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论社会性道德教育与主体性道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性道德教育论与主体性道德教育论分别从社会性和主体性角度揭示道德教育的本质,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二者又都存在着严重缺陷,割裂了道德教育中社会性与主体性之间的关系,片面地将其一方视为道德教育的本质。实质上,主体性道德教育与社会性道德教育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能人为地割裂开来;主体性道德教育主要是从人的主体性需要方面确认道德教育;社会性道德教育主要是从人的社会性需要方面把握道德教育;我们应当超越主体性道德教育论和社会性道德教育论的狭隘性和片面性理解,站在更高的视点和更广的视野中去理解和把握道德教育的本质。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为,在多元社会背景中,对道德教育的思考应该实现由道德尺度到道德维度的转换。在道德维度上思考道德教育是对以往研究道德教育思路的一种超越,它使研究与主观主义倾向保持一定的距离,反思道德教育活动本身的道德内涵及表现形式,是与多元社会所提倡的包容性价值倾向相一致的研究立场与态度。  相似文献   

3.
李冰  黄天娥 《教育导刊》2010,(10):12-15
涂尔干的道德三要素是纪律精神、对社会群体的依恋以及自主和自决。这三个方面既表明了道德的基本特性,又说明了道德内化于主体的规律性,它们内在地与社会密切关联。涂尔干道德观点社会性关联启示我们,在道德教育中要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构建道德教育的价值理念,要遵循道德教育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注重道德教育的社会实践性。  相似文献   

4.
论大学生道德心理形成机制与人文教育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章以现代道德教育的缺失的根源作为切入点,阐述了道德教育与道德心理之间的关系以及道德教育形式和道德教育场,系统分析了大学生个体道德心理图式形成和完善的机制,试图从道德心理人格的视角找到其内在的规律性,最后指出高校人教育对道德教育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德育实效性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道德学习研究的缺失。道德学习是个体对道德的接受 ,即个体把外在于主体的道德要求转化为主体内在需要的过程。道德学习成为时代命题的原因是道德对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作用 ,现代教育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认定和对以往“德育眼中无学生”的超越。构建以道德学习为核心的德育体系要处理好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道德教育与道德学习、道德学习和社会性成长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本从深层次分析了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主体道德认识及主要特征,阐释了道德行为及其与道德认识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转化过程中的几个关键环节,以此透视道德教育过程的本质特点及一般规律,以增强道德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7.
现代学校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之一就是要在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下使受教育者处理好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我国道德教育传统中"为他性"的教育并不能够适应当今社会的道德伦理观念。列维纳斯的他者伦理学认为主体性的价值体现于对他者的责任之中,自我与绝对的他者之间有着责任的伦理关系。列维纳斯通过对绝对他者的发现,在道德标准不一的社会环境中找到了人与人之间的道德依存,为现代学校道德教育中个体处理与他者的关系以及对他者的重新认识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心理教育是基于心理学上的价值教育,道德教育是基于社会学上的价值教育,两者的结合有一个共同的价值导向基础,然而,并不能就此断定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的两相结合是绝对可行的教育策略,基于心理的个体主体性和道德的社会公共性之间的矛盾和选择,以及个人社会化的健康考虑,两者的价值导向问题并不是简单的策略与方向问题,在个体主体性与道德社会性的区别和关联的基础上,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具有可结合性也有其自身独立的价值立场。  相似文献   

9.
在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道德的“高标”与“底线”一直都是一个值得关注与思考的话题。长期以来,二者此消彼长,论者各执己见、争论不休。在当前的社会和教育背景下,道德教育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该如何处理道德高标与道德底线之间的关系?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解答。  相似文献   

10.
李本同 《教育与职业》2006,(15):142-143
道德起源于人的二重性,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不同关系构成了历史发展过程的经济关系和道德关系,形成不同的道德教育体系。作为上层建筑领域的道德和道德教育,总是受一定社会背景下经济体制的制约。纵观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从传统到现代,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体制的转换,道德教育先后经历了自然经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三种不同的模式。文章在阐述道德重要性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不同经济体制下的道德体系及其道德教育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Abstract:

Elsewhere, the author has argued that the liberal theory of moral education is both morally dangerous and philosophically mistaken. The moral educator cannot be morally neutral, but must be morally committed, even if he is to attempt to teach children how to think for themselves about moral questions, or develop their autonomy, rather than indoctrinate them. This position implies that the moral educator must be a moral authority. The author defends this claim against subjectivists who deny the existence of moral authority by arguing that the possibility of moral judgment creates the possibility of moral authority.  相似文献   

12.
道德教育中存在的“假大空”是道德教育低效的主要原因之一。学界研究多从道德教育外因开出“处方”试图“根治”,但效果不很明显。文章将道德悖论研究的成果“移植”入道德教育中,从道德教育内因出发,提出重建“公认正确的背景知识”的方法路径,对道德教育未来取向具有方法论层面意义。  相似文献   

13.
提高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关键在于解决道德教育本身的道德问题,道德的道德教育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1,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性道德人格为道德教育的目标;2.以引导学生理解人生的目的性为道德教育的内容;3.以加强与学生生活伯联系为道德教育的方式和手段。归根地底,就是要充分尊重学生,为学生的道德发展提供一种和谐的教育氛围和环境。  相似文献   

14.
中学德育工作的新思路:德育的整合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辉 《哈尔滨学院学报》2002,23(11):129-134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和入世后我国进一步与国际社会的接轨,加强青少年的德育工作再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青少年的道德面貌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而我国现行的德育模式在内容上过于政治化、功利化;在方法上重认知、轻实践;在主体上忽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在途径上单一、缺乏配合。时代的发展要求新的德育模式的产生。中学德育的整合模式以其开放性、系统性、动态性和双向性突破传统的德育模式,在扬弃以往德育模式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系统论为理论依据,建立三级整合体系,从而丰富德育理论,为中学的德育工作提供了一条崭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提出了高校德育应重视“孝“德教育的问题.因为“孝“德教育是道德教育的起点,重点分析了当前“孝“德教育缺失的原因,论述了以“孝“德教育为基础,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提升“孝“德教育的层次需求,推进高校德育工作实效性.  相似文献   

16.
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主体性。学生文化为学生道德主体性的获得提供了文化生成的母体。因此,道德教育必须融入学生文化中。道德教育需要在重视、引导学生文化发展的基础上提升和完善学生的道德主体性。  相似文献   

17.
教育政策与道德之间有着天然的、本位意义上不可分割的联系。教育政策欲发挥规范效力,必须基于一定的道德谱系之中,具备伦理上的正当性。在社会转型与多元利益冲突加剧的背景下,作为从更上位、更宽广、更基础层面对教育政策进行引领、规约和协调作用的道德品性愈来愈突显,具体表现在:教育政策与道德在发生学上具有同源性;教育政策须以伦理道德原则为价值导引;教育政策的终极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这种体现鲜明道德品性教育政策的具体表征形式为:秉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政策理念;恪守"正义性"的教育政策安排;遵循"公共性"的教育政策导向。  相似文献   

18.
道德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追求。文章在分析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及其研究的基础上,着重探讨科尔伯格将理论运用于学校道德教育实践提出的采用道德讨论策略和公正团体策略促进儿童道德判断水平发展的方法。据此提出中国学校德育应该摒弃只对有关道德知识的讲授和灌输,应加强学生自身的主体建构,改善其道德认知的结构,提高其道德行为的水平以发展其道德品格。  相似文献   

19.
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对象是人。人作为道德教育的对象,不仅把伦理学和教育学的关系结合了起来,而且把两门科学与关于人的一般哲学学说及其方法联系了起来。道德哲学对道德教育的整体“框架”作用决定了道德哲学对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同时也决定了必须建立相应的道德教育哲学对道德教育做整体性研究。  相似文献   

20.
关于高等院校师德建设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职业道德在教育事业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一种无形的但又是强大的力量;当前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水平远不适应高教事业的发展;高校教师除了具备一般职业道德的共同属性外,还要有其自身特殊的规范要求;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高教事业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