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元代地方学官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任职于各级地方行政职能部门,专司儒学管理的行政官员,包括大都及各行省的儒学提举、副提举等;二是在路、府、州县官学中主持教学日常事务学官,《元典章》称之为“教官”,《庙学典礼》亦迳称为“学官”。本文主要讨论后一类学官。 一、学官的设置、定额与职责 元代地方路、府、州、县官学中设置的学官,有教授、学正、学录、教谕。“凡师儒之命于朝廷者,曰教授。”教授是地方官学中最高一级的学官,路、府、上中州官学都以教授为  相似文献   

2.
社学是元、明、清三代统治阶级在广大乡村闾里设立的学校,其目的主要是对农家子弟启童豪、兴教化。社学这种组织是从元代开始创建的。元代统治者为什么要在乡村创设社学呢?元代统治者原来并不重视儒学,因此南宋遗民对元代有“九儒十丐”之怨谣,也就是说。儒生处境困难,出路狭窄,其寒呛程度仅仅比乞丐略微好一些。然而随着岁月的推移,元代统治阶级从自身利害关系的体验中,越来越感到、要在经济、文化比自己先进得多的广大汉族地区站稳脚跟,坐稳统治宝座,单靠武力威慑是不行的,必须采用“汉法”:而如何采用“汉法”,兴教化是一个重要方面。据《新元史》记载,  相似文献   

3.
儒学固然是生命的学问,但儒学更应是面向民众的学问;儒学固然具有世界的价值,但儒学首先应当实现其在中国本土的价值.我们主张:儒学要谋求现代发展,需要吸取现代新儒家的思想历程教训,走“世俗儒学”之路,注重发挥其“文以化人”的教化功能,真正在现代世俗社会中确立自己的价值,树立自己的地位,取得自己的现代形态.当代儒学价值的实践应当更加突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的双重融合,把个体教化、社会教化和国家治理相融合,探求传统儒学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可以这样说,儒学价值在世俗社会中不仅能够与世俗价值相互融合,而且作为传统的儒学还能够发挥自身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宋初“以儒为主,佛道为辅”政策的基础上,佛教虽强调自身参与教化的正当性,但这并不构成儒、佛对秩序重建主导权的“争夺”。在儒学大兴的背景下,庆历儒者在儒学之道的唯一性和排他性的基础上,否定佛教参与教化的正当性,这是北宋儒佛“争夺”秩序重建主导权的起点。契嵩应时而起,提出儒佛一贯理论,强调“道”的开放性和“心一迹异”的方法,消解了儒学之道的唯一性和排他性,并明确倡导佛教方为教化之本。后来的儒者围绕“道”的开放性和“心—迹”关系的争论显示,“秩序重建”既是北宋儒、佛关系的主题之一,也是超越儒、佛关系的时代主题。  相似文献   

5.
章由元散曲“隐逸的泛化”,追溯儒、道之“隐”的区别,进而论述儒学对历代人的深远影响。但“学而优则仕”却要等到隋唐科举制出台才有现实的可能。不过到了封建特权专制盛行的元代,科举衰落,吏制逆转。这不仅导致儒风凋丧,士人歌“隐”,也造成官吏整体素质滑落,并影响到元代政权的巩固。回顾这一段历史、化、学的状况,对于我们理解发展先进化的战略意义,以及严明吏制的重要性,都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6.
儒家思想也称作儒学,在日本有些学者称其为儒教。本文中不用“儒教”一词,因为我认为,儒学与儒教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它在诸多问题上与宗教有着明显的差异。第一,儒学与宗教在对待神仙与祖先的看法上不同,儒学祭祖而宗教皆拜神;第二,儒学讲现世社会,而宗教则教化人们去追求来世世界的幸福;第三,儒学不搞神秘色彩,不语鬼神。《论语》曰:“子不语怪力乱神”。《中庸》曰:“子曰索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此乃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学的起源远早于儒学的形成,但就保存下来的文学遗产来看,儒学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儒家认为“文以明道”、“文以载道”、“作文害道”。儒学成为中国文学的重要内容。中国文学最显著、最本质的特征之一是文学为政治教化服务。  相似文献   

8.
庙学却是各级儒学,元代在儒学教育上继承了两宋以来的高学合一制度,使祭祀与教学相结合的庙学制度更加完备,朔望祭祀、讲书是元代各级儒学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注重祭祀是元代庙学制度的一个特点。  相似文献   

9.
儒学成为中国古代化的主流,关键是其强调了“以德治国”的原则。历史证明在封建专制统治中,“以德治国”较“刑法治国”有更多的亲和性和生命力。儒家的“以德治国”主要是通过教化来实现的。“以德治国”与教化手段对君权的无形制约使中国的封建体制得到相对稳定的发展与延续。  相似文献   

10.
孟子把人性界定为“四心”和“四德”认为人性本善,主张“性善”论;在人性的教化上,孟子提出“求放心”等四种养心之法,体现了以内制外的教化途径;孟子的“性善”论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中华民族传统化是在以儒学的为核心的汉族化与少数民族化长期撞击和融合中产生和发展的,汉族化对少数民族化的影响和少数民族化对汉化的渗透的核心理念是对“夷狄”的教化观。由于各民族化的互到动变迁,“夷狄”教化观表现为以德厚夷、华夷一家、夷汉一家、以夏变夷等不同的理论变式。其实践都是在中国传统化赋予教育的教化功能上展开的,表现了中国古代对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的发展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2.
明清时期,地方儒学教师承担了许多教师职业以外的其他工作,他们除了承担为各级政府培养合格的官僚后备力量这一基本职责外,还广泛地参与到各级政府的各种行政事务中,并发挥着对普通民众进行道德教化等多种职能。对明清地方儒学教师的功能进行探入探讨,是分析其职业属性及社会地位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书院注重传授儒学知识和道德修养,尤其强调教师的“身教”和学生的践行。为了养成生徒的诚信品德,书院教之以儒学经义,化之以圣贤名儒,训之以学规箴言,逐渐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诚信教化机制。  相似文献   

14.
传统中国绘画非常注重其认识、教化功能。这显然是儒学关于“文与道”关系的审美价值取向的渗透。“中和适度”的儒学审美价值取向,对传统中国绘画的影响,则主要体现在画面构成因素、表现语言,以及画家人品等方面。对它们的了解,会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传统中国绘画的特征和面貌。  相似文献   

15.
作为“百家争鸣”的一部分,原始儒学是由孔子创立,经孔门弟子后学继承发展,体现了倡仁礼、重修身、重教化的德性政治光芒。而到汉朝,儒学与君权逐步结合,特别是汉武帝颁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学由民间学术一跃成为官方学术,内容发生了质的转变,纲纪观念浓重,呈现出强烈的威权政治色彩。西汉儒生在儒学的这一转型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董仲舒作为其中的一员,为使儒学更好地适应汉代政治,对儒学做出了新的改造,使儒学呈现出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重视儒学教化既是清朝崇儒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清朝贯彻其治国方略、实现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举措。清代的儒学教化具有制度化、大众化以及重视典型教育的特点,因而清代的儒学教化扎实有效,对清代地方社会的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汉武帝确立儒学教化以后,其选官制度的儒术趋向推进了儒学势力的增长,还选拔了大批儒生官僚,其中许多成长为郡太守.信奉儒学教化的儒生郡太守,从发展经济、推行礼仪、先教后诛、利用父老整合社会秩序、建立学校等方面推行教化.这奠定了以后历代地方官员推行教化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18.
人称“小毛公”的儒学大师毛苌,被西汉河间王刘德立为《毛氏诗》博士,所传《毛诗》取代齐鲁韩三家一直流传至今。为纪念毛苌修建的毛公书院,传承儒学,培育人才,从元代到近代几经兴废,为地方教育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9.
历史上,以儒学为中心的传统教育一直体现为古代人文精神的揄扬,但同时又是封建伦理教化的基本形式。由于儒学缘附政治的致命缺陷,使它只能作为意识形态化的工具形式,适应不同时期皇权一统的政治需要。当儒学教育与科举制度相衔接并上升为官学以后,“以吏为师”、“官师治教”的官方教化思想便逐渐包涵了先儒的人文理想,教育的手段和形式也随之为官府所垄断。当儒学教育的伦理精神把群体取向疏导到凝聚宗法结构的目标时,儒学义理所涵化的类似神学精神的价值形态,便显现为威权体制、人伦秩序、道德规范以及传统均平心理的交叠混融,并对社会产生持久性的影响。其结果不仅抑制了人格自立和人性向善的教育理想精神,也排斥了科学认知和理性自觉的教育终极价值。教育伦理与教育价值的错位,是中国数千年积贫积弱的深层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20.
朱熹以传统儒学“学以成人”为教化目标构建了“小学-大学”的教化体系。小学之教立足“事”,重在“涵养”人的良善本性,是“学以成人”的逻辑前提;大学之教立足“理”,重在穷究事物之道理,是“学以成人”的现实保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可遵循朱熹“事-理”的逻辑结构,统筹教育内容由“事”到“理”的阶梯性与系统性,坚持教育目标“涵养”“穷理”的阶段性与立德树人的一致性,推进教材体系的层次性与整体性,用朱熹教化体系的智慧增强思政课育人合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