡献,与南欧巨室豪贾之于欧洲文艺复兴,可以相提并论。明清徽商在给扬州经济带来繁荣的同时,也在地域文化、园林文化、教育事业以及饮食文化等方方面面给扬州文化带来了空前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历史上的徐州不但是兵家必争之地和商贾云集中心,同时也是文化和教育较为发达的地区。明清时期官方和民间极为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官方的倡导和推动下,明清时期徐州地区教育事业有了显著发展,出现了府学、州学、县学、书院等众多教育机构。众多教育机构的存在使得徐州科举兴盛,文风盛行,对徐州地方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社会慈善救济事业种种 清朝中期,特别是在晚期,运城的慈善救济事业有相当的发展,设立了众多机构,对社会流散、孤贫、疫病等穷苦百姓、盐池工人进行救济,并对轻罪囚犯传授技艺。设置在运城这座盐务专城里的这些慈善救济事业,多是地方行政首脑兼盐务官吏举办的,盐商也多在财力、物力上予以资助,因此,是和盐务有着直接关系的。  相似文献   

5.
山西商帮是明清时期重要的商人集团,其经营的商品以盐、茶规模最大,两者均为官府严格控制的专卖商品,均能获得垄断利润,因而有许多相似之处。同时,盐商与茶商在兴起的时代背景、经营活动的地域范围、衰落的原因等方面又有明显的相异处。本文就山西盐商和茶商之间的异同作一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6.
明清时期,莆田民间捐资助学慈善活动蔚然成风。在官民捐助的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中,府、县官学教育占据主导地位,其意义尤其重大。通过对地方志文献记载的爬梳,介绍明清时期莆田官民在官学领域中的捐资助学情况并探讨这一慈善活动在莆田古代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与元朝扩张性盐业生产政策相比,明清时期为保证盐价高昂,朝廷始终重视控制盐业生产的供需比例。从明中叶始,盐业产销失衡加剧,促使明清朝廷相继出台诸多应对举措,失效后则陆续裁并了长芦盐区十六个盐场。如此大规模、广范围、强力度的裁并盐场,原因有三:一是环境变迁导致运道尽失;二是制盐技术革新带来的相对劣势;三是明清国家、盐商、灶户三者之间博弈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河东解盐在中国盐业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全国著名的池盐产盐区,是促进运城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1938年3月4日,运城沦陷后,日军对河东盐实行严格管制,成立了伪河东盐务管理分局,由华北盐业股份有限公司全权负责盐的产销事宜,并在运城地区实行食盐配销制度。在日军的管制下,盐工生活更加困苦,盐商的负担加重,盐商组织也在日军的压迫下纷纷解散。  相似文献   

9.
明清时期,伴随着河北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河北境内书院、义学等教育机构纷纷建立,膏火、川费有了可靠保证,士子踊跃走进考场,博取功名,河北科举大省形象的确立与此不无关系.在明清时期,由于敢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河北科举事业也受到一定的影响,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加剧了各地区科举发展的不平衡性.  相似文献   

10.
历史上的临沂是南北交通要道和兵家必争之地,也是教育和文化较为发达的地区.在官方的倡导和推动下,明清时期临沂地区教育事业有了显著发展,出现了包括府学、州学、县学、书院在内的众多教育机构.这些教育机构为当地培养了大量科举人才,也在地方社会教化、风气改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清咸同年间和民国时期先后两次"川盐济楚"带来了自贡盐业的快速发展,催生了因盐致富的盐商群体的形成.这一群体作为地方精英,在近代社会中既扮演着功利性角色,又扮演着表现性角色,其慈善行为正是双重角色纠集的结果.对近代自贡盐商慈善行为的讨论,将近代史材料与社会学分析框架联结起来,提供了观照当代社会问题的间接路径,对促进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大量史料表明,作为清代前中期富甲一方的商业资本集团,两淮盐商对当时的教育文化事业作出了突出的社会贡献.他们通过积极捐资建设各种教育设施、推广各种学术活动,赞助各类文人墨客等方式,为清代文教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并因此成为清政府发展文教事业的得力助手.  相似文献   

13.
清代官僚资本是盐商发迹的主要资本来源之一。清初,盐商依靠官僚资本的扶持得以迅速发展,并于乾隆中叶达到顶峰。但乾隆后期以来,随着官僚资本的日益高利贷化,盐商因受累于官僚资本的剥削和压榨而逐渐走向衰败,嘉道以后,终于发展到纷纷倒闭的局面。事实表明,清代盐商的兴衰与官僚资本之间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明清盐业化对明清小说的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盐业走私孕育的绿林化及官商勾结垄断盐业经营权,牟取高额利润等腐败行为都在明清小说中有所反映。盐商的豪奢生活和附庸风雅对明中叶以后形成的浇薄世风有推波助澜作用,但催生了《儒林外史》、《红楼梦》、《镜花缘》等几部重要小说。  相似文献   

15.
高鉴 《鸡西大学学报》2012,12(4):121-122
徽商,一支活跃在明清时期的商帮劲旅,构成了我国封建社会末期商业资本的一个重要力量。而明清时期是徽商发展的鼎盛时期,其活动范围"几遍禹内",在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更有着"无徽不成商""无徽不成镇"的说法。两淮地区向来经济发达,又是徽商起步的主要地区,加之交通便利,自然成为徽商经常出入之地。此外,徽商发展不断壮大的一个根本因素是依靠盐业的发展,而扬州作为徽商盐业的基地对徽商发展以及两淮经济的兴衰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清代的两淮盐课“动美国计”,两淮盐商富甲天下。盐商的大量资金相当一部分用于自己奢侈性的消费,其饮食消费对扬州饮食风尚产生了极大影响。清代盐商对扬州饮食文化有着应予肯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清代晋商在政府的许可下,纷纷进入解州盐池,投资经营制盐业。他们每年组织大批雇用工人雀全封闭的高墙内进行生产活动:及时开辟池旁土地,设置畦池,放入大池卤水并调配淡水,利用天日晒制。所产食盐,按照场官指定位置,储存于固定的盐亭,以待经户部备案的专职运销商人前采购买。  相似文献   

18.
徽州盐商兴衰的典型个案──歙县江氏《二房赀产清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房赀产清簿》(手抄本)是清代咸丰、同治年间歙县江村盐商江仲馨的分资产簿。内容共三个部分:一是江仲馨于咸丰八年立下的资产清单和分家遗嘱;二是江氏三个孙子在正式分家前对每项资产清理的说明;三是分家阄书。《清簿》比较全面地记载了该商人经营盐业活动的情况,反映了徽州盐商兴衰的轨迹,为我们深入了解近代徽商提供了一份第一手的资料。  相似文献   

19.
扬州盐商形成于明代中叶,在清朝达到全盛,至清末民初衰落.作为一个地缘社会组织,它在扬州几百年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产生过巨大影响.他们结交文人,资助寒士,营造、扩建扬州园林,赞助、兴办文化教育事业,并孕育出了扬州书院、扬州八怪、扬州学派、扬州园林等世界及文化品牌,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扬州盐商文化.这一文化有巨大的旅游开发潜力.文章通过对盐商文化发展历程的探讨,提出了扬州盐商文化旅游开发的构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