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确培养"全媒体记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养"全媒体记者"是当下所需 先来看看传媒业界部分新闻单位当前的业务形态: 安徽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网站中安在线,在首页导航条专门设置"全媒体频道";  相似文献   

2.
《中国记者》2012,(1):14
《中国记者》与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合办"安徽日报杯"新闻论文征文启事为吸引更多新闻工作者、学者、新闻爱好者关心、参与新闻研究,提高新闻论文写作质量,本刊决定与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合办新一届新闻论文征文:"安徽日报  相似文献   

3.
在采访中,记者特别要注重挖掘那些隐藏在大量新闻事实中的、有起因有悬念有结果的事件,这就是记者的"事件意识". 怎样强化"事件意识"? 记者有没有"事件意识",对采访对象的体现、对新闻素材的挖掘都会呈现很大差异.如何强化新闻采访事件意识?  相似文献   

4.
"两会"是记者综合新闻素质的考验场,记者想考出"高分"挖掘出好新闻,既需要沉着耐心地倾听和观察,又需要对新闻事件进行思考、调查、验证,使新闻有深度有温度.本文结合实例阐述了如何挖掘"两会"好新闻.  相似文献   

5.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样的事件,不同的媒体发出不一样的新闻,新闻价值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记者的发现.如何提高新闻的发现能力?可以从新闻的五个要素着手突破.这五个要素分别是重要性、扩展性、连续性、贴近性和趣味性.-起新闻事件通过在这五个方面的深入考量挖掘,定能产生许多新的"不同"发现.  相似文献   

6.
"你们这些记者简直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这是一位记者在追问一新闻当事人时得到的回答.如今这样的现象在新闻采访中并不鲜见,经历了"无冕之王"的辉煌后,社会上对于记者的态度不再是单纯的恭敬配合,甚至出现了"防火防盗防记者"的激进言辞,究其原因,是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新闻"和"宣传"的概念清晰起来,新闻特质逐渐显现.  相似文献   

7.
安徽马鞍山日报社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新闻队伍建设新途径,将"走、转、改"活动作为报社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抓手,谋划建立长效机制,努力使年轻记者编辑在新闻实践中逐步找寻到新闻工作者"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真谛,让每个年轻记者编辑都锤炼、树立了新闻意识——价值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8.
当今时代被称作"全媒体时代"、"全民记者时代",大众传媒和职业记者在流淌的新闻长河中跋涉的同时,自身也不时地爆出新闻,成为新闻事件的主角.近来一连串记者被通缉、被袭击、被辱骂、被殴打、被告上法庭等事件,只不过是一次比较集中的爆发. 媒体和记者构成"新闻元素",缘由多多,不可一概而论.不过,有一个缘由愈来愈突出起来,那就是舆论监督所引发的矛盾.  相似文献   

9.
一、鉴别能力 同样一个活动,有的记者抓不到新闻,有的记者却能抓到好几条,这是一个记者鉴别新闻价值能力的体现.鉴别力来源于政治意识、理论与知识素养.实践中,如何提高鉴别力?"比较"是提高鉴别力的重要方法.要善于从大局与局部去比较,从宏观与微观去比较,从横向与纵向(历史)去比较.  相似文献   

10.
第八个记者节过后,记者职业的"围城现象"成为新闻业界的热点话题之一.沸沸扬扬的讨论过后,笔者不禁开始思考以下几个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围城"现象?当代记者的职业状况到底如何呢?抱着怎样的人生价值观和职业态度才能面对记者这个职业?本文将从行外和行内两个角度对记者的职业状况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善记者职业状况的相关办法.  相似文献   

11.
孙伶俐 《现代传播》2007,(6):146-148
新闻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和观念的革新.随着通讯科技的飞速发展和新闻事业的深化改革,我国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形式越来越丰富,从单纯的主持人播报新闻到主持人电话连线记者现场播报,从新闻录播到直播,甚至将新闻的定义改写,从大家熟知的陆定一关于新闻的定义--"新闻即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变成"新闻即对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相似文献   

12.
熊萍 《新闻知识》2008,(1):84-85
新闻需要发现并成于发现,记者的发现力直接决定记者怎样做,能够走多远,但当前部分记者缺乏的就是这种能力,发现不了有价值的新闻,有时新闻素材摆在面前却"嗅"不到其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或者根本就不愿花精力和时间做深层挖掘而只是停留在表面现象的浅层次报道上,哄抢新闻并由此造成简单重复,以致一些本具有极高新闻价值的作品因记者发现  相似文献   

13.
要学会"压"     
新闻讲究时效性.记者、通讯员千方百计、千辛万苦"抢"回来的新闻,编辑当然应该及时地编发.否则,那"抢"的努力岂不打了水漂儿?  相似文献   

14.
我国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作为党的喉舌,代表新闻舆论部门的话语力量,在国家垂直体系建构下具有多重新闻话语表现形式.本文以"柴静现象"为探讨对象,通过"柴静现象"的话语表现特征,从个人、媒介、民意三方面论述记者型新闻主持人的话语空间,探究扩宽主持人话语权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在今年北京市的新闻高级职称答辩会上,有位评委问一位答辩人:"你们记者现在还采访吗?"这位答辩人回来纳闷地对我说:"评委怎么会有这种感觉?" 其实也不奇怪,一段时间以来,一些部门和单位已经越来越熟悉一些媒体记者的习惯,新闻发布会上拿了通稿就撤,网上扒个信息编编就发,再不就是几家媒体关系不错的几个记者凑一起"攒个新闻"充独家,打电话采访,那都算采访啦……  相似文献   

16.
今年以来,随着全国"两会"对"三农"的关注度提高,从中央到地方对"三农"工作的尤为重视,做好广播农业新闻报道也成为了电台的新课题.《乌鲁木齐新闻》节目农业版块的报道实践证明,广播记者"三农"新闻报道应该按照受众所需,一要把农业新闻做广、做新,二要在"四季歌"的报道形式和内容方面创新,使广播新闻真正成为指导农民生产、促进农民增收、深受广大农民喜欢的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17.
还原现场:以生动事实打动读者 造成党报头版形象"板滞"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工作性报道多,而还原新闻现场,寓理于事、理从事出,无疑是克服工作性报道枯燥无味的一剂良方.从年初开始,<浙江日报>在头版专门打出"现场报道"栏目,倡导记者深入新闻现场,着力捕捉新闻事实的活鱼.  相似文献   

18.
韩国AC尼尔森的调查数据显示,Nowpublic在2005年诞生后的短短12个月中.上Nowpublic注册成为"平民记者"的人数每月以35%的增长率扩展,到2007年8月,该网站在140多个国家的近4000个城市拥有约12万名"投稿记者",俨然成为"公民新闻"领域内最具影响力的网络媒体.从1998年1月的"德拉吉报道"到今天数以万计的"公民新闻"网站,说明"公民新闻"时代已到来.  相似文献   

19.
"短新闻"是一种新闻体裁,也是目前大力提倡并在各种新闻评奖中设有奖项的新闻体裁。一个记者如果想使自己的作品达到获奖的水平,特别是在国家级评  相似文献   

20.
新媒体及其传播科技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公民参与到新闻生产过程中."公民新闻"已经成为当下新闻传播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然而却对新闻伦理问题产生了威胁,在新闻专业主义和自由多元之间产生了较量.以里约奥运热点事件为例,从"公民记者"在里约奥运会中的表现,参与的新闻报道与传播的现状,出现的问题及其影响,论述了"公民记者"在重视新闻伦理的基础上,做好新闻生产与传播,从而促进新闻舆论环境的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