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鸦片战争后,中国与西方的交涉日益频繁,为了达成中外通行的共识,二十世纪初,清政府开始采用西方的法律形式和原则,进行修订现行法律的活动.光绪二十八年(1902),清政府设立"修订法律馆",由沈家本等主持,并聘请日本法学家赞襄.  相似文献   

2.
中国图书馆学教育之父沈祖荣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时期,西方的图书馆观念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公共图书馆强大的社会教育功能,得到了人们的极大关注,清政府在"新政"期间,积极倡导各地设立图书馆,于是一些地方官吏开始纷纷奏设图书馆,形成了创办新式图书馆的热潮,掀起了一场公共图书馆运动[1].  相似文献   

3.
在近代西方人文运动怀腹中诞生的神话学,于十九世纪末在中国与西方文明的碰撞(即中国历史上第三次中外文明大交汇)中传入中国。二十世纪初,在西方人类学、神话学的激活与启示下,中国的神话意识开始苏醒,先驱们在本土进行了神话初探并建立了中国神话学。中国神话学的诞生历程,是近代中国文化在与西方文化碰撞中曲折走向新生的一个缩影。一个多世纪以来,神话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是"中希神话比较研究"。二十世纪20年代初,茅盾为该主题的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世界文化格局发生了新变,"中西"成为世界最为重要的文化/文明关系。随着这一世界文化格局的新变,"中希神话比较研究"随之成为中国神话学的"显学",从而使该主题的研究走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崭新阶段。  相似文献   

4.
石强 《兰台世界》2016,(16):102-106
欧化文学观念的广泛传播及文学史体例的引入,使得中国学者开始写作符合西方文学概念之下的文学史。以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为研究案例,分析《诗经》在"文学史"视野下的全新定位。《诗经》的文学再评价,代表了晚清民国以来,经学在面对西化文学的转变与消解,同时其中亦蕴含了文学评价机制的重要转变。  相似文献   

5.
卡尔·波普(KarlR·Popper)是现在西方著名思想家。80年代初,其思想传入中国,自此之后,我国学术界对波普及其学术思想的研究经久不衰。奇怪的是研究几乎全集中于他的自然科学哲学、认识论和本体论,对于他的社会历史观则涉猎甚少。颇有意味的是,波普首先以其社会历史哲学方面的著作——《开放社会及其敌人》而赢得在西方学界的名声,而且波普在东南亚各国的影响,亦以其社会政治哲学为甚,这与波普学说在中国大陆的境况形成颇为鲜明的对照。我们至今尚未有《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的中译本,而这部书全面地、集中地表述了波普的社会历史观。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原因颇复杂,其一是波普旗帜鲜明地  相似文献   

6.
画框中,一位纳努克人向摄影机走来,在冰面上凿开了一个洞,并放下自己的鱼线等待.于是摄影机也开始等待,观众也开始等待,直到这位纳努克人钓上鱼.这是被称为“纪录片之父”的美国导演罗伯特·弗拉哈迪于1922年拍摄的开山之作《北方的纳努克》中一个经典镜头. 一个男人在床上睡觉,整整六小时,没有任何对白和剪辑.这是波普艺术倡导者和领袖安迪·霍沃尔在1963年拍摄的纪录片《沉睡》.  相似文献   

7.
追踪人类文化的历史足迹不难发现,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与西方文化都是萌芽于原始的宗教活动和宗教仪式,尤以戏剧艺术最为典型.而宗教与文化之间的不解之缘,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恰恰衍生了后世东、西方既相差别又相联系的繁复庞大的文化体系.不过,宗教作为一种信仰出现,并在世界范围的人群中得以广泛传播,才是铸就人类文化体系成长、成熟、发展的本质原因.  相似文献   

8.
图书馆权利的来由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中文的"图书馆权利"一词源自对美国图书馆协会<图书馆权利法案>英文"Library Bill of Rights"的翻译,大约于1980年开始在中国出现.2004年,我国大陆第一次将"图书馆权利"的主要内容列入全国图书馆学专业统编教材<信息资源共享>,其后程焕文正式提出"图书馆权利"这个术语,并因此而使"图书馆权利"一词在我国图书馆界广泛传播和流行.目前,我国图书馆学界对"图书馆权利"一词的正宗性一直存在着分歧:一种观点认为"图书馆权利"一词用词不正宗,不宜使用;另一种观点认为"图书馆权利"这个词是一个非常正宗的汉语词汇,应该没有异议.文章认为:美国图书馆协会<图书馆权利法案>的英文名称"Library Bill of Rights"沿用了英文习惯用法,在英语语境中并不会产生歧义,随着"图书馆权利"理念的进一步广泛传播,"图书馆权利"一词也将成为一个简单明了和民众喜闻乐见的正宗中文专门术语.  相似文献   

9.
西方社区信息服务对我国图书馆信息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社区信息服务的概念 社区信息服务(Community Information Service,简称CIS)这一概念是在二十世纪60年代的美国首先出现的,它主要是指在当时美国政府的"战胜贫困计划"中图书馆为社会提供的一种服务.在此之后不久,英国的图书馆界也逐渐意识到社区信息服务的重要性.自从60年代以来,社区信息服务在西方有了长足的发展,社区信息服务的范围有所扩大,服务形式有所增加,社区信息服务提供机构的相互合作日益密切,计算机也开始应用于社区信息的存贮、传递和检索.  相似文献   

10.
存在主义曾在许多国家得到广泛传播,是西方世界一种国际性思潮。特别是在战后,存在主义突破哲学的躯壳而广泛渗透到文学、艺术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相似文献   

11.
张天阳 《今传媒》2014,(8):156-157
二十世纪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变革意义的一百年,也是中国雕塑从萌芽、转型到繁荣发展的时期。雕塑艺术的日臻成熟,涌现出一批批优秀的艺术家,他们在雕塑艺术的创作中,秉承"艺术来源于生活"的同时积极的从自己的根源出发,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进一步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进行再创新,创作出属于中华文化的雕塑作品,为我国现代雕塑艺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以发展的观点,通过对雕塑艺术的保护、传承、创新的简单梳理,分析二十世纪中国雕塑艺术的兴起与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何明星 《出版广角》2012,(10):18-20
正今天的中国文化"走出去",除了鼓励西方开明人士多做文化交流工作,恐怕重担应主要落在中国人自己的肩上,这已经是被历史证明的真理。中国文学的对外出版历史,是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才开始真正起步的,一直到1966年"文革"爆发,其间有过十几年的辉煌,史称"文学十七年"。其中有周立波的《暴风骤雨》、杨沫的《青春之歌》、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梁斌的《红旗谱》等,这些作品大都在1966年之前广泛传播到世界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美国不断地将目光投向中国,好莱坞电影也不断地融入更多中国元素.美国电影里的中国元素表征的是西方对东方的"凝视",既是美国对中国"东方主义"异域想象,又是作为界定"他者"、确认自我的文化霸权.在新时代全球化文化对话的演变中,只有寻求电影文化的多元对话,才能使得中国元素在世界舞台绽放其蓬勃生命力.  相似文献   

14.
"文化大革命"初期,中国几乎和大多数国家都失去了外交联系.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中国与美国、日本等国家恢复外交关系,并逐步扩大国际间的友好交往,动物成了传递国与国之间友情的"外交使者".  相似文献   

15.
中国艺术依托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不仅体现了历史与现代的交融,而且呈现了国人的非凡智慧,彰显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以及国际地位的日益提升,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的角色越发重要.与此同时,中国艺术相应地得到了更多的关注.西方人对中国艺术的兴趣逐渐加深,并开始主动学习和接受中国艺术.由此,中国艺术的海外传播变得更为广阔.  相似文献   

16.
佛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图书出版事业的迅速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这种作用表现在四个方面,即佛经的翻译丰富了出版的内容、译经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本国僧侣的撰著、伪经的大量造作增加了佛教作品的内容、西方绘画艺术在中围进一步传播。  相似文献   

17.
在西方教育思想不断涌入中国且广泛传播的背景下,逐步促使民国民众的家庭教育思想产生变革,在传承中国封建社会时期传统教育思想的同时,融入了西方国家关于家庭教育的思想及其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  相似文献   

18.
"新闻故事化"起源于西方大众化报纸时期.一般来说,就是指一种"讲故事"式的新闻叙述方法,而"电视新闻故事化",就是运用电视语言,以故事化的手法来做新闻报道.在国外,最早出现于美国CBS的新闻栏目"60分钟",在中国,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的子栏目"生活空间"以"讲述老百姓身边的故事"为主题语,首先引入了"讲故事"的理念,从而一改电视新闻曾经的单一、刻板形象.随后,"电视新闻故事化"开始在中国得到迅速普及.  相似文献   

19.
《作为互动的艺术》聚焦美国学者霍华德·S.贝克尔“化艺术为社会”的艺术社会学新范式,回应新世纪之交国内外艺术界普遍存在的理论与实践脱节境遇。其艺术社会学新范式,不仅着意回应传统美学惯例与艺术定义在全球艺术市场中的失效境遇,更折返回中国语境,反思西方美学话语与艺术学范式在释读中国本土艺术实践时的失语局面,从而为中国艺术社会学自主的学科体系建构奠基。  相似文献   

20.
漫画虽是美术的一种形式,但无论从其历史和现状看,它与美术展馆的关系都远不如与媒体更近。事实上,漫画就是在媒体这个环境中和载体中诞生与成长的。十八、十九世纪欧洲和美国的报刊上就开始有漫画的出现。随着西方文化的进入,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的早期报刊上也有了漫画的身影。两次世界大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