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社会公共平台作用报道这次罕见大灾难让日本NHK电视台产生了"世界级"的影响.如果说日本以外国家普通民众以前不了解NHK的话,通过这次地震事件,NHK向世界显示了其存在和价值.这让全球媒体人再次认识到,报道重大突发事件也是媒体体现责任、展示形象、强势公关的最好机会.  相似文献   

2.
现在的一些电视新闻报道经常让人感觉有一种"端着"的味道.何谓"端着"?乃端着架子也.这里所说的"端着"倒并不是说某位官员端着架子,而是我们的新闻在报道中帮官员端着架子.  相似文献   

3.
写出有独特视角的,有人情味、有深度的优秀体育报道,是体育记者的一个追求.在体育大舞台上表演的是人,体育新闻当然要报道比赛,不能只见"赛"不见人,所以记者应该多写人,即多报道运动员.而要写人,就要成为运动员乃至体育明星的朋友、诤友,让自己能在体育圈中自由驰骋.也只有这样,体育报道才不再是枯燥的,而是鲜活的、跃动的、充满色彩的.不过,体育记者的"交际学"不是天生就懂的,也是要学习的.  相似文献   

4.
会议报道历来是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途径,是党和政府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建设和谐社会行之有效的重要领导方式之一.长期以来,由于会议的重要性让人不敢小觑,让会议报道生出两幅截然相反的面孔,一副是"面目狰狞",空话套话很多,还没看上三行就放弃了阅读;另一副是"立体丰满",写法新颖,让人在阅读中满足了自身对信息的需求.  相似文献   

5.
当第十一届全运会开幕式的帷幕在"西柳"体育场拉开时,相信每个济南人都会比别人多一分作为东道主的自豪.以"全心全意为济南人民服务"为宗旨的生活日报,在这次全运会报道中亮出了"杠赛全运汇"这面具有济南风味的旗帜,把读者定位为济南人和来济参赛观赛的人,以服务为目的,以人物为切入点,以故事为主干,以互动为抓手,不求大而全,力求特而美,做出了好看、可用、有特色的全运会报道.  相似文献   

6.
2002年至今,我在新华社从事军事报道已7年.在经历了各种类型的报道,在某些领域的报道已经成为重复性劳动之后,所谓的"七年之痒",似乎也让我有了些许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成立60周年,作为一家地市级晚报,如何避免与其它媒体的同质化,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体现出自己特色?<衢州晚报>以"解放"为报道切入点,先后推出了"衢州解放""浙西剿匪""思想解放"和"生产力解放"四大特刊,让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主题报道收到较理想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8.
赵姝杰 《视听》2022,(3):49-51
智能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后人类"时代的隐喻从科幻电影走向现实生活.技术作为"义肢"不断延伸人的各种能力,在媒介领域成果显著.但是,数字技术在广泛延伸人的各种感官时,也使人发生了"新异化".技术背后潜藏的风险逐渐让个体卷入数字档案、数字劳工、数字同温层的漩涡,还加剧了社会的数字鸿沟问题.在新型人机关系下,风险博弈仍是一场严...  相似文献   

9.
叶锡环 《传媒》2010,(8):68-69
在"低碳经济"受到全球关注之际,<温州都市报>推出通讯<温州人瞄上了"卖碳翁">,借用"卖炭翁"这个文学形象,率先生动形象地描述了晦涩难懂的"碳汇"概念,反映温州人在国内率先尝试建立碳汇计量标准的做法以及蕴含的巨大商机.让人明白世界气候变化其实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而在同题报道中显得不同凡响,获得2009年度浙江新闻奖一等奖.  相似文献   

10.
初春回暖的日子,使人容易忘却去冬的凄冷. 年前,"兰成长死亡事件"几乎"搅和"了我们半个冬季,使晋北高原上为恶者的狰狞、受害者的蒙羞、帮凶者的伪善、义愤者的同仇,都--暴露在黑色杂染的枯黄田野中,让任何了解这一案件的人节日里都过得不那么安然.  相似文献   

11.
魏永刚 《今传媒》2007,(12):6-8
以水为主题的一系列报道成为《经济日报》2006年报道中耀眼的一章.《科学发展看五湖》《城市河流,让我们重新认识你》《莫让雨水空流走》等等,这些报道紧扣科学发展观,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报道.其中最夺目的当属"城市河流,让我们重新认识你"系列报道,这组报道以其主题重大、写作精心而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而"水文章"的"开篇"则是"科学发展看五湖"系列报道.  相似文献   

12.
"大事件"带来新看法 新闻界流传一句话:有多少想当记者的人,就有多少种当记者的方式.但是,如果让他们说说最愿意参与的报道,恐怕只有一个回答:大事件. 亲身参与重大战役性报道,往往会使记者在锤炼中迅速成长,最终成为身经百战的"高手".不过,经历乌鲁木齐"7·5事件"报道后,我对此有了新看法.  相似文献   

13.
"总有一种思念让人刻骨铭心,总有一种关爱让人泪流满面,总有一种激情让人浑然忘我,总有一种结合让人守候终身"这段话很熟,依稀记得好象是南方一家著名媒体的广告语,读着挺让人冲动的.  相似文献   

14.
蒂娜·布朗是叱咤欧美出版界的著名女编辑,她临危受命历任程闲谈>,<纽约客>、<名利场>的总编,让处于困境之中的杂志改头换面,起死回生.她曾开过一张办刊"药方":.名人效应+引人人胜的报道+新闻敏感性=金钱".综观她几次担任杂志总编的经历,不难发现她多次让杂志起死回生的战略正是这"药方"中的三味.药材"--名人效应,优质报道、敏感话题.  相似文献   

15.
有重大事件的时候往往是展现频道实力的时候. 今年的"两会",是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经济频道开播后迎来的第一个"两会".当频道专业化使央视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频道资源用于大型战役性报道时,切实体现"三贴近"的成功实践,改进会议报道,加上精心策划、协调与统筹,使本次中央电视台"两会"报道实现了内容和形式更完美的融合,节目量成倍增加,节目形态丰富多彩,并在多个方面开创了诸多新记录和实质性突破.  相似文献   

16.
Web2.0时代的到来,让人们有了共同决定和编织传播内容的渠道,媒介也从零星的"微内容"中寻找到新的信息源.另一方面,信息膨胀也导致了新闻报道的.同质化"现象日趋严重,尤其是在体育新闻报道上,加上电视直播一贯的冲击,体育新闻报道更难寻"独家".  相似文献   

17.
今年初,鞍山市交通部门通知鞍山市中心医院交付"蓝鸟"轿车8年的养路费和罚款近3万元.我院接到通知后感到惊奇.因该台车于1990年前已卖出,为啥还让我院交付养路费?当时有关人员只知道这台车已出卖,但不知道车的去向,如找不到买车者,这笔费用就得由我院支出,因该车卖出后没改单位名称,这时有关人员查阅了档案,通过档案记载找到了车的买主,为我院节省了近3万元"冤枉"钱.  相似文献   

18.
高方 《传媒》2015,(18):12-16
新闻中心素来有"记者之家"之称,与国家以往大型会议及活动相似, "中国人民抗战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新闻中心一如既往地设立在梅地亚中心,从中心东门进入,经过安检,映入眼帘的是那块熟悉的蓝色背景牌,作为参与报道"两会"的同行们与这块牌子朝夕相处,不会陌生;关注"两会"报道的观众也不会陌生,各国电视台记者也常以它作为背景做出镜报道.任务不同,职责不同,这次,我又多了一层身份……  相似文献   

19.
说起这个话题,有同行可能会误解这个题目,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事实还有诱惑吗?即使有"诱",也不可能有"惑".也许有的同行还会说,新闻就得"诱",才能吸引人们读下去,以达到报道事实,让事实推动更多事实发生的目的.这都不错,但不是本文的真意.  相似文献   

20.
杨闻宇 《今传媒》2007,(1):29-29
中南大学教授,"读中医读了33年"的张功耀近日在网上征集"取消中医"的签名,据说签名者已达上万人.这伙人要求政府采取措施,让中医在5年内退出国家医疗体制,回归民间,使西医成为人们求医看病惟一的选择.对此荒唐行径,国家卫生部表示坚决反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