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商业电影的IP热潮愈演愈烈和由此产生的文化枯井,人们越发渴求艺术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上的出现.本文将从文化工业的视角来解读当下在中国IP电影和商业电影的洪流中,艺术电影如何运用精致的内容、精确的定位和精准的营销在电影市场上保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在保持深度的同时增加与受众的亲近感,从"只叫好不卖座"转变为"既叫好又叫座".  相似文献   

2.
在当今中国电影市场中,IP电影备受人们关注.本文旨在对电影网生代时期,IP电影兴起的原因与现状进行探讨,进而对当下的IP电影热进行反思,从而寻求基于IP电影发展热潮下电影发展的新途径,以期促进中国电影市场的健康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3.
《新闻界》2016,(24):30-34
电影媒体的"媒体融合"实践没有得到充分关注。电影作为艺术之外,具有清晰的媒体属性。IP电影,是影媒与互联网"媒体融合"的文化表征。IP电影在体现票房竞争力的同时,文化上的消费主义倾向需要警惕。唯利主义的深入发展,将带来国家文化安全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肖雅 《传媒》2018,(13):87-89
在众多IP电影中,有一些IP项目在市场化运作中获得了良好口碑与收益,并逐渐形成围绕IP本身为开发目的的"超级IP"."西游记"IP系列以其改编空间大、受众广泛、文本开放与文化包容力强体现了其作为"超级IP"开发的价值,同时也暴露了以其为代表的我国"超级IP"开发的不成熟的创作意识."超级IP"的孵化需要注重IP价值的系列化、品牌化、深度化与多元化相结合,强调资源整合,打造"超级IP"电影产业链.  相似文献   

5.
高珊 《东南传播》2022,(3):79-81
话剧IP的影视化开发,成为当下中国电影产业融合大背景下的一个趋势,这也使从电影现象学的角度研究“电影经验”,分析戏剧改编电影与观众的互动关系变得十分重要。从电影现象学的视角出发,从戏剧舞台到“触摸电影”实现了戏剧改编电影作品的感知方式变异。电影主体的视角存在内在认同的强情感性和外在认同的强悬念感的两种选择,“观众身体”与“电影身体”的互动存在“纵向意识”与“横向意识”的混合影响认同模式的动态结构。  相似文献   

6.
IP电影最早产生于90年代的美国,随着影视产业的"泛娱乐化"以及"互联网+"的影响,最近几年IP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发展势头迅猛,但是观众对IP电影的评价也褒贬不一。本文试图从符号修辞出发,研究从小说文本到电影文本的跨媒介互文传播问题,分析这两种从属不同符号体系的文本修辞之间的异质性和互文关系,为影视作品改编提出一些可借鉴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王武 《新闻传播》2013,(12):174-175
长期以来,理论界虽然承认了电影的商品属性,却没有深究"电影是什么样的商品"。本文从电影的商品属性出发,通过对商品(消费品)分类研究,证明了电影的快消品属性;并在此基础上,为中国电影市场全面对外开放及城镇化双重历史背景下的中国电影产业提出了两个发展策略:影院为王、价格策略。  相似文献   

8.
以《我在故宫修文物》为代表的纪录电影,从开始产生就引起了不小的争议,从它是否是电影到纪录电影是否代表了中国电影产业的一种创作新方向,一直是争论的焦点.纪录电影作为电影的一种类型,具有很强烈的个性特点,同时纪录电影的美学价值和商业现象也成为当下的重要思考方向.本文从纪录电影的本质、表达方式对《我在故宫修文物》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黄慧仙 《青年记者》2016,(20):73-74
IP (Intellectual Property)近一两年来已成为影视行业的热词,这与媒介融合时代电影内容生产形式的转变密不可分.IP不仅可以快速聚拢核心用户,而且能基于核心用户群影响更广泛人群,降低大众的选择成本,因而在当下优秀电影原创剧本匮乏的背景下,成为很多电影投资者在电影核心内容生产中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电影从诞生之日起,就与商业结下亲缘关系。对电影的考察离不开技术的发展与商业的运作。电影作为一种大众消费品,如果在整个电影产业的消费一环不能成功,那么也就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投合观众的审美心理某种意义上可以成为电影市场运作的风向标。与西方审美心理特点相比,中国人有着自己的独特心理审美特点,其核心就是"天人合一",因此,中国人在艺术审美方面更加注重对"象"的整体把握与体悟。因此,情怀成为一个中国人审美不可忽视的一点。无论是当下流行的青春系列电影,还是卡梅隆带着曾经的《泰坦尼克号》卷土重来,生产商所收获的效益是丰厚的,这也就说明了中国电影市场中对电影情怀的消费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罗倩 《视听》2016,(7):53-54
从2013年IP热萌芽,到2014年IP电影集中爆发,再到现在,IP已然成为影视界最炙手可热的词汇。IP电影的价值之所以能够被看中,离不开IP本身的优质内容与主题以及IP背后强大的粉丝群体。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粉丝电影"作为一个较新的文化现象受到社会和学界广泛关注,同时也遭受不少质疑。这一现象与当下中国的文化氛围、电影产业发展、社会群体心理和媒介环境息息相关。"明星+粉丝+电影"这一运作模式成功的将粉丝通过电影这个文化产品变现,其中以《小时代》为代表的影片创造出影像狂欢,也不乏一些影片票房惨淡,这引起业内人士反思。本文着眼中国电影市场"粉丝电影"过热这一文化现象,立足传播学对"粉丝电影"进行剖析,并通过将其与传统电影和国外电影比较,以文化研究的视角审视其利弊,在窥探"粉丝电影"前景的同时探索国产电影繁荣之路。  相似文献   

13.
王尚 《今传媒》2015,(4):83-84
本文对当下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指出了中国的电影产业发展中所面临的一些重要问题,如名利怪圈、偏离文化道统、盲目追求大片、电影人才流失、取材畸形、难以打开国际市场等,并将这些问题逐一进行剖析,然后就这些问题一一提出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4.
王晗 《青年记者》2017,(8):64-65
IP是Intellectual Property的缩写,即著作权或知识产权,对影视剧业而言,IP主要指的是根据网络小说改编而来的影视剧.近年来,IP越来越受到影视行业和资本市场的追捧,IP电影、IP电视剧霸占着电影银幕和电视屏幕.当下诸多基于热门网络小说改编的影视剧大获成功,让IP市场愈发火爆.  相似文献   

15.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全球电影产业遭受重创,后疫情时代下,正上演着一场从院线到流媒体的电影媒介转向.这场由资本市场推动的产业转向,以数字科学与网络通信作用下的技术转向为核心,究其本质是一次从公共媒介到"私媒介"的媒介属性的转向.通过对这些转向的梳理和分析,可以更清晰地认识电影媒介的产业、技术与媒介属性由"转"到"合"的未来.  相似文献   

16.
"数字化"和"网络化"是电影艺术在媒介融合大背景下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融媒过程中,技术革新、文化多元的客观现象给传统的电影生存模式带来了诸多冲击和挑战.本文力图通过对当下国产电影生存环境的全面解析,探索中国电影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的产业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7.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不同媒介之间的交往和融合更加频繁与深入.互动电影是影视在当下融入新的媒介形态的又一次尝试,兼具电影的叙事性和游戏的互动性.传统的电影艺术在视听语言、叙事手法和结构逻辑等方面发生变化,后现代化的文本显现出开放和网状结构,"待写文本"需要观众通过"具身体验"的沉浸与交互,才能完成观众和创作者在数字网络时代的"互动创作",电影和游戏在不断的碰撞中,呈现出融合和共生的景象.  相似文献   

18.
面对中国电影产业化的激烈竞争,部分导演采取了"短、平、快"的创作策略,使"恶搞"得以成为一种电影类型。由于深受商业利益的驱使,此类电影不但日益背离中国电影关注民生问题的传统,难以真正表征当下中国社会现实与个体生存境遇,而且在振兴中国电影产业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中也难有作为。  相似文献   

19.
叶佳琪 《今传媒》2014,(6):111-111
3D电影已经成为了全世界范围内电影制作者心中无限向往的技术高峰,越来越高的票房收入同时也表现了观众对3D电影的热爱与推崇。本文通过解析"3D电影发展机遇"、探讨"我国电影发展现状"等方面的内容,对3D电影未来的发展趋势做了一些浅析,希望借此让更多的人关注3D电影、热爱3D电影,了解3D电影的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20.
本文试图探索中国数码电视电影的多重属性、制作与传播良性前行的因素以及创建数码电视电影多元审美文化世界等问题,对中国数码电视电影的现状及其发展进行积极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