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回灯"怎解     
不同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对"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一句中的"回灯"注解迥然不同.有的注释为"把灯芯捻大一些",有的注释为"重新掌灯".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作品选>(中编第二册)注释也是"重新掌灯".郭锡良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下)第989页注释为"把已撤了的灯拿回来".陶今雁先生编写的<唐诗三百首详注>(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79年版)又注释为"移灯".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本)语文第四册<长亭送别>一文[五煞]中"顺时自保揣身体"的断句,直接取决于"揣"字的意义.该册教材132页的注释(16)是"顺应时令的变化,保重自己的身体."对于"揣"字的意义没有落实.  相似文献   

3.
汉语教材对词组、"结构"是这样称谓的:"在古代汉语里,表示比较的介宾词组放在形容词的后面(‘苛政猛于虎')"(王力<古代汉语>第455页);"有时候‘者'字用在主谓结构的后面组成一个名词性的词组."(王力<古代汉语>第361页);"(五)关于介词结构的位置……一般地说,以‘为'与'组成的介宾结构以前置为常,(朱星<古代汉语>第148页)"‘于'作介词,组成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形容词的前后作状语或补语,多数用作补语."(大学专科小学教育专业教材<古代汉语>第168页)"第三,在语法功能上,古代汉语由‘因"为"与"从'等组成的介词结构一般作状语……"(<全国自学考试教材古代汉语>第469页1现代汉语早已把词组、"结构"改称短语,可古代汉语这样的称谓一直不变,而且不统一,造成古今汉语的称谓不一致,很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相似文献   

4.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2006年11月第2版)第27页选有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一诗.笔者认为,"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句中的"颠"字应为"巅",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5.
<中学语文教学>2009年第5期所载罗献中<这个"约"字怎么解>一文认为:人教社主编高中语文课外读本第二册将其所选北宋司马光<训俭示康>"以约失之者鲜矣"误注为"因为俭约而犯过失的很少",这"既不符合逻辑和情理,也不符合孔子的思想本意.该句中的‘约'字不应释为‘俭约',而应释为‘约束'.全句应该翻译为:‘因为约束自己(严于律己)而犯过失的很少."'愚不敢苟同罗文之说,特陈拙见,以资商榷.  相似文献   

6.
高中语文教材第3册(山东人民版)所选课文<陈情表>中"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句,课文对"区区"注释为"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  相似文献   

7.
康鹏 《现代语文》2006,(1):75-75
人教版高中教材第三册<琵琶行>第二段第五句为:"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课文注释:"思,悲,伤."乍看似乎合理,但查阅有关资料,却从未发现"思"有"悲,伤"之意.因此笔者认为课文中的注释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8.
<正>《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词人辛弃疾晚年词作名篇,明代的杨升庵甚至誉为稼轩词中第一首(见《词品》)。正因如此,这首词被收录在全国各种版本高中语文教材里。笔者使用人教版教学此课时,对词中"烽火扬州路"一句中的"路"字的解释产生了疑惑。人教版课文注释对"烽火扬州路"一句的解释是"指当年扬州路上,到处是金兵南侵的战火烽烟。"按照课文这个注释来理解,"路"似乎没做解  相似文献   

9.
<齐晋鞌之战>是<左传>中的名篇,被多家古汉语教材收录,然而,对于文中"綦毋张丧车,从韩厥曰:‘请寓乘.'从左右,皆肘之"一句,各教材的处理却不尽相同.本文从上下文语义及"从"的具体用法入手,分析了众说的疏漏,阐明了两"从"的含义.  相似文献   

10.
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2年初审通过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现行八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第17课<端午的鸡蛋>中说:"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句中"与有荣焉"是引用古人常语,教材脚注中释日"因而也感到荣幸".这个注释中的"因而""也""感到""荣幸"四个词都是怎么来的?它们是无法与被解释语"与有荣焉"对号入座的.  相似文献   

11.
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试验修订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10月第2版)<逍遥游>,注释"[8]覆杯水与坳堂之上:坳,ao,堂上低洼之处."(第185页)注释"(50)彼其于世,未数数然:数,shuo,数数然,两个同义词叠用,拼命追求的样子."(第186页)这两个字的读音有误.  相似文献   

12.
<湘夫人>以其幽微绵缈的情致和绮靡瑰丽的语言令人回味无穷.人教版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就将<湘夫人>编人<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但关于其中一个"遗"字的注音与注释是错误的,有必要纠正.见课本第9页:"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澧浦.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课本对前一个"遗"有注:[遗(wèi)]赠送.  相似文献   

13.
杜甫<客至>中的"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肯"字如何解释.实验修订本·必修<语文>第五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版,P146.本文所谈教材皆为人教版)将"肯"释为"正、恰".这显然不妥.因为,若是"正'与邻翁相对饮",那么,"隔篱呼取"就成了多余的举动了.  相似文献   

14.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一联中的"省",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2007年3月版)注为"曾经";吴先进先生认为此注"没有理由和依据",先后撰写<"省",字注释指误>(<语文学习>2009年7-8期)、<透过"省识"看同义复词现象>(<中学语文教学>2010年第4期)两篇文章进行辩驳,力主句中"省识"应释作"认识",其主要理由是:①<辞海>、<汉语大词典>等工具书及网上资料中,均不见"省"释作"曾经"之例证;②<辞海>、<汉语大词典>皆收有"省识"一词,释义即"认识".  相似文献   

15.
王勃的<滕王阁序>中有这样的句子:"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教材对此句的注释是:"意思是说,文坛上众望所归的孟学士,文章的辞采有如蛟龙腾空,凤凰飞起.王将军的兵器库里藏有锋利的宝剑."认真阅读原文,我认为教材的解释是欠准确的.其原因有两点:一是句式把握欠准确.句中的"孟学士之词宗"和"王将军之武库",与<劝学>中的"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句式结构完全相同,都是定语后置句式,它的正常语序应该是"词宗孟学士"、"武库王将军".……  相似文献   

16.
潘美明 《现代语文》2005,(10):10-10
<氓>是<诗经>中的名篇,被选入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三册.一般认为它是一首弃妇的怨诗,笔者喜欢读这首诗歌,但发现教材上的注释有三处值得商榷,现考证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7.
卢优卫 《现代语文》2004,(9):29-29,28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三册有西晋名文<陈情表>,课文中有这样一句"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此句中的"庶"字是一个难字,在高中课文中是第一次出现,对学生来说应该是非常陌生的,但是此字如何翻译对这一句能否正确理解又非常关键,这就要求课文作出详细的注解,给学生以帮助.  相似文献   

18.
经济常识第三课<企业和经营者>在说明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时,举了这样一个例子:"贵州一家名牌酒厂的发展,与企业党组织的核心作用是分不开的.这家酒厂党委经常用‘10-1=0'和‘10+0=100'这样两个算式告诫党委一班人和全体党员.如果党委一班人中有一人存私心,以权谋私,党组织就可能是‘10-1=0',就带不好广大职工."(高一<思想政治>教材上册第84页)"10-1"果真等于"0"吗?深入剖析不难发现,这个算式所体现的观点是不够科学的.  相似文献   

19.
山东人民出版社选修教材《唐诗宋词》第51页注释①中有这么一句:"(柳永)其词多写歌妓愁苦和城市风光……"而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二册有关柳永的介绍又是这样的:"(柳永)为举子时,多游狭邪,为乐工伎女撰作歌辞,屡举不第."对于同一身份的歌女,《唐诗宋词》用的是"妓"字,而《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用的是"伎"字,到底是"妓"还是"伎"呢?  相似文献   

20.
<屈原列传>(节选)(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4)中有这样一个句子:"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该句中的"谤"字,<教师教学用书>和其他很多资料都理解为"诽谤、诋毁";一些辞书也不例外,如<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谤:释[2](动)诋毁,诽谤.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事实上,这里的"谤"字应该释为"批评、指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